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阴常不足,肝常过剩是什么意思?
肝阳有温煦、生发、顺滑的生理功能。“肝阳常盈”,但也不足。肝阳虚会引起一系列相关症状,涉及多个脏腑组织。治疗宜温养肝阳,酸敛肝阳,疏肝柔肝,散寒止痛。关键词:肝阳;肝阳虚;肝阳分类号为R223.11。文献识别码:A文号:1673-7717(2007)12-2585-02《阴阳是万物之规》。五脏六腑也分阴阳,脏为阴,腑为阳,肝为阴,是阴中之阳。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既相互转化又相互利用,还具有消长平衡的特点。只有“阴平阳为秘”才能“灵为治”。有阴虚就有阳虚,但就肝而言,长期以来,中医一般不讲肝阳虚,肝虚的辨证论治多以阴虚血虚为主而略论阳虚。甚至有学者提出“肝无阳虚证”的理论。荆岳指出“阳有余”,“阴阳为二气,最不利。不偏则和,偏则生,偏则善,杀则事。《内经》说:“百病皆有虚实”,肝也不例外。肝阳虚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1.金元时期滋阴降火学派的创始人朱丹溪提出了“气盛则火”的学说。他认为人体总有“阳有余阴不足”的时候。所以后世也有“肝阳常盈,阴常不足”的说法。肝脏只是脏,容易烦躁,容易多动,不听话。也称“将军之官”。肝主泄气,性快感泛滥但抑郁恶心,内火炽盛,易动难静,主动支配升天。所以,肝是一种病,容易亢阳动风,表现为实热的一种病理。人体气的升降运动体现在脏腑经络的各种功能活动中。肝气对气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升降疏泄。少阳之肝应为阳升之方,遵循春升之序,其气必升,导致人体阳气上升。由于肝气主发升,决定了升泄过度是肝脏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为肝阳上亢、肝气上亢。所以前人有言“肝阳常有实”。但“肝阳上亢”并不意味着在没有肝阳不足的情况下,肝阳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中医文献中对肝阳虚的记载如下。1.1根据病因病机理论,《索文古天真》云:“夫七八肝气衰,筋骨不能动。”《灵枢天年》也说:“五十岁,肝气开始下降,肝叶开始变薄,胆汁开始减少,目开始不清。”说明肝气的盛衰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强弱密切相关。《景岳全书》说:“怒伤肝,哀伤肝阳最甚”。1.2从症状论来看,灵枢本神说:“肝气不足则恐,实则怒”,明确指出肝气不足可引起情志异常。汉在《华氏二十二》藏经书中说:“肝虚寒则胁痛,目盲臂痛,发热则疟状,妇人不思饮食则气短,脉左闭而沉,而体弱者则。”颜勇——贺在《济生方》中说:“肝虚则寒,寒苦则胀,有时忽冷忽热,腹中积满食粮,使人不快,如捉黑花、视物不清、口苦头痛、关节不利、肌肉收缩、手指甲干燥等。《诸病源论》指出:“肝气不足,则病不明,筋紧,肌拘,爪枯,面悲畏。如果有人被捕。“明代张景岳在《论阴真经》一书中谈及肝阳不足之证:“或有绞痛者,因五脏六腑之阳气不足,不能耐筋。“近代名医秦伯未在《钱斋医学讲义》中说:“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为肝阳不足之证。“《蒲抚州医验》也明确指出:“肝阳不足,则肌肉无力,风恶,恐,膀胱寒,湿,饥。“1.3从治疗学角度看,《内经》记载“肝苦急,急吃则甘,缓则甘”,“急吃则甘,急吃则辛,补则辛,酸则泻。”金元张所著《药源》云:“肝虚以陈皮、生姜补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指出:“肝虚要补...补气宜用天麻、侧柏叶..."孙一奎在赤水朱轩说:"肝虚者,恐被捉,宜加六味地黄丸...".王庆许高有养肝阳之法,药用肉桂、川椒、肉苁蓉。