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与味》简介
2英文参考性味【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3 .性味概述(1)和气味[2]。是指中医四气五味的总称[1]。即寒、热、温、凉、辛、甜、酸、苦、咸的基本属性,直接影响药物的功能和疗效[3]。
性是指药物的四种不同属性:寒、热、温、凉。指的是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四种不同性质,前人称之为四气。(古代把气候变化的冷、热、温、凉——四时之气序应用于药性的解释,所以性和气是通用的,一直沿用至今)。
温与热适中,冷与凉是* * *,温次于热,热是大温;凉次于寒,凉为微寒,即有性别差异。温寒是两种不同的性质,是从药物对身体的作用总结出来的;治热证的药寒凉,治寒证的药温。此外,还有一种“平”药,即药性温和,性热,寒性不明显,不超过寒、热、温、凉四性。虽然有寒、热、温、凉、平五性,但一般仍称为四气,而非五气。
金元时期王用阴阳学说解释药性云:“本草五味,四气...夫气为天,暖日之阳,寒日之阴,阳升阴降。”其意义在于,温性药物可以提高人的阳气,增强人体的功能活动;感冒药会降低人的阳气——削弱人的功能活动。
因此,具有温里散寒、扶阳益火、活血通络、行气疏肝、芳香开窍作用的药物,一般定义为温热。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表、平肝潜阳等功效。降低人体病理性机能亢进。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寒、热、温、凉的作用,为后人提出了“以热药治寒、以冷药治热”、“以冷治热、以热药治寒”的治疗用药原则。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药物兼有温寒两种药用功能,在各种学说中都会提到。
五味是指药物中有五种不同的味道:辛、甜、酸、苦、咸;意思是药物有五种不同的味道:辛、甜、酸、苦、咸。
古代有“神农氏几人尝百草,当时一日遇七十毒”的传说。说明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必须尝试各种叶、草、根、茎、果,必然会遇到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天然产物,如泻下、镇静、催吐、止血等物质,品尝各种物质的不同味道。当人们有疾病时,他们可以根据经验使用这些物质来治疗疾病。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践,一些天然产物成为了治疗疾病的药物,并得到了总结。所以,五味是来源于味觉,或者来源于对味觉的治疗,或者是由治疗效果决定的。
其实除了以上五种,还有两种口味,淡味和涩味。他们习惯了酸甜,但并不独立,仍称为五味。
五味也是药物作用的标志。不同味道的药物有不同的药物作用。根据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概括如下:
5.1辛具有散结、行气活血、滋补强壮的作用。
发散:麻黄、薄荷。
行气活血:陈皮、木香、川芎。
滋补滋补:菟丝子、蛇床子。
5.2甘具有补益和调和诸重点的功能。
补气血:党参、地黄。
缓解腹部绞痛和疼痛:麦芽糖和甘草。
5.3酸(涩)有收敛、收涩(止泻、止血)作用。
收敛——自汗、盗汗:龙骨、牡蛎。
停滞-长期腹泻,脱肛:赤石脂,玉玉良,罂粟壳。
尿频失禁:桑螵蛸、覆盆子。
遗精、带下:芡实、莲子、金樱子。
5.4苦味有泻火、燥湿、泻下的作用。
降(降气)杏仁——降肺气,止咳平喘。
清(泻火清热)栀子——清心泻火。
燥湿:黄连清湿热;厚朴温补寒湿。
5.5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之功。
软硬体:海藻、海带、瓦楞子。
腹泻:芒硝。
潜水:羚羊角、石决明。
上面说的五味,作用各不相同,但有些在一定程度上是共通的。在《内经·至真大论》中:“甘、甜入阳,苦、酸入阴”,“咸入阴,淡味渗阳”,根据药物的味道将其分为两类来治理。即苦、甘药物属阳,苦、咸药物属阴。
6性味与药效每味药都有气和味,气和味各有各的作用。所以,一定要综合看待。同性药物有五味,同味药物也有四种不同味。作为辛药,有辛凉(浮萍)、辛凉(薄荷)、辛温(半夏)、辛热(附子)、辛平(佩兰)等。
性味组合相同的药物,主要作用是相似的。如紫苏、荆芥、葱白味辛温,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可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表证。
不同性质、不同味道的药物,功效不同。不同性质、不同味道的药物,功效有异同。如感冒药,如果味道不同,其功效也不同;栀子苦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淡竹叶味甘凉,清热利尿;浮萍性味辛凉,能疏散风热,利水消肿。* * *相似之处是寒性和寒性都有清热的作用。
如果甘味药性质不同,功效也不同:杜仲。温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石斛味甘,微寒,滋阴潜热生津;甘草味甘,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急止痛,诸药调和。* * *味甘,所以都有滋补作用。
还有一些药物,一口气有两种以上的味道,比如桂枝,甘温;当归;生地味甘、苦、寒。这种情况说明药物的性质和味道是复杂的,也反映了药物的多方面作用。五味组合也要根据一种药物的作用来区分。比如桂枝,擅长调和营卫,散寒,作为解表药,所以辛味列第一。仍有滋补强壮的作用,常与滋补品同用,味甘。温经通络、温阳化气具有辛、甘、温相同的功效,所以桂枝的味辛、甘、温。当归常用于补血补血。起初甘温,有活血调经之功。这种辛辣味应该是符合的,所以当归的味被定义为甘、辛。药物有主次之分,其性味的排列也有一定的顺序。
临床辨证用药,要有五味选择。辛若能散气,则不适用于气虚;甘能助湿,所以不适合饱胀者;苦味能燥湿,津液不足者慎用;酸能涩,故余邪未尽者慎用;咸而润泽,故脾胃虚寒者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