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十法
黄芪属肺脾经,故善补肺益气,固表止汗。《冯秘集》云:“但若营守和平有常,外邪不攻而散,义自追贼,则邪气退,义则安。”说明扶正固表可以驱邪。在王老师看来,肺气虚弱的患者,不能宣扬卫气能使津液转于皮毛,导致皮毛憔悴,外防御功能低下,易受外邪侵袭。卫气控汗毛孔开合,卫气不足,腧穴松散不稳,导致自汗盗汗。《本草纲目》记载:黄芪“用原料固表,无汗而成,汗而止,能温肉而明。”王老师常以黄芪配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等治疗易体质虚弱的小儿。
案例:
女,31个月。6月10首诊。孩子面色苍白消瘦,体重12kg,容易感冒。这次流鼻涕已经轻微咳嗽五天了,脖子都被汗水打湿了,精神很虚弱。我偏食,大便还在调。皮毛薄白,脉细。这是肺气虚,卫阳虚,营卫不和,外感邪气再感染。治疗方案为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祛风解表。
处方:黄芪15g,桂枝2g,白芍12g,防风9g,白术9g,杏仁9g,麻黄9g,藿香10g,生姜2g,甘草5g,大枣7g。七剂。服药后,咳嗽、流鼻涕症状消失,出汗明显减少。宗元方续取为二月。半年随访,孩子脸色红润,体重15.5kg,半年只感冒两次。
2、脾肾
小儿“脾常不足,肾主虚”。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孩子的气血不是充盈的,但他整个人生沉浮的基础在于童年。只有当脾健康,生命充满火时,水谷才能滋养他们以增强他们的身体,并获得阳和之气以温暖。王老师认为黄芪专治健脾益气,健脾健运,故常用四君子汤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便溏。黄芪配太子参、枸杞子、牡蛎、龙骨等。
案例:
女,7岁。8月31首诊。满月后,孩子盖了七个小时的被子,被当地医院急救唤醒。然而,他的身体活动异常,至今不能行走,双手不能自由活动,智力低下,小便时会吠叫,说话简单,脖子无力,脸色苍白,精神柔软,皮毛薄白,脉搏细软。诊断为脑缺氧后遗症。证属脾肾受损,筋骨不足,营养不足。治疗意在益脾肾,强筋健骨。
处方:黄芪15g、白芍12g、太子参12g、巴戟天9g、山茱萸9g、甘草6g、阿胶9g(溶化)、桑寄生9g、木瓜9g、乌梢蛇6g(另服)。交14。第二次诊断:精神更好了,双手握力增强,继续原来的40贴。家人写信告诉我,孩子的智力提高了,会学唱歌了,身体活动也提高了,但是光走路还不够。宗元方随症继续服用,目前仍在治疗中。
3.益气升阳
孩子是“纯阳之体”,“充满活力,发育迅速”,就像初升的太阳,草木和方萌都欣欣向荣。王先生认为,治疗小儿疾病必须始终兼顾阳气,以促神为主。《本草正义》指出:黄芪补中土,温中脾胃,最适合中气虚弱、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黄芪善于补气,这是黄芪补气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他补气药物所不能及的。王老师常用黄芪配人参、升麻、柴胡治疗气虚、清阳不畅所致的性欲减退、清谷、脱肛。
案例:
男,65,438+04个月,65,438+02,65,438+04天,初诊,孩子一开始发烧腹泻,是断奶后不久发生的。经中西医治疗后,退烧。只是拉肚子已经一个多月了。每日排便5 10次。患儿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囟门凹陷,精神疲乏,有时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舌淡苔白,微腻,脉弱。这就是脾虚下沉,清阳不升的原因,所以要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处方:党参、黄芪、白术炭、茯苓、葛根炖、石榴皮、山楂各9克,木香炖、炮姜炭、升麻各6克,炙甘草5克。服用三剂后,腹泻减少到3 6次/天。七剂后症状好转,大便转为软糊状,每日2 3次。然后对原方进行加减调理,以补脾健运,恢复善后。
4,血,血。