现代名老中医蒲福洲先生主张“肝炎阳虚者,亦可用附子汤、肾气丸”。1.4从预后来看,陈武宣《五脏寒证三因极病证方》中说:“肝虚寒证与母子有关,但多弦吉祥,而不紧,舌卷缩不利,故此部脉紧如绳。“本文从脉象推断肝阳不足的预后。2.肝阳的生理功能肝主藏血、行气。肝在体内合筋,其花在爪中;以知道为目的;对野心感到愤怒;液体中的泪水;它与胆囊有表里关系。在医学领域中,具有促进、温暖和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于阳。阳气是脏腑功能的体现,是脏腑功能的原动力。所以,肝阳指的是肝脏中所含的一种具有促进、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其生理功能可以概括如下。2.1温肝刚脏,内火传。火是生命活动的动力,人离不开火。”武昌政治大学说:“当其发生时,谓陈开悟,土疏,天满,阳和,阴随,命纯,万物傲。“元阳补全身,可温外皮毛,使目明;可以鼓励十二经脉气血应用于全身。肝阳不足不能运用气血元阳滋养全身,目失温,苔失养;内邪寒气内生,全身机能衰退。临床上可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皮肤钉错、畏寒肢冷、性欲减退、阳痿、不孕、脉细或迟等症状。2.2升肝导致升,主动,在春季引导肝气运行,带动全身升气,可开导各脏之气,调节升降活动,促进杨琪调畅气机。”《张仪彤》云:“当肝产生气时,五脏将被旺盛的气所包围,而当气受阻时,五脏将保留下来。“肝阳上亢,辅助心主神明,辅助肺降,滋养脾胃,帮助肾脏旺盛。当肝脏清阳充盈,毛发升发顺畅,就会“杨舒阴补,五行要平衡”。肝气异常上升一般表现为肝气郁结不能迅速上升和肝气过度上升的病理变化,影响脏腑功能和精气气血津液的运行和分布。会出现口苦、厌食、抑郁、气短、倦怠、不努力、内脏下垂、发热胀满、腹胀便溏、腰膝酸软、脉弱缓等症状;如果发涨过多,会出现头晕、痉挛、抽搐、急躁易怒、失眠头痛、目赤胁痛、吐血、鼻出血等症状。2.3.意思是肝喜舒展,而厌郁。”神农《本草经·五脏苦欲补泻论》说:“腑素满篇,木之象也,为魂(肝)所用也。“肝五行属木,善理气,益气血。正常的肝阳是一种使肝脏通畅的能力,保持温和、舒适、升达的形象,既不抑郁,也不兴奋。肝阳不足,使肝滑无力,导致气滞,肝气郁结。”《辨证论治·肝气肝火肝风》说:“肝气升散,而不郁,郁则逆气,表现为郁、胀、吐、怒、胁痛、胸满、泄泻、疝气。" 3.肝阳上亢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3.1肝阳上亢证的基本病机特点是实质虚,实质实。肝阳不足的原因很多。从古至今,肝阳不足的原因有:(1)年老体弱,肝阳渐衰。”苏文《论古天真》说:“夫肝气衰于七八年,筋骨不能动”;(2)人体正气虚弱,抗邪能力弱,寒邪居中。即《内经》中所谓的||||摘要:肝阳具有温煦、升发、顺滑的生理功能,“肝阳常盛”,但也有不足之处。肝阳虚会引起一系列相关症状,涉及多个脏腑组织。治疗宜温养肝阳,酸敛肝阳,疏肝柔肝,散寒止痛。关键词:肝阳;肝阳虚;肝阳分类号为R223.11。文献识别码:A文号:1673-7717(2007)12-2585-02《阴阳是万物之规》。五脏六腑也分阴阳,脏为阴,腑为阳,肝为阴,是阴中之阳。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既相互转化又相互利用,还具有消长平衡的特点。只有“阴平阳为秘”才能“灵为治”。有阴虚就有阳虚,但就肝而言,长期以来,中医一般不讲肝阳虚,肝虚的辨证论治多以阴虚血虚为主而略论阳虚。甚至有学者提出“肝无阳虚证”的理论。荆岳指出“阳有余”,“阴阳为二气,最不利。不偏则和,偏则生,偏则善,杀则事。《内经》说:“百病皆有虚实”,肝也不例外。肝阳虚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 1.金元时期滋阴降火学派的创始人朱丹溪提出了“气盛则火”的学说。他认为人体总有“阳有余阴不足”的时候。