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中医业绩中“四气”的定义,所代表的功能以及如何概括。

四气是指药物的四种不同性质,即寒、热、凉,又称四性。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它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释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气本质上只有寒热两种性质。任何感冒药都是指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清热解毒的作用,任何温药都是指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的作用。

主要有两种理论:一种是天赐论。比如李中玉说:“四季不过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故药温则为春,故亦为万物之生者;药性热者在夏,故万物生长者也;药性凉者为秋,故反万物者也;药寒者在冬,故杀生者也。”

后来,苗仲春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凡说话稍冷者,必生春之气;话多的人感受到夏天的气息;说它平的,感受秋天的气息,平了就凉了;那些谈论严寒的人感受到了冬天的气息。这东西的气也是天道得来的。”认为药物的四性受天气影响,是四季气候差异造成的。

二是知性入腹论。徐大椿说:“入腹即知本性。”。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反应和不同疗效,总结出药物寒性和温性的判定。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相比,“所谓寒、热、凉,是与他们的疾病相反的”(苏文)。

一般能缓解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都是寒性的;所有能缓解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都是温性的。同样,温药主要用于寒证;感冒药主要用于热病。

入腹时知理论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根据服药后机体的反应来确定药物的寒温属性,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扩展数据:

它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是医家在长期实践中用五行学说总结出来的。药物的五味是由长期用药实践获得的疗效决定的。

它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对药物功能的高度概括。《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柔,是最早对五味所代表的药物功能的总结和概括。随着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发展,以五味为代表的药物功能和主治证候日臻完善。

1刺激性味道。具有散结解表、行气活血的作用。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一般都有辛味,所以常用辛药治疗外感表证、气滞血瘀。

2甜味。它能补益和减缓,并具有滋养、调和和合药性、止痛的作用。一般很多滋养补虚、调和药性、止痛的药物都是甘味的,所以甘味药常用于治疗气弱、身痛、调和药性、抢救中毒等等。

3酸味。可收敛,有收敛、收涩的功效。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止带的药物都有酸味,所以酸性药物常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痢疾、遗精遗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白带过多等疾病。

4辛酸。能解气、燥、坚,有清热、祛邪、通大便、燥湿、强阴(泻火留阴)之功效。一般清热泻火、降气平喘、止呕止咳、通大便、清热燥湿、泻火强阴的药物都有苦味,所以常用苦味药治疗热证、火证、气逆气喘和呕吐呃逆。

5咸味。具有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肠、软坚散结的药物都是咸的,所以常用咸药治疗大便干燥、瘰疬、脓肿等疾病。咸味药多入肾经,补肾作用强,用于治疗肾虚证。还有一些咸味药可以去血,有清热凉血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热入血之症。

百度百科-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