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的药用功效有哪些?中医给你详细讲解。

蒲公英是一种野草,在田野里随处可见。在我们老家,叫“老婆婆”。这种随处可见的野草也是药用植物。菊科干燥蒲公英有根全草,是常用的清热解毒中药。一般在每年春夏花开时采集,洗净晒干或与鲜品同入药。

蒲公英味苦,性味甘、寒,入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功效。清代王弼编著的《药林简编》中,对蒲公英的评价是这样的:“蒲公英能解暑毒、解食毒、消肿、治中毒性乳腺炎,均有泻火固土之功。通奶,用在形式上。”坚固牙齿,祛除阳明热也是有好处的。"

蒲公英最早入药可见于唐代。当时主要用于“乳痈”,即乳汁排泄不畅引起的急性炎症。至今蒲公英仍是治疗乳腺脓肿的特效药。可以说蒲公英可以任意使用,无论是鲜草汁服用,干品煎服,还是捣碎外敷,对消肿止痛都有重要意义。

蒲公英不仅能治疗乳房脓肿,在清热解毒方面也有重要应用。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肝炎等急性发热的中医治疗中,蒲公英可单独使用,也可与板蓝根、板蓝根、金银花等配伍使用。治疗疔疮(皮肤急性化脓性炎症),蒲公英常与紫花地丁、菊花、金银花同用,清代《宗彝金鉴》五味消毒饮为治疗疔疮名方。

蒲公英比白虎汤好吃。蒲公英在清除胃火方面也有独特的作用。蒲公英可以清胃火,经常服用不会影响胃气。对于胃火旺盛引起的慢性胃炎、胃溃疡,新鲜蒲公英水煮或食用都会有很好的疗效。少量蒲公英,配合橘皮、砂仁等中药,可起到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消化不良、胃脘痛、慢性胃炎等症。

蒲公英不仅入胃,还入肝。所以对于肝火引起的急性结膜炎、睑缘炎等疾病,可以用蒲公英煎剂熏洗,效果很好。医热中有“蒲公英汤”,即蒲公英煎服,治疗虚火实热诸证,如眼疾肿痛、翼状胬肉遮目、目赤、眼痛脑痛、羞明流泪等。

除了以上作用,蒲公英还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对尿路感染有很好的疗效。此外,将新鲜蒲公英捣碎与蛋清混合,外敷也可治疗腮腺炎。蒲公英虽好,但应主要用于治疗以上实热毒引起的问题和症状。如果不是实热毒性,蒲公英如果大量使用,可能会导致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