王先生尤其擅长治疗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对营养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独特疗效。王老师教导,气血是一阴一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为用。气能生血,血能载气。因此,血虚和气虚在临床上经常相遇。气能吸血,气虚则血溢而不固吸。《内经》说:“形不足,以气温之。精气不足,使之有味道。”王老师用黄芪、当归、黄精、何首乌、党参等补气养血之品治疗气血两虚证,效果良好。黄芪合仙鹤草、生地黄、阿胶、蒲黄治疗虚证出血疗效显著,体现了"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急固"的宗旨。
案例:
女,8岁。4月28日首访。一个月前,孩子因贫血、胃炎入住上海儿科医院,经骨穿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出院时血检:Ret0.52%%,Hb54g/L,RBC 1.24 10 12/L,BPC 5.4 10 9/L,目前服用大力士1.5mg/天,精神柔和,胃尚可,大便先干后稀。体检:面颈部有针状出血点,库欣面,舌淡,苔薄白,脉软。治气凉血补血。
处方:黄芪15克,生地10克,阿胶9克(水煮),当归9克,太子参15克,白术9克,淫羊藿10克,仙鹤草30克,赤芍9克,水牛角15克,知母9克。7贴。
复诊:无新鲜出血点,大便音、舌脉如前。继续益气养血止血。处方:黄芪15g,党参10g,当归9g,黄精9g,何首乌9g,山茱萸9g,酸枣仁9g,龙眼肉6g,荷叶1,五味子5g。服药1个月后,症状相对稳定,三系血象均略有回升。方治疗1年,血检BPC 8.6 10 10/L,Hb92g/L,RBC 2.9 10 12/L,目前已停用西药,间断服用中药。
5、健脾养阴
阴道液是由脾胃运化和水谷的微妙变化形成的,它依靠气的推动来压缩全身。因此,补气可以促进阴道液的生成和分布。王老师认为黄芪性温而不燥,益气健脾,生津消阴。王老师常用黄芪配麦冬、生地黄、知母、石斛等品滋阴润津,治疗热证后期阴伤患者或小儿胃阴不足、营养不良。
案例:
女,3岁,165438+10月9日初诊。早产儿,出生体重2kg。双满月后开始频繁呕吐。确诊时呕吐减轻,食欲差,多汗,坐立不安,体重65,438+00 kg,身高85cm,HB 65,438+03 g/L,肋珠,面色萎黄,黄稀,排便2、3天,舌红少苔,脉滑。证候为先天不足,脾胃素弱,胃不和则衰,胃阴不足。它旨在促进液体产生,以刺激食欲,减少不良反应和停止呕吐。
处方:黄芪15g,生地9g,玄参9g,麦冬9g,柚子9g,香谷芽15g,佛手6g,甘草6g,山楂9g,半夏9g,竹茹5g。七剂。服药后呕吐会停止,连续服七剂。当你醒来后,你会调整你的脸,你的脸会逐渐变得红润。期间呕吐一次。吃了半个月,告诉你呕吐停了十天,体重增加了1kg。
6.温补肝气
“医生治疗肝脏多以平切为主,过多则会损伤肝气。”张锡纯在《西医学热心录》中也指出:“大病之后,元气受损,肝气受损。”王老师告诫我们,肝气、肝阳不足,不可盲目削减。调理肝气是调理肝气的必由之路。由于黄芪性温,养杨琪,肝木则喜,两气相和,相得益彰。用黄芪补肝是合理的。
王老师常用黄芪配党参、白术、茯苓、山药、五味子等品,健脾养肝滋肾,治疗小儿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急慢性肝炎。黄芪配白术、茯苓、板蓝根、败酱草、土茯苓、牡丹皮、桃仁等。用于治疗慢性乙肝和儿童乙肝病毒携带者。
案例:
男,12岁,4月5日首诊,患慢性活动性乙肝一年,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头晕,厌食,右胁下胀满不适,口苦,大便不规则,肝功能间歇。近期检查报告显示ALT升高,TTT、ZnTT异常,白蛋白倒置,HBsAg()。治疗以益气柔肝为主,兼以理气活血、清热祛湿为目的。
药方:黄芪15克,丹参10克,当归9克,桃仁6克,半夏9克,郁金15克,陈皮6克,甘草9克,枳壳9克,白花蛇舌草30克,白术各9克。按此方治疗两个月后,肝功能转正常,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连续给药1年,肝功能保持正常,HBsAg转阴。
7、健脑益智
脑为元神之府,充肾精,故以肾为主。心主神明,靠心血滋养,精血同源。因此认为脑神功能与心肾之精密切相关。肾虚导致心灵空虚,智力低下;心里亏了,就养活不了自己。
王老师常以黄芪为主药,活血填精,滋肾养心,用鹿角粉、阿胶、乌鸡、龟板等治疗脑炎后遗症等弱智儿童。石菖蒲、远志、磁疗等化痰宁心之品治疗儿童多动症;配以菟丝子、炖益智仁、石菖蒲、麻黄等。,治疗小儿遗尿症。
案例:
