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庄乡的科教文卫事业

人民公社成立之初,注重“良种化、科学种田”,在水浇地推广小麦畦耕,对碧马1号良种施用化肥粉(即硫酸铵)。1960,公社设农业站。1974年推广改良小麦品种“红釉包、白釉包”。1978成立了32个村级农业队。同年,夏玉米推广“延36”良种,建立自繁自育杂交玉米良种基地,年繁育能力6万公斤,年调入玉米良种2.5万公斤。1984期间,先后创造并推广了“旱地松柏育苗、山楂切根嫁接、果树蓄水保肥、密植果园栽培”等科学方法,并采用“非重力坝内拱结构”新技术修建了王嘉水库。1986,农广校鄂庄教学班成立,培训技术人员68人。1990年,药厂研制的新产品“小儿增智胶囊”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引进节水灌溉技术,建成8公顷西施和秦家滴灌果园。1996年,黄烟地膜覆盖率为100%。2002年,1000名烟农全部掌握了“三段五步”黄烟烘烤新技术。初级以上技术职称123人,中级职称34人。

建国前,鄂庄只有几所私塾,200名学生。建国初期,以扫盲为主要任务,每个村都建有“农民夜校和妇女扫盲班”,使大多数不识字的年轻人都识字。1950,西施中心小学成立。1953年,成立突泉、杨家中心小学,三所小学120名学生。60年代中期,队里办了一所小学,公社在高小河办了四所林业中学:杨家、西施、鄂庄、突泉。1970年设立8所中学,1所高中,2个高中教学点。1981年关闭。1984年投资15万元新建鄂庄中学,1985年竣工。同时进行危房改造,集资办学。2008年,全国中小学在校生2808人,适龄儿童占95%,初中生占70%。1988年群众集资2万元,农村两级投资15万元,购置仪器800台,建中、小学实验室10个。1990年合班并校,1中学,20小学。1993年,农村层面投入165438+万元用于“六材一本”和校舍改造硬件建设,其中56万元用于鄂庄中学,先后建成可容纳14班的教学楼,操场3000平方米,总面积16026平方米。1994,建成成人教育中心和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年建15套900平米教师公寓。1996至1997,总投资90万元,新建1淄博电力希望小学和淄川区交警希望小学。改造石母、东屿2所希望小学。1999年投资147万元扩建成人教育中心和中心幼儿园,改扩建5所村级幼儿园。2000年8月,通过市政府验收,被评为“教育强镇”。东石、西施等4所幼儿园被列为市级示范园,鄂庄中学为市级标准化学校。2001年投资102万元新建五层教师公寓楼。2002年,有5所小学,65,438+0所中学,5所幼儿园,829名小学生,65,438+0名中学生,65,438+070名中小学教师,65,438+03名幼儿园教师。幼儿入学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学生巩固率均为95%。

新中国成立后,每个村都组织秧歌队,由他们自己自编自演,自娱自乐。1958,公社设立广播站,利用电话线开通公社驻地广播。1962,公社文化站成立。从1967到1970,有线广播家庭覆盖率达到90%以上。1978,公社有两个电影队。1983年,建成了一座可容纳1000人的公社剧场。1986年与市青年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鄂庄风情”展览,其展出作品由人民日报(海外版)出版发行。当年,先后举办了首届农民“美术书法摄影盆景展”、青年歌手大奖赛、象棋比赛、游泳比赛、登山、乒乓球、篮球等文体比赛。1987期间,于1998年相继成立了凤仪、兴隆两个艺术摄影、写生基地,即鄂庄农民体育协会、艺术书法摄影协会、盆景雕塑协会。他们的展览和比赛每年在全镇举行一次。1993年开通有线电视网,到1997年,26个村开通了闭路电视。1999,加密电视传输网开通。2002年,有5730个有线电视家庭,占家庭总数的95%。全乡有专职和业余文艺宣传队2个,小剧团3个,艺术摄影和素描基地12个。

建国前只有保和堂、永中堂等几家民营中药店。1956 65438+2月,联合诊所成立。1958,乡卫生院改为乡卫生院,同年卫生院改为公社医院。并在杨家、王嘉和秦家设立了卫生站。1974,该乡实现合作医疗,医疗费用按比例报销。1971年,医务人员27人,床位30张,乡村卫生室32个,赤脚医生36人。1992年投资11万元,改建病房和职工宿舍360多平方米。2000年投入26万元对原门诊大楼进行了改造。先后采购200ma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血细胞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备13台,累计投资2410000元。到2002年,卫生院占地4000平方米,有床位20张,医务人员20人,村卫生室20个,卫生员3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