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科学:中医的知识社会学解读
中医文化也是中医科学。
“中医”这个名称是在现代西医进入中国后产生的。在中国古代,医生和博士都有自己的名字,如黄绮、杏林、青稞和阆中。19世纪以来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中医”概念的最早使用者。中医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知识体系,两千多年来不断发展。《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为中医诊断、治疗和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思想,凝聚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的认知。中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儒道两家的精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华之一。可见,中医不仅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而且具有治病救人的重要功能,这一点并无争议。只是到了近代,西方科学传入中国,西医才开始为人所知并广泛传播。然而,中医治病救人的理论基础与西医明显不同,引发了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而这涉及到科学标准和边界问题。
知识社会学主张在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中解释和理解科学,但实际上,科学哲学中对科学的划界标准一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逻辑实证主义的早期科学观被证伪主义取代;接着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了“范式”理论,认为科学是一定时期科学的同一信仰,包括概念、理论、方法和话语体系。可见,无论我们是否承认中医的科学属性,都不能否认中医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发展成为一套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有了自己的概念范畴,并且得到了“中医”全体成员的认可。
当代英国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在波普尔“朴素证伪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精致证伪主义”。他认为科学是“一个进步的研究项目”。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包括四个部分:硬核、保护带、消极激励和积极激励。从中医的发展来看,“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天人合一的理念构成了其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核心”;经络腧穴学说、五脏学说、阴阳平衡学说构成了“辅助假说保护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理论体系是一个“递进的研究纲领”。
科学哲学实际上未能回答中医作为一种文化与科学之间的矛盾。文化和人文教育,狭义上主要指文艺精神生活的内容。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有的创造,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也属于文化范畴。从人类社会漫长的进化史来看,“科学”是最近几百年才出现的文化现象,人文主义思潮催生了现代自然科学。科学起源于文化,然后逐渐从文化中独立出来。一般来说,狭义的文化具有地域属性;“科学无国界”是指追求客观真理和普遍规律的科学知识必须超越地域属性,具有普遍适用性。
中医从起源上属于地方性知识。从中医经典中可以看出,中医在发展之初,就有意识地试图与巫术划清界限。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把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古代科学归为“前科学”的范畴。西医早期也起源于欧洲本土知识。由于它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密切关系,它迅速发展并扩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知识体系。当然,早期的中医仅限于中国甚至汉族,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藏医、苗医、波斯医等传统民族医学的有益成分,近代以来,中医大踏步走出国门。新冠肺炎的疫情正在全世界肆虐。中医药在中国国内抗疫和派遣医疗队参与全球抗疫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中医药对全人类具有普遍意义。正如《大英百科全书》中的“科学”词条所解释的,“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包括对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应用的追求”。千百年来,中医治病救人、战胜瘟疫、保证种族延续的功效,说明其理论能够反映客观规律,是科学的。
中医的整体思维与复杂性科学的系统观高度一致。
就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而言,西医可以归结为还原论医学,理论遵循形式逻辑和实验理性。中医是整体医学,遵循辩证逻辑,实践理性。
还原论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致的: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高级运动是由低级运动组成的。作为现代医学,西医的基础理论是建立在物理、化学、生物学、人体解剖学、心理学等坚实的科学基础上的。,并形成了病理学、药理学、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一整套细分体系。大部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都可以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得到解释。药物的分子式和受体细胞的蛋白质结构要明确,药物的疗效必须经过精心设计的双盲实验来检验。可检验性和可解释性使得西医的科学性毋庸置疑。
中医的疾病诊治原则是把个体看作一个整体生命,人体各部分相互联系,进一步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整体,把人的健康和疾病与气候、季节、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把阴阳与寒热虚区别开来。中药基本上是天然的动植物制品,所以被称为“中草药”。有“丸、散、膏、丹、汤”不同剂型,方剂“君、臣、佐”配伍,讲究平衡协调。除了药物,中医还有更多非药物手段,如针灸、艾灸、拔罐、刮痧、按摩、正骨等。根据经络穴位,可以“治头痛,刺耳朵”。中医在预防保健方面也强调“药食同源”、“治未病”。
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转向以复杂性为主要对象,复杂性科学应运而生。复杂性科学的核心工具是系统论,强调互联、平衡、协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不难看出,中医的整体思维与系统思维完全一致,高度一致。我国著名科学家、系统科学的领军人物钱学森曾指出,“中医的理论中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这是西医的一个严重缺点。”因此,中医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确道路,它最终将导致科技体系的变革——科学革命。"
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的进步是一个“猜想与反驳”趋近真理的过程。比如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下围棋已经到了无敌的境界,但是它的获胜机制却不好解释。人类围棋顶级棋手说“我看不懂”,但研发设计“阿尔法狗”的工程师团队说,“阿尔法狗”赢棋靠的是“深度学习”,是大量重复博弈积累经验的结果。但我们知道,“深度学习”只是对人脑多层神经网络结构和思维认知过程的形式模仿,是人工智能取得突破的“底层算法”,并不能解释“阿尔法狗”是如何下棋和赢棋的。为了给“不可解释性”一个解释,人工智能科学家提出了“暗知识”的概念:机器学习可以提取“人类无法感受和表达的知识”。与“暗知识”相对应的“明知识”,是人们能够感受、理解和表达的知识。“暗知”这一命题反映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当代人无法感知的“暗知识”,未来可能会被理解和表达,“暗知识”会转化为“明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已经被几千年的实践所证明,并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的检验,不能因为一时对机理和原理的不理解而轻易否定和否定。
总之,借助于知识社会学对中医、西医及其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二者都具有文化属性,因为它们起源于地方性知识,并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中医文化和西医文化;两者都是医学科学,但分属两种不同的科学体系范式。从历史上看,科学的标准和边界一直在变化,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视野也在不断提高和拓展。因此,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是我们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正确态度。
(作者:应时,西北A&F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