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哪些?

1,唐卡被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a、唐卡的绘制要求严格,程序极其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和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预绘仪式、制作画布、构图与制图、着色与染色、勾线设置、金画与银画、开眼、拼接与装裱等一整套工艺流程。

b、颜料都是藏红花、大黄、靛蓝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植物,以示神圣。这些天然材料保证了画出来的唐卡鲜艳夺目,历经数百年依然鲜艳明亮。制作一张唐卡需要很长时间,从半年到十几年。

2.老爷山花会于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起源于明代,是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在农历六月初六举行的大型民歌演唱活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伴随着“上山浪”的活动,逐渐从最初的祭神娱乐演变为以娱乐为主的大型民俗活动。

b、老爷山花会的演唱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自发的群众演唱,一种是有组织的歌咏比赛活动。演唱以《河湟华尔》为主,各族歌手同台竞技,用中文唱着花。内容以歌唱爱情生活为主,也涉及宗教、民俗、生产劳动、历史故事、新人新事物等。

3.青海东部农区河湟剪纸遗存。每当节日或婚丧嫁娶时,剪纸都被用来装饰礼物和表达情感。

其内容和风格以传统民间图案为主,特点是刚健粗犷,不精不细雕琢。在剪纸艺术的色彩设计中,总有一些色彩设计的小技巧,如“红绿绿吉祥”、“红绿花簇”,使剪纸具有了光明、希望、活力等象征意义。

4.带齿的挂毯属于安多藏毯,分布很广。据史料记载,带齿织锦成熟于明末清初。

其原料来自天然放养的藏羊毛、羊绒、牦牛毛、骆驼毛等。带齿藏毯种类繁多,工艺精湛。采用植物染料低温染色和低温洗涤,羊毛不易受损。织成的毛毯色泽鲜艳,弹性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商业价值。

5.湟中的银器、铜器生产已有上百年的悠久历史,种类繁多,包括日用器皿、饰品、乐器、宗教用品等。湟中银器以薄、亮、柔、纯的品质著称,以工艺精湛著称。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艺术家们常用“八吉祥”作为装饰图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6.湟中民间绘画泥塑作品工艺精湛,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动态灵动细腻,体态明快自然。

大部分都是大型佛像。泥塑在继承汉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入当地传统信仰和民族审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湟中彩塑与其他泥塑相比,注重色彩的搭配,鲜艳庄重,生动体现了每一尊佛像的特点和尊贵。

7.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流派。因13世纪发源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龙吾河的热贡(藏语“金谷”)而得名。

主要指唐卡造型艺术、绘画造型艺术、藏族故事、历史诗词等。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百年来,其从业人员众多,群艺精湛,令人惊叹,因此有“藏画之乡”的美誉。

8.土绣是土族特有的刺绣方法,复杂巧妙,汇集了古代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1)发源于青海省东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地处祁连山南麓,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错地带。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重要的刺绣方法,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

(2)勤劳淳朴的土耳其妇女世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他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妙不可言。大约在公元四世纪,平板的刺绣技术已经开始。在1000多年的传承中,刺绣形成了民俗、美学等诸多价值。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大同皮影戏

(1)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古老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最早的传统戏曲之一。其制作简单,原材料就地取材,表演不受舞台、灯光、场地的限制。一盏灯和一块布可供一个演员使用。

(2)在表演过程中,艺人都有操作皮影戏、伴奏乐器、兼顾道白的能力。有的人可以同时扮演七八个皮影戏演员,文艺场面有声有色,美声四起,武打场面如火如荼,皮影戏演员滚来滚去。数百年来,香艳在广大农村流传,深得百姓喜爱。

10,青海大通桥儿沟沙锅是民间制陶工艺之一,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桥儿沟红土资源丰富,为烧制砂罐提供了先天的物质条件。烧制的砂罐有很多种,无砂眼、裂纹、夹杂、变形。它煮出来的肉汁保持了原汁原味,尤其是熬制的中药汤剂,同样具有药性,是其他任何金属或塑料制品所无法企及的。

11,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地域色彩鲜明,民族特色浓郁。平绣是西宁的主要刺绣方法,以及板绣,拉绣,网绣和锁绣。以流行吉祥图案为主题,绣制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工艺品。

百度百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