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章真真理论15
详细注释
“方制”就是做一个正方形。“方志·陈俊”,即处方应分陈俊。这句话是问君主、大臣、辅佐、使臣在制度上如何安排。
这是对上一句的回答。“主病”是治疗疾病的主药。“主病名君”,即方中的“君”是指治疗疾病的主药。“协助”就是辅助的意思。“左军称臣”,即方中臣药是辅助主药发挥作用的药物。“为臣”就是呼应臣药。“臣令”,即药方中的药,是辅助臣药生效的药。张介宾注意到这样的云:“掌管疾病的病人需要治疗综合症的药物,所以它被称为国王。君子,味小分两量,主要以此为主。辅佐你的叫大臣,口味比二位多一点,不骄不躁。回应大臣者称为使臣,数量可进可出,但分量较轻,故备导之使臣。此行的意义。”对原文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补充。
“上下三品”,即上下三品。这是中国古代对药物的一种分类方法。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载有365种药物。其中,根据药物的毒性和作用,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类。上品为王,主命为接天,无毒,可长期服用;中国产品是部长,主要养料是回应人。它们既有毒又无毒,不能长期服用。劣药是佐为大使,因地制宜治病。有毒,不能长期服用。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三大类中也有君、臣、佐之意。但它和《内经》中所谓的君主、大臣、助理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原文指的是“非上下三品。”也就是说,这里的君、臣、助使的含义与《神农本草经》中提到的上中下三品是不同的。
这句话是对上一句“三个产品是什么?”。“明”,即明,这里是区别的意思。这里的“善恶”主要是指有毒和无毒。“不凡”,马注:“不凡,不同等。”整句意思是主要根据药物的毒性、毒性来区分上、中、下三品,以此来说明药物的不同等级。
以上部分是对上述组方原则和命名原则的补充,读者可前后参考。
原文
详细注释
“中外”就是内外。关于疾病的内外问题及其治疗原则,提问者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多次提到,是对前面的补充。张介宾注此云:“此文与上一篇同,但上一篇中,伯以标本之意作答,故再问者,欲知阴阳治之详。”
“理气”就是治疗。“阴阳”是指疾病“中外”的阴阳属性,即内外,即病位。“各守其乡”,即各司其职,各归其属。整句意思是疾病的诊疗原则首先是定性的,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阴阳必分”;那么定位就是原文中所谓的“定外”,然后综合分析疾病的定性定位,各归其位,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守其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根本的治疗,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内治、外治”。这是对上述诊疗原则的重申,也是对上述的总结。
“微”,即病情较轻。“轻者可调”,是指病情较轻的患者不宜用重药,可根据症状用药物或食物进行调节。“第二种”是指患有严重疾病的人。“平治”指的是那些选择药效更强的药物的人,因为只有药效更强的药物才能对疾病产生镇静作用。“第二,是平的”,意思是一般情况下,有严重疾病的人也要服用较重的药物。“盛”,即邪气十分充沛,即急病者“夺之”,即夺邪气,即使邪气很快排出体外。“富贵者必取之”,意思是重病者必须服用重药以驱走邪气。“毛衣往下走”疑似“下”的错误。这句话是上一句的延续,上一句说的是“胜者为王”。怎么走法律?这句话的答案是“汗下流汗,即攻下流汗是常用的擒拿邪神的方法。”“寒、热、凉”是指药物的药性。“衰,即衰减,这里指的是致病因素的衰减。”“属”是指疾病的性质和部位寒热为温凉,衰属”,意思是在治疗上,要根据相应的疾病性质和部位来给药。这也意味着“各归其师”和“求其师”。这段话很重要。它指出了治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问题,即疾病的治疗应以调和全身,恢复正气为主,以毒攻邪为辅,邪气怒放,才能让重药攻邪。这是《内经》的一个基本精神,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特点。
“你”,张介宾注:“你,没错。”“占便宜”是上一句“冷暖自知,衰落从属性”的延续。这句话的意思是,根据疾病的部位和性质用药是有益的。高世宗注:“反治与顺治,各依其利。”
“真诚”在这里有严肃的含义。“道”就是疾病诊治的规律性。“如法”,即按上述方法。“千方百计”,即100%有效的“气血平衡”,指的是人体的正常健康。“有天命”,即健康长寿。这些话是本文的结论。整个意思就是,如果我们认真遵循本文所讨论的疾病诊疗规律,就一定能够达到治疗效果,使人健康长寿。
本文是对运气七篇文章的总结,也是运气理论如何应用于中医临床的专题文章。内容非常丰富,非常重要。这篇文章的内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本文在总结气候变化与物候、疾病的密切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由于气候、物候与疾病密切相关,医生必须认真学习运气理论,了解气候、物候与疾病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疾病和疾病变化的规律。原文是这样说的:“所以医者必须明白,六种治分,五味五色生,五脏为主,可以说是全虚多病。”本文阐述了运气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学习和掌握运气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本文指出,由于气候与物候关系密切,不同的气候变化有不同的病变部位和不同的症状体征。根据这一规律,在疾病的辨证论治方面提出了“各司其属”和“求其属”的诊疗原则。这种疾病的发生是因为流行的风气。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定位于肝,定性为风,从而诊断肝病、风病。如果疾病发生在火强于火的时候,或者疾病是由热气引起的,可以根据其临床表现定位于心,可以定义为火为热。