草药的药性是什么?

相传神农曾经跋山涉水,尝遍各种草药,发现草木有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而且味道不同的植物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在这个“品”草药为食用之物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药材的药性。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中国独特的自然哲学,表现在天人相应的世界观、阴阳五行的辩证方法、类比的认识论等诸多方面。中药的药性理论与中药理论也是一脉相承的。药性是药物的性能,主要指药物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特性和功效。

中医走过了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初创期,该书说:“药有酸、咸、苦、辛五味,寒、热、凉四气。”这是四气五味最早的概括,关于药性的基础理论之一。它在魏晋六朝时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到了唐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新修本草。宋代《证本草》资料丰富,内容广泛,体例完备,但对中药药性和药理的论述相对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中药药性和药理理论体系,仅停留在经验用药的层面。随着北宋后期医学理论的发展,金元医家在理论的指导下,对经验用药进行了整理,才转化为用药。早期的药味是通过《内经》中的一些自然哲学观点总结出来的。苏文玄明《五脏篇》说“五味入肝,酸入肺,苦入心,成肾,甘入脾”。

唐代王冰之后,五运六气学说被古代医家广泛接受,金元时期医家用以整理药性,明代以苗希雍为首的“经典复古派”用以解释药性。苗希雍在《本草经·原药味源流》一书中指出:“夫物之命,必在天;如果成功了,就资助。”这种观点是基于这种自然哲学来解释各种药物的药性。比如,关于药文竹,《本草经》说:“文竹生有初寒之气,地阴之精绝。”虽味微苦辛辣,其气寒性无毒,甜者胜之。味道比气阴更浓,也健康。除了肺虚、肾虚、热之外,也是最重要的药物...“这是五运六气理论中的天地一体、天人相应,体现在对文竹药性的阐述中,是古代自然哲学在中医研究中最经典的体现。这种探索药性理论的方法,被大多数“经典复古”医家所采用。明代李时珍编纂的《本草纲目》共52卷,记载了1892种药物,全面系统地整理了中草药。

经过历代医家的努力,药性理论逐渐成熟,药性主要分为四气、五味、升降、归经、毒性。

所谓人参的四气,就是四种不同的药性,分别是寒、热、凉,也称为四性。它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反应和不同疗效总结出来的,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有关。《苏文志珍大论》记载:“冷者热,热者冷。”《神农本草经》也说:“以热医寒,以寒医热。”解释四气药的应用原理,即寒药用于治疗阳热证,如发热、口渴、尿黄、大便干燥等。温药用于治疗阴寒证,如恶寒、喜温、冷痛、四肢不温。但在实际应用中仍有一定的灵活性,如张介宾提出“以热治寒,寒拒热,则用感冒药代替;以寒治热,热拒寒,则配以热药。“也就是说,得了寒证,要用热药治疗,但寒邪太强,要把热药挡在外面。这时候少加一点感冒药,可以帮助热药直达病中,赶走寒邪。反之亦然。

所谓五味,就是药物有酸、苦、甜、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虽然起源于味觉,但它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五味具有不同的阴阳五行属性,其中甘属阳,苦属阴;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甜味属土,辣味属金,咸味属水。五味的功能为辛、散、活,有散、行气、活血的作用,如治外感,散麻黄与紫苏叶,木香与陈皮,红花与川芎。味甘,能补、缓、和,具有补、和、和药性、止痛的作用。比如人参味甘,能大大补充元气,焦糖和中急止痛,甘草能调和各种药物,解毒。酸是涩的,涩的,涩的,涩的。一般用于虚证久咳多汗、久泻遗精早泄,如五味子涩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等。苦,能泄,能燥,能壮,有清热降气,通大便,燥湿,强阴等作用。一般用于火证、湿热证等。如栀子清热泻火,杏仁、痱子降气平喘,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咸、软、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用于肿痛、痰多、大便干燥等。如海藻、牡蛎消胆、芒硝泻热通便。一般来说,气味相同的药物大多作用相似,也可因气味的偏向性而产生不同的作用;不同气味的药物,效果不同;对于一种有几味的药,往往有很多治疗作用。

所谓盛衰,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不同倾向。根据阴阳的性质,隆起属阳,下陷属阴。盛衰和阴阳一样,也是相对的。上升的意思是上升和提升,倾向于向上。如果身体虚弱,脱肛,可以用黄芪登高提拉;为了治疗肺部疾病,桔梗可用于诱导药物到达肺部。下行,即下行,趋向下行,如大黄泻,大便。浮,即向外发散,趋向外;如麻黄散风寒治感冒。下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向内。可见药物的沉浮是用来治病的。主要是通过纠正体内起伏的不平衡。

所谓归经,是指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力,因此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而对其他经络作用很小或没有作用。归经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理论和所治疗的证候。比如苦寒药虽然都有清热的功效,但是由于归经的不同,导致了归属于心经的清心好,归属于胃经的胃热好,归属于三焦经的三焦热好。有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药物的归经性,选择属于患部经络的药物作为引经药,来引经治病。归经更细致地区分了药物治疗的适用范围,也是对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解释。

药物毒性的含义很广。古代认为,毒是药物的总称,毒是药物的偏倚,毒是药物副作用的标志。而后世的本草经将药物的味道标注为“毒”、“大毒”、“小毒”,多指药物毒副作用的大小。到了现代,随着人们对毒性认识的深入。所谓毒性,一般是指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和损害。有毒的药物可以先炮制后煎服来减弱毒性。对于毒性较强的药物,必须控制剂量和使用方法。

药物之所以能根据病情发挥扶正祛邪、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是由各种药物的药性所决定的,这也指导着中药的配伍。只有利用好药性,才能事半功倍。总之,草药看似简单的药性在实际应用中。就像围棋,虽然只有黑白两道子,但千变万化,神秘莫测。俗话说,有百变才能治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