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汤药期间可以吃辣吗?

喝汤不辣,中药有哪些服用方法?

中医治疗,不仅要对症下药,还要采取适当的用药方法,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温服法是指在不冷不热的情况下服用药液,常用于一般药物和滋补品。

趁热服下它。热敷可以发汗解表,治疗内寒,有助于摆脱慢性感冒。用感冒药热敷可以治疗虚寒和实热综合征。

感冒服用法:药液冷却或冷藏后服用。此法用于治疗内热,寒服有助于清热解毒。

一次服药的方法能迅速发挥药效,适用于治疗重疾和胃肠疾病。

经常服用的方法是多次饮用或含咽,多用于咽喉疾病。

由于沉香、木香等芳香类药物长期煎服影响疗效,所以先将药物放入杯中,趁热将煎剂倒入杯中,浸泡一会儿再服用。

此法多用于犀角、羚羊角、牛黄、田七等药物。一般将这些药物分别研成粉末,与适量汤剂混合或与水、酒、醋、蜂蜜、蔗糖混合。

服用药丸、药粉、药丸、药膏等。用温水;服用祛寒药物淡盐水;活血化瘀的药物可以和酒一起服用,帮助药效。

将药丸或药片含在口中,让它们在口中逐渐溶解,起到治疗作用。

空腹服药是指饭前半小时或饭后两小时服药。主要用于驱虫、攻击或治疗四肢血管疾病。

饭前30-50分钟服药,常选用于治疗虚证和胃肠疾病。

饭后20分钟服药15。这种方法常用于治疗心肺疾病。蔡摘自《家庭健康报》。

10服药禁忌

在我国,据统计,每年有500万人因用药方法错误而入院,其中20万人死亡;每年500万聋儿中有50万也是这个原因造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我们根本不知道的危险都是因为错误的服药方法造成的。

药物越来越小,药效越来越强,味道越来越好,形状越来越多,包装越来越精致。然而,几十年来一直在介绍如何服用的说明书,八个字始终如一:一次一片,一天x次,还是一句话——饭前服用。

别的不说,比引入副作用简单多了。其实,服药方法是一个和药物副作用一样需要重视的重要问题。如果方式和时间不正确,饮食不合理,不仅不利于疗效,还会导致各种意想不到的危险。以下是上镜率最高的十大常见错误用药方法。

错误一:简单的一日三餐吃药。

因为药品说明书上简单写着“一日三次,饭前服用”,所以每天都要按时吃饭前药。不对!

“一日三次”是药理学家根据实验测定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率后规定的,是指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三段,每8小时服用一次药物。只有按时服药,才能保证体内平稳的血药浓度(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达到治疗效果。如果把三次服药安排在白天,白天的血药浓度会过高,给人体带来危险;而且晚上也达不到治疗浓度。

“饭前服用”是指这种药需要空腹服用(65438+饭前0小时或饭后2小时),以利于吸收。如果你只是在吃饭前吃了很多零食,那么这个时候的“吃饭前”不等于“空腹”。

而“饭后服用”是指在吃饱的情况下(饭后半小时)服药,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或促进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同样,如果你只是在饭前吃了很多零食,也不必等到饭后才吃药。

以下是一些需要空腹或饱腹时服用的常用药物:

●禁食

氨苄西林、青霉素G、阿莫西林、红霉素、利福平、顺铂、胃舒平、大部分中药或中成药等。

低饱腹感

青霉素V钾、阿司匹林、地西泮、复方磺胺甲恶唑、磺胺吡啶、环丙沙星、扑尔敏、帮助消化的胃蛋白酶等。

错误二:躺着吃药。

平躺服药时,药物容易粘附在食管壁上。不仅影响疗效,还会刺激食道,引起咳嗽或局部炎症;严重的甚至损伤食管壁,埋下食管癌的隐患。因此,最好以坐姿或站姿服药。

错误三:干吞药

有些人为了省事,不喝水直接吞药也是很危险的。一方面,它对食道的损伤可能不亚于躺着吃药,甚至更严重;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水分帮助溶解,有些药物容易在体内形成结石,如磺胺类药物如复方磺胺甲恶唑。

错误四:把它打散了吃或者溶于水。

有些人自己“吞下”药或者怕孩子呛到,就把药打碎或者用水溶解后再吃,这样不仅影响疗效还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以阿司匹林肠溶片为例,没有肠溶衣的保护性药物在破裂后不能安全到达肠道,而是溶于胃中,不仅不能发挥疗效,还会刺激胃黏膜。服药前将药物溶于水也有同样的副作用。