若心脏病、火病、热病的诊断发生在湿强于火时,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定位于脾,将其定义为湿,从而诊断脾病、湿病。这种病通常发生在干燥和寒冷盛行的时候,或者因为干燥和寒冷盛行而发生。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定位于肺,定性为燥,诊断为肺病燥。寒性强于寒性时发病,或因寒而发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定位于肾,定性为寒,诊断为肾病、寒性疾病。因为气候变化的起伏,有太多也有太少,所以前面提到的五脏五气病也有起伏,有太多也有太少。这是本病机十九条所描述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医脏腑虚寒热辨证论治体系形成和中医临床各种术语呈现的客观物质基础。可见,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是在运气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
(3)本文指出气候与物候密切相关,因此在不同的气候变化中会产生不同的物质,从而各种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根据这种认识,本文认为不同的药物有其各自的表现特异性,因此使用食物或药物治疗疾病应根据其性味特点。同时,本文还认为药物的质量与采药时的气候特征密切相关,因此提出了“质同而异”、“气味有浓有淡、性用有定、治有多少、劲有浅有深”、“五味相吸”等问题,即药物性味与五脏的关系。在方剂分类中,提出了“七方”的问题:大、小、缓、急、奇、偶、繁。在方剂配伍中,提出了君、臣、佐的问题。提出了吃药吃饭“久气”的问题。综上所述,说明药物和食物的性质与自然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所以药物和食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各种应用,其实就是运气理论在这方面的具体体现。
(4)本文指出,由于气候与疾病症状密切相关,人类的疾病往往是优越天气的结果,从而导致优越的流行。因为气候与物候关系密切,不同气候变化下生长的不同药物或食物,在性味上各有优势,或寒或热。因为邪气和药食之气各有优势,所以在治疗中也可以利用药物或食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疾病的偏性,以恢复其平衡。根据这一认识,本文提出了从气论治的治疗原则。原文中是这么说的:“夫齐之胜,则弱者继之,甚至控之者,复齐,平之暴烈者胜之,皆随齐之胜而伏,不问其数,而止一段太平。”“如果你治好了所有的病,你就会康复。冷就热,冷就冷...心平气和,则清明宁静,然后病入膏肓,归家。”“内淫则胜,外淫则胜。”"我想观察阴阳,把它调整到一个平周期."本文提出的这些治疗原则是“对伤害的耐受性”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5)指出气候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样品中的气体和温和的主要气体存在差异。气候与疾病密切相关,所以人类的疾病也是复杂多变的。在分析自然气候的变化时,我们既可以借鉴这个,也可以借鉴这个标准。因此,人类疾病的分析和治疗也可以从标本中气的角度来考虑。提出了治标还是治本,治标还是治中,治气还是反治还是从治。原文是这样说的:“故百病之根,生于此,生于标中,生于气中,得于此者,从标中,从气中,从标本,从反,从之。”以及“主胜逆,客胜顺”等等。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疗中对上述标本的认识,实际上是从运气理论中推导出来的。
综上所述,本文讨论的内容极其广泛和深刻。它从整体恒动的角度阐述了自然界中气候变化、物候与疾病的密切关系,指出六气的运动变化是以胜与复的形式不断调整的,认为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所谓:“有胜则复,无胜则不复。”“复则胜,复则害。这个伤也会生。”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医对疾病的一系列系统认识——对病因的认识,对病机的认识及其分析方法,对疾病诊治的许多重要原则和具体应用方法,方剂的配制原则,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及配制等。,从而从理、法、方、药等多方面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了更加全面的基础。
运气七条原文详解完毕。读者朋友们可以看到,在《运气七篇》中,对中医的自然观和生命观阐述得相当系统和完整。它从人与自然广泛而密切的关系中认识人类的生命活动、疾病现象及其本质,从而探索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的规律。这种认识方法无疑是科学的。在这种正确方法的指导下,通过长期、反复的观察和实践,总结出《气篇》对自然界和人体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的一系列认识。所谓“等待始于道”。
从《运气》七章中,作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医理论体系的起源及其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它。《运气七篇》所阐述的人体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和治疗原则,已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从而充分显示了其科学性。
不仅如此。随着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疾病认识的不断探索和深入,许多天才的知识一定会给作者新的启示,从中挖掘出更多的宝藏,造福人类。这也是作者试图详细解释《运气》七篇原文的意图。作者认为这大概就是读者随时和作者讨论这本书的目的吧!!!
终于把五运六灵七大篇吃完了。感谢新冠肺炎让我们呆在家里,我们有时间静下心来详细阅读经典著作。
李玉斌?2020.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