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写新草书的?
27岁时,他因医术高超被推荐到朝鲜,在北京当了一名太医。这对于他自己来说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但他认为这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这是因为,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有很多有价值的好书,在民间根本看不到,只能在朝廷的图书馆里看到。李时珍利用这个机会收集了许多非常珍贵的医学资料。
李时珍知道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亲身经历记录下来的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但他也认为这些资料中可能有很多不正确甚至错误的东西。比如梁代陶弘景的《本草注》充满谬误,唐代新修的《本草》充满批驳,而宋代唐慎微的《证本草》往往充满混乱。他还举了一些例子。例如,他指出“萎蔫”和“女性阳痿”在书中被混合作为一种药物。事实上,前者是草本植物,而后者是藤蔓植物。前者是补药,后者是浓缩消肿的解药。更严重的是把毒钩吻误认为黄精,黄精可以补益身体。这些都是严重的错误。
李时珍深知医学事关生死。一不小心吃错了药,反而害人不浅。这种事情是医生绝对不允许的。神圣的责任感促使李时珍许下心愿,要重建一种新的草书,也就是一本中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