所以,除非医生特别嘱咐或者药品说明书上说,否则不要这么做。

但是吃中成药就不一样了。比如常见的大药丸,要用干净的刀或手把药丸分成小的,用温水送服。为了加快药效,也可以将药丸用少许温水捣碎,用温水送服。

错误五:用饮料送药。

正确的做法是用温度适中的白水送药。因为牛奶、果汁、茶、可乐等饮料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疗效,甚至导致危险。

比如将复方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和黄连素、乙酰螺旋霉素等糖衣抗生素与果汁或酸性饮料一起服用,会加速药物溶出,损伤胃黏膜,甚至导致胃黏膜出血;服用氢氧化铝等碱性胃痛药物,会中和酸碱,使药物完全失效;服用复方磺胺甲恶唑等磺胺类药物,会降低药物的溶解度,引起尿路结石。

服用茶叶治疗贫血时,茶叶中的鞣酸会与铁结合,使疗效减弱。但是,以下特殊情况将有助于发挥功效:

●绿茶水

吃西药降压利尿。

低淡盐水

服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白质地黄丸等中成药。

●热姜汤

服用藿香正气片、香砂养胃丸等中成药。

●热米粥

调理脾胃的中成药。

错误6:在瓶口喝药。

这种情况在喝糖浆或混合物时尤为常见。一方面容易污染药液,加速其变质;另一方面,剂量无法精确控制,或者达不到药效,或者服用过多会增加副作用。

错误7:同时服用多种药物。

如果多种药物一起服用,就很难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甚至会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意外怀孕的原因可能不是遗漏服用避孕药,而是在服用避孕药的同时服用了抗结核药物或预防脑溢血的药物,导致避孕药失效。

●抑郁症的症状控制不了,也不一定是药物疗效差或者个体差异,而是在服用抗抑郁药的同时服用抗过敏药。

●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失效,可能是用来治疗咳嗽的甘草片造成的。

●如果一边补充镁,一边补充甲状腺素治疗甲减,那么甲状腺素就白费了。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少有医生在开处方或者药剂师卖给我们药物的时候会问我们在服用什么药物。因此,如果怀疑自己正在服用或即将服用的几种药物可能存在不良相互作用,一定要主动咨询医生或药师,但切记不要随意停药或换药。

错误8:喝水太多。

吃药后喝水太多?

可以,因为会稀释胃酸,不利于药物的溶出和吸收。一般来说,服用一小杯温开水加固体药物1就够了。

对于糖浆这种特殊的制剂,尤其是止咳糖浆,需要用药物覆盖发炎的咽部黏膜,形成一层保护膜,以减轻黏膜的炎症反应,阻断刺激,缓解咳嗽。因此,建议喝完糖浆后5分钟内不要喝水。

错误9:服药后立即运动。

就像吃饭后,吃药后不能马上运动。因为药物被胃肠道溶解吸收并发挥作用一般需要30 ~ 60分钟,这期间需要足够的血液参与循环。而立即运动会导致胃肠器官等器官供血不足,药物的吸收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错误十:服药期间不注意饮食禁忌。

讲究饮食禁忌的不仅仅是中医,西医也是如此。服药期间饮食不合理会降低疗效,甚至会危及生命。

下面提供一些服用常用药物时的饮食禁忌。

降血压药物、抗心绞痛药物

服用期间避免饮用柚子汁和食用含盐量高的食物。

因为柚子汁中的柚皮苷可以影响肝脏中某些酶的作用,而这种酶与抗高血压和抗心绞痛药物的代谢有关。以治疗心绞痛的药物非洛地平为例,一杯柚子汁可使体内血药浓度增加134%,相当于服用两倍多的药物,明显过量,副作用大大增加。但盐会使血压升高,降低降压药的疗效,加重心绞痛的程度。

●头痛药

服用期间避免饮酒。

因为酒精进入人体后需要氧化成乙醛,然后进一步氧化成乙酸进行代谢。但这类药物会阻止乙醛氧化成乙酸,导致乙醛在体内蓄积,加重头痛症状。同时酒精也容易使人昏昏欲睡,会与巴比妥类药物的药效重叠,这类药物中大多含有巴比妥类药物。

●抗抑郁药、呋喃唑酮、抗结核药、抗肿瘤药。

避免食用含有较多酪胺的食物,如奶酪、香蕉、鳄梨、豆浆和啤酒。

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是抑制体内单胺氧化酶(MAO)。但这种MAO抑制剂容易与酪胺反应,产生去甲肾上腺素。过度聚集会导致血压异常升高,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头晕、头痛等不良症状,不能达到抗抑郁的目的。呋喃唑酮、一些抗结核药物(如瑞芬太尼等。)和抗肿瘤药物(如甲基苄肼等。)还含有MAO抑制剂,遇到含有酪胺的食物很容易闯祸。

●苦的健胃药,助消化药,中药。

避免吃糖或甜食。

因为苦味健胃药和助消化药主要是刺激末梢神经,反