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药研究要点
加强中药材质量标准标准化的研究
中药材是生产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重要原料。因此,保证中药材质量是保证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的关键和基础。中药材质量标准的标准化是中药复方药物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
目前大多数中药材缺乏科学的质量标准,少数虽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但未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其临床疗效。再加上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态性、微量性和不稳定性,质量标准化研究进展缓慢,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中药产品的发展和质量水平的提高。
因此,在明确有效成分和指标成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并与国际接轨,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绿色中草药生产与中草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原料药必须保证无污染,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要在非常安全的范围内,有效物质基础含量稳定可靠,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控制。
21世纪,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将携手合作,精心保护环境,更加注重各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992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首脑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发表了《20世纪议程》。这两个纲领性文件呼吁各国在保护环境和生态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并强调这是事关人类未来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应该得到全世界的重视。
中药材,尤其是野生药材,由于价格和市场的影响,往往会受到资源的破坏性破坏。比如冬虫夏草、林蛙、王八(开颅原料)、肉苁蓉等资源数量锐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包含76种动植物药材。因此,必须积极采取引种、栽培、种质保存、宏观调控、抢救、研究和合理利用等一系列综合措施。
研发现代中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现代中药是指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剂型现代化,来源于中医药的经验和临床实践,依托现代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手段,遵循严格的规范和指标,如《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物临床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这种中药新药科技含量高,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用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便(便于储存、携带、服用)的特点。符合并达到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指标和要求,因此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通。
选择那些在调节人体机能方面有明显疗效的单味中药或复方及制剂,以及西医难治的常见病,如抗衰老、老年病(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老年痴呆症、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现代中药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多靶点、多层次、整体治疗机体的优势,重视现代制剂技术和新剂型的运用。
生物技术在生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21世纪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深入生药学领域。首先,生物技术可以在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的保存和繁殖中发挥巨大作用。
其次,生物技术和基因重组可以在培育常用中药优良品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当中药的有效成分和部位明确后,可以培育出优质、抗病力强、产量高的新品种,不断提高中药质量。
最后,生物技术还可以对中药品种的鉴别做出更深入、客观的研究。可选择适当的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如RFLP(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DNA测序等方法,根据DNA分子遗传多样性的不同程度,在中药属、种、亚种、种群或个体水平上准确鉴定研究对象。
现代中医药信息系统的建立
21世纪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将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条件。首先,进一步完善各类专业数据库,如中药有效成分数据库、中药药理毒理数据库、中药复方数据库、中药临床疗效数据库、国外重要药物数据库等。,以及更进一步的网络和高速公路。同时,必须依靠人工智能,从浩如烟海、杂乱无章的中医药信息资源中,开发和挖掘最有价值的信息和规律。
其次,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进一步普及,中医现代化的各种知识将得到广泛传播。比如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经验和知识,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最新科研成果,都可以通过各种专家系统和软件普及到每家每户。这样,中医药保护人民健康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人民的健康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总之,生药学作为我国药学教育的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侧重于现代生药学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的应用,侧重于生药及其制剂的质量,中药新药和新资源的开发。
通过生药学的教学,为我国天然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发展生产,提高中草药及其制剂的质量,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开展生药学研究,为振兴中医药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