所以后世也有“肝阳常盈,阴常不足”的说法。肝脏只是脏,容易烦躁,容易多动,不听话。也称“将军之官”。肝主泄气,性快感泛滥但抑郁恶心,内火炽盛,易动难静,主动支配升天。所以,肝是一种病,容易亢阳动风,表现为实热的一种病理。人体气的升降运动体现在脏腑经络的各种功能活动中。肝气对气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升降疏泄。少阳之肝应为阳升之方,遵循春升之序,其气必升,导致人体阳气上升。由于肝气主发升,决定了升泄过度是肝脏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为肝阳上亢、肝气上亢。所以前人有言“肝阳常有实”。但“肝阳上亢”并不意味着在没有肝阳不足的情况下,肝阳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中医文献中对肝阳虚的记载如下。1.1根据病因病机理论,《索文古天真》说:“夫七八肝气衰,筋骨不能动。“《灵枢天年》也说:“五十岁,肝气开始下降,肝叶开始变薄,胆汁开始减少,目开始不清。“说明肝气的盛衰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强弱密切相关。”《景岳全书》说:“怒伤肝,哀伤肝阳最甚”。1.2从症状论来看,灵枢本神说:“肝气不足则恐,实则怒”,明确指出肝气不足可引起情志异常。汉在《华氏二十二度藏经》中说:“肝虚寒则胁痛,目盲臂痛,发热则疟状,妇人不思饮食则气短,脉左闭而沉,体弱则。”和在《济生方》中说:“肝虚则寒,寒苦则肿,有时忽冷忽热,腹中积食,则人不乐,如捉黑花,视物不清,口苦头痛,关节不利,肌肉收缩,手指甲干燥。《诸病源论》指出:“肝气不足,则病不明,筋紧,肌拘,爪枯,面悲畏。如果人被抓了。”明代张景岳在《论阴真经》一书中谈及肝阳不足之证:“或患绞痛者,因五脏六腑之阳气不足,不能耐筋。”近代名医秦伯未在《钱斋医学讲义》中说:“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为肝阳不足之证。”《蒲抚州医验》也明确指出:“肝阳不足,则导致肌肉无力,风恶,恐,膀胱寒,湿,饥。”1.3从治疗学的角度来看,《内经》记载“肝苦急,急吃则甘,缓则甘”,“急吃则甘,急吃则辛,补则辛,酸则泻”。金元张所著《药源》云:“肝虚以陈皮、生姜补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指出:“肝虚要补...而补气要辅以天麻和侧柏……”孙一奎在赤水朱轩说:“肝虚者,恐被捉,宜加六味地黄丸……”。王庆许高有养肝阳之法,药用肉桂、川椒、肉苁蓉。近代名老中医蒲福洲先生主张“肝炎阳虚者,亦可用附子汤、肾气丸”。1.4从预后来看,陈武宣《五脏寒证三因极病证方》说:“肝虚寒证与母子有关,但多弦吉祥,而不紧,舌卷缩不利,故此部脉紧如索。”本文从脉象推断肝阳不足的预后。2.肝阳的生理功能肝主藏血、行气。肝在体内合筋,其花在爪中;以知道为目的;对野心感到愤怒;液体中的泪水;它与胆囊有表里关系。在医学领域中,具有促进、温暖和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于阳。阳气是脏腑功能的体现,是脏腑功能的原动力。所以,肝阳指的是肝脏中所含的一种具有促进、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其生理功能可以概括如下。2.1温肝刚脏,内火传。火是生命活动的动力,人离不开火。《武昌政治大学·苏文》说:“当其发生,谓陈开悟,土疏,天满,阳和,阴随,命纯,万物傲。”元阳充盈全身,能温暖外面的皮毛,使眼睛明亮;可以鼓励十二经脉气血应用于全身。肝阳不足不能运用气血元阳滋养全身,目失温,苔失养;内邪寒气内生,全身机能衰退。临床上可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皮肤钉错、畏寒肢冷、性欲减退、阳痿、不孕、脉细或迟等症状。