女,14岁。5月10首诊。孩子调皮好动,没有耐心,入学后成绩很差,而且逐年下降,很多科目甚至不及格。平日里,我心烦意乱,看到什么都会想摸摸我。我晚上会坐立不安,有时会在睡梦中哭泣。舌红,苔薄腻,脉濡。该证属于心肾两虚,导致开窍失养。治疗方案益气填精,清脑益智。
处方:炙黄芪30克,制龟板30克(先炒),远志9克,石菖蒲10克,珍珠母30克(先炒),麦芽10克,夜交藤30克,龙骨30克(先炒)。吃了十四剂药,睡眠转危为安,精神也好些了。酌情保留原处方,继续服用四个月以上。这孩子精力充沛,又香又困,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8、气和水
黄芪既能补肺脾之气,又有利于水消毒。这是因为肺为水上之源,脾为水湿运化之中心,黄芪促进肺脾之气,使水路畅通,气血津液得以散于全身。反之,若肺失宣或脾失健,病久累及肾,则三焦受阻,水液凝滞,产生痰浊水肿。王老师常用黄芪配白术、茯苓、等健脾利湿之品治疗阴水证。
案例:
男,11岁。7月6日首访。孩子患肾病综合征(单纯性)两年,反复发作10次以上,住院四次,常为上呼吸道炎症诱发。当时喉咙痒,鼻塞,脸色苍白,胃还可以,就调了。泼尼松45毫克/2天,环磷酰胺400毫克/月(iv)。检查:库欣面,四肢浮肿(-),咽部红,心肺(-),鼻粘膜水肿,鼻中隔充血,舌苔薄白,脉沉滑。尿常规:蛋白质()。该证属脾肾两虚,肺失宣发,水湿蕴结。意在益气利水,辅之以开窍。
处方:黄芪15g,白术9g,防风9g,白芍12g,茯苓9g,萆薢9g,泽泻9g,甘草6g,辛夷5g,苍耳子9g,藁本9g,知母9g,黄柏9g。服用14剂后鼻塞咳嗽消失,精神逐渐恢复,除蛋白尿外。原方去掉辛夷、苍耳子、藁本,加生地、菟丝子、杜仲各9g,改黄芪30g。经过近1年的间歇治疗,痊愈了。
9.益气消症
古语有云,“修其正,积其自消。”唐荣川说:“提气者也是血,提血者也是气。”黄芪行气,气足,活血,活血,化瘀,祛病。王老师常以黄芪配合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活血之品治疗小儿肝脾肿大、血友病关节肿痛,使症结消失而不伤正。
案例:
女,5岁。6月初诊11。1年前,孩子因慢性乙肝、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腹水在上海市儿科医院住院2个月。好转后一直服用中药,症状略有好转。目前精神尚可,面色蜡黄,腹部肿胀,胃不饱,大便不转。舌质红,苔黑薄腻,脉细滑。肝功能基本正常。b超显示肝硬化腹水(-);肝脾大。体检:肝肋下5cm,剑下2cm,脾肿大,脐。一是拟清热燥湿,凉血软坚。
处方:牡丹皮9克,赤芍9克,当归9克,栀子9克,柴胡6克,海藻10克,夏枯草15克,黄芪9克,茵陈9克。服60剂药,苔净脉缓,胃香,肝功能正常,腹胀小。
继续益气柔肝,消症软坚。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当归9克,熟地12克,砂仁3克(后),何首乌10克,黄精10克,赤芍9克,桃仁6克,红花5克,柴胡9克,夏枯草30克,海藻30克,鳖甲9克。在此方基础上,酌情治疗一年以上,临床症状消失,腹部软肿。体检:肝肋下2.5cm,剑下1cm。
10,益气养毒
黄芪有排脓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说:“主治痈肿、慢性溃疡、排脓止痛。”《本草求真》说:“黄芪生血、生肌、排脓托、化毒为脓,为疮痈之圣药。至于青春痘、水泡,阳为虚热,皆质轻,精于养生,能升气至表。”
王老师认为黄芪具有消、养、补三大独特功能,与中医外科中的消、养、补三法相对应。王老师治疗小儿肺痈、肠痈、肝脓肿、皮肤溃疡、痈肿、坏疽、急性湿疹、小儿湿疹等症,常以黄芪配伍当归、丹参、紫花地丁、金银花、牛角针、生草等。王老师告诫,用黄芪治疗痈,要注意《本草经》中的“久衰”二字。如果是真的,会加重中毒性炎症。所以,辨证用药很重要。
案例:
男,8岁。8月4日首访。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疖子伴有轻度局部红肿热痛,化脓缓慢,乏力,厌食,多汗,发热,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治疗要益气养血,清热解毒。处方:黄芪15g、扁豆9g、何首乌9g、金银花9g、连翘9g、香薷9g、白术9g、青蒿9g、荷叶1角、六一散10g(包)。三剂。服药后热清,疖痂脓出,红肿渐退,脉转平。保留原处方,继续服用2剂即可痊愈。
一天一篇,陪伴中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