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中药要注意什么?如何正确煮中药?
1、煎药器具的选择
砂锅是煮中药的最佳器具,因为它导热均匀,保温效果好,蒸发水分少,能保证中药的疗效。最忌讳的器具有铁锅、铝锅、铜锅等。,因为大部分中药呈酸性或碱性,容易与铁锅、铜锅等材质的炊具发生反应,使铁离子、铝离子等大量释放,并与药物相互作用产生许多有害健康的物质,如单宁酸铁等,不仅影响中药疗效,还容易使使用者产生呕吐、中毒等副作用。
2、熬药水要适度。
熬制中药的关键是控制加水量。水量过多或过少都会直接影响药汤的稠度。通常煎中药需要分两次,第一次的水量要高出药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时,水量要高出药面2-3厘米。对于熬煮时间过长的有毒中药材,如20分钟以上,可以适当多加水,以每次熬煮少于半碗汤为宜。
3、熬药温度控制
熬药时的火候直接影响药物的发挥。比如芳香类药物、解表类药物,大火煎服会最大程度发挥药效;滋补中药要小火长时间炖才能达到最高疗效。但一般情况下,只需用武火煎10分钟,再文火煎20分钟,两次煎液总量约为1小时。
4、煎煮次数和药液量
中药煮两次,80%左右的药物成分会有效析出,所以中药最好煮2-3次。药液的用量需要因人而异。如果是成年人,半碗留300ml左右的药。对于儿童或喝中药喝腻的人,用小碗装200ml左右的药。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是:早餐前和晚餐后,1,每天两次。
5.煎药注意事项
1.煎药前先泡:药物煎药前一定要泡,因为大部分来自植物的中药都是干品。用水浸泡可使药材软化,组织细胞肿胀后会恢复自然状态,煎煮时容易浸出有效成分。一般以花、叶、茎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煎服次数:多次煎服效果优于一次长煎。实践证明,煎剂两次可煎出其成分的80%左右,故煎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的温度,中医称为“温”,俗称“文火”或“猛火”。所谓慢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慢,水分蒸发慢。所谓的猛火,就是火大,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发快。如果热量太大,水分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容易糊锅。反之,如果火候较弱,煎服的效果就会较差。一般煮前用猛火,煮后再用文火,这样可以减缓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服时间:主要看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一般来说,第一次煎需要20-30分钟,第二次煎需要30-40分钟。治疗感冒的药物,第一次煎药10-15分钟,第二次煎药15-20分钟。滋补药物第一次煎30-40分钟,第二次煎40-50分钟。
5.药液留存量:一般指一剂药煎两次后的药液量。成人每日两次,每次400-600毫升。儿童服用200-300ml,每天服用两到三次。
6、服药方法:一般一剂药煎两次后与药液合并,分两次服用。儿童可以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烧、肠炎、腹泻的药物也可勤服,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30-40毫升,待痊愈后再服,每日2-3次,小儿多服几次为好。
7.特殊药物的熬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有脚注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