2.2升肝导致升,主动,在春季引导肝气运行,带动全身升气,可以开导各脏之气,调节升降活动,促进杨琪调节气机。《张仪彤》云:“当肝产生气时,五脏会被旺盛的气所包围,而当气受阻时,五脏会保留下来。”肝阳上亢,辅助心主神明,辅助肺降,滋养脾胃,帮助肾脏旺盛。当肝脏清阳充盈,毛发升发顺畅,就会“杨舒阴补,五行要平衡”。肝气异常上升一般表现为肝气郁结不能迅速上升和肝气过度上升的病理变化,影响脏腑功能和精气气血津液的运行和分布。会出现口苦、厌食、抑郁、气短、倦怠、不努力、内脏下垂、发热胀满、腹胀便溏、腰膝酸软、脉弱缓等症状;如果发涨过多,会出现头晕、痉挛、抽搐、急躁易怒、失眠头痛、目赤胁痛、吐血、鼻出血等症状。2.3.意思是肝喜舒展,而厌郁。《神农本草:补降五脏苦论》说:“伏素满篇,木之象也,魂(肝)也。“肝五行属木,善理气,益气血。正常的肝阳是一种使肝脏通畅的能力,保持温和、舒适、升达的形象,既不抑郁,也不兴奋。肝阳不足,使肝滑无力,导致气滞,肝气郁结。”《辨证论治·肝气肝火肝风》说:“肝气升散,而不郁,郁则逆气,表现为郁、胀、吐、怒、胁痛、胸满、泄泻、疝气。" 3.肝阳上亢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3.1肝阳上亢证的基本病机特点是实质虚,实质实。肝阳不足的原因很多。从古至今,肝阳不足的原因有:(1)年老体弱,肝阳渐衰。”苏文《论古天真》说:“夫肝气衰于七八年,筋骨不能动”;(2)人体正气虚弱,抗邪能力弱,寒邪居中。即《内经》所谓的||| |是“正气存在于内,邪不可为”,“邪聚则其气必亏”也是如此;(3)情志过多伤肝阳。七情属于五脏。然而,它与肝脏的关系最为密切。七情过盛,则肝失平衡,肝阳受损。(4)涉及脏腑。肾阳为杨琪之本,肾阳不足则肝阳不足,肾与肝为母子、母病、子病关系;(5)攻伐过度,会损伤肝阳。长期服用苦寒、清热、解毒、利湿之品,损伤脾肾阳,湿由寒转寒,导致寒湿郁结于肝,阳虚不能自行化解,产生肝阳不足之证。3.2临床表现肝阳虚证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涉及多个脏腑组织,多有虚寒症状。头为诸阳之会,肝开目,耳从肝清阳得温。肝阳不足不能清其目,可引起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肝住胁肋下,肝经运行于少腹,肝阳虚,温热不足,可引起胁痛、腹痛;肝杨灿温,冲任二脉缺失,引起月经不调、不孕、痛经等。肝经通阴,肝阳不足,下元不温可引起疝气、阳痿等;脾的运化也有赖于肝阳的温煦,肝气的通畅,肝阳不足会影响脾土,导致胃脘痛、呕吐、腹泻、厌食,甚至贫血、水肿。4.肝阳虚证的治疗阴阳虚证的治疗立法在《内经》中讨论已久:“形虚者,宜用气温”,“寒者,宜用热温”,“倦者,宜用热温”,“损者,宜用热温”,但这只是阴阳虚证的一般治疗,并非只针对肝阳虚证。杨等人以"肝苦急,急食缓则甘"、"急食甘散,补之以辛,泻之以酸"五味为依据,支持"补之以辛"即补肝、"泻之以酸"即补肝的观点。纵观肝阳不足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其治疗应是:温养肝阳,酸敛肝阳,疏肝柔肝,散寒止痛。治疗肝阳上亢证的方剂有: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桂枝汤、吴梅汤、附子汤、黄芪建中汤、外太秘药调肝散、盛辉防感山药粉、防感细辛粉、防风粉、茯苓粉、槟榔粉、酸枣仁粉、生肌粉。5.结论肝阳虚证在临床上客观存在。近年来,对肝阳虚证的研究日益活跃,肝阳虚证已成为肝系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视对肝阳虚证的生理功能和病证特点的研究,提高肝病及其相关病证的防治水平。从肝阳虚入手是今后治疗相关疑难杂症的思路。肝阳常有虚实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