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什么关于生物技术的新闻?

转基因猴子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28日宣布,他们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可以遗传转化基因的猴子。科学家在许多猴子身上植入了一种“发光”基因,结果,这种特征也出现在它们的后代身上。

据媒体报道,这项技术未来可能应用于人类,治疗或预防一些遗传或先天性疾病。但这是有争议的,因为它涉及到伦理问题。

突破

这一研究成果28日发表在英国著名学术杂志《自然》上。研究人员选取了灵长类动物中体型最小、繁殖能力强的普通狨猴作为研究对象。他们首先将水母身上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植入80只普通狨猴的胚胎,然后将其移植到50只雌性普通狨猴的子宫内。

选择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是为了易于追踪和检测。最终7只普通狨猴怀孕,其中4只生下5只猴宝宝。它们体内也有转基因基因,在紫外线照射下,它们脚底的皮肤会发出绿色荧光。

更重要的是,其中两只猴子的生殖细胞中含有转基因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研究人员用其中的1重新培育了含有转基因基因的后代。

参与研究的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冈野秀吉(Hideyoshi Okano)表示,灵长类动物的基因被转移到基因中。“我们相信这是世界上第一次。”

app应用

科学家以前很少能成功培育出转基因灵长类动物,更不用说获得能继承转移基因的第二代转基因灵长类动物了。日本研究团队在该领域取得突破,使科学家利用转基因灵长类动物进行生命科学研究成为可能。

研究人员认为,通过研究转基因灵长类动物,他们可以加强对一些不治之症的认识和治疗。英国帕金森病学会的负责人对这一研究结果感到高兴,认为这有利于研究帕金森病的病因。

此外,科学家将有可能借助转基因技术消除人体内的“缺陷”基因,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的目的。

担心

日本研究小组培育出转基因普通狨猴让一些人兴奋不已,但同时也引起了另一些人的担忧。

转基因技术的一个禁区是人体实验,被转移的基因在人体内的遗传是被严格禁止的。很多人担心这项禁令可能会受到影响。

美国伊利诺伊州一所大学的学者洛里斯·安德鲁(Andrew Andrew)表示,未来可能会有人将基因植入人体,这样他们就可以拥有某些特征,比如夜视和像猎豹一样奔跑。一些人担心这可能会模糊物种之间的界限。

动物保护组织担心,在猴子身上进行转基因实验成功后,用于医学实验的灵长类动物数量会迅速增加。

新华社为本报特稿

这张由《自然》杂志5月27日提供的拼版照片显示了两只新出生的转基因狨猴。新华社/路透社

中国科学家在研究“大熊猫基因组”方面取得了成就

摘要:?(记者吴迎春)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21发表封面文章,介绍中国科学家?《大熊猫基因组》的研究成果,配以两张中国贪玩大熊猫的图片,以这种醒目、图文并茂的方式,充分肯定了这项研究的“成果”和意义。该研究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发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共同参与完成。

人民网北京65438+10月22日?(记者吴迎春)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21发表封面文章,介绍中国科学家?《大熊猫基因组》的研究成果,配以两张中国贪玩大熊猫的图片,以这种醒目、图文并茂的方式,充分肯定了这项研究的“成果”和意义。

据悉,该研究是世界上首个采用新一代合成测序技术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图谱,所有组装分析软件均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自主编写。这一成果证明了短序列也可以组装成完整的基因组,它将成为基因组作图的国际标准,体现了我国科学家的创新能力。

研究表明,大熊猫有21对染色体,基因组大小为2.4G,重复序列含量为36%,基因有2万多个。虽然大熊猫种群数量估计只有2500只,但测序研究表明,大熊猫基因组仍具有较高的杂合率,从而推断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不会濒危。该研究成果填补了大熊猫基因组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空白,将从基因组学层面为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疾病监测和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我国其他一级保护动物的保护提供范例。

该研究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发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共同参与完成。

据了解,“大熊猫基因组”是华大基因一个新项目的前奏。近日,BGI还宣布启动“1000物种基因组计划”,将在未来两年内对1000种重要的动植物物种进行测序,并向科学界征集物种测序提案。一个由国际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将从世界各地研究人员的提案中选择测序物种。评选标准包括物种的重要性、申请者的配套资金、项目的科学水平、实验设计等。委员会将根据各种情况建议相关测序方法,并定义参考基因组的标准。

华大基因科技合作部的卓立说:“该项目将为已测序物种的各种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如同一物种各种菌株的基因组学研究、表观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此外,来自世界各地和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可以利用这些公开数据培育高产粮食作物品种和优质牲畜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