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黄、胆腑郁热证概述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定义4症状5证候分析6黄洋丹腑郁热证治法6.1治法6.2食疗6.2 1推荐食材6.2.2推荐食疗处方7关于黄疸8参考资料附件:1治阳黄、胆腑郁热证穴位2治阳黄、胆腑郁热证处方3治阳黄、胆腑郁热证中成药

2英文参考文献阳黄疸伴胆热郁结证[中医术语审定委员会。中医术语(2010)]

3.将阳黄疸定义为胆热郁结证[1],是指湿热郁结于胆经,两眼明黄,胁腹剧痛并放射至肩背部,高热或寒热交替,口苦,咽干,呕吐,小便黄,便秘,舌红,苔黄干,脉数。

4阳黄兼胆腑郁热证症状阳黄兼胆腑郁热证患者,体色明黄,目赤,上腹部及右侧腹胀痛,肩背牵拉,持续高热或寒热交结,口苦咽干,呕吐,小便黄,便秘,舌红,黄干苔,脉滑[2][3]。

5证候分析湿热蕴结,脾胃不和,肝胆失养[3]。

6阳黄兼胆腑郁热证的治疗6.1阳黄兼胆腑郁热证的治疗宜疏肝散热,利胆退黄[3]。

6.2食疗6.2.1阳黄胆腑郁热证推荐食材建议食用熟大黄、蒲公英、枳实、佛手、栀子、厚朴花、竹茹、橘皮[3]。

6.2.2推荐食疗处方[3]

1.黄金茶:大黄30g、鸡内金30g、蒲公英30g、香橼30g。将药物研末备用,将20g放入杯中,用开水浸泡20-30分钟,然后饮用。喝完可以加开水冲泡,最好三次,一天两次。

2.凉拌菊苣:菊苣叶100g,洗净(避免用热开水冲洗),拌入调味料,每日两次。

7关于黄疸黄疸(黄疸[1][4])是病名[5]。指以面黄、体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4]。古时候也叫黄陂[6][5]。黄眼睛的主要特征,尤其是黄疸[7]。主要是脾湿胃热,肝胆熏蒸,胆汁不循正常途径溢入皮肤所致[6]。黄疸可分为阴阳、脏腑和腑脏[5]。《医案黄疸临床指南》:“黄疸、目黄、体黄溺黄之亦称,病因湿,有阴阳,脏腑不洁。黄洋治作品,湿从火化,血瘀而热于室,胆热而津液排出...熏蒸抑郁,侵肺会使身目发黄,膀胱发热,溺色转红,黄如橙,阳主光,在胃中得治。阴黄之功,湿自冷水,脾未化为热,胆汁被湿所阻,染于脾上,泡于肌中,溢于肤上,色如熏黄,阴主郁结,治于脾中。”

黄疸一般分为阳证和阴证两大类,分别称为阳黄和阴黄[6][5]。阳黄是指邪热上盛的黄疸,表现为发热、烦渴、明黄如橙、尿暗如浓茶[1]。黄疸分五型,三十六型,二十八型[5]。

《黄帝内经·苏静文平仁气象论》:“溺黄池者,卧之,黄疸也。”“眼睛发黄叫黄疸。”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病诊断尺》:“身痛色黄,牙黄,手指甲黄,黄疸。”

黄疸要早发现早治疗。《金匮要略》提出:“黄疸要治18天,10天以上难治。”这说明经过适当的治疗,黄疸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退。如果阳性无敌,病情加重,就比较难治疗了。

黄疸急性期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黄疸可见于西医的肝细胞损伤坏死、胆道梗阻、胆汁淤积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溶血性黄疸[5]。胆汁性黄疸、梗阻性黄疸、溶血性黄疸都属于黄疸的范畴。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结石、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黄疸综合征可参照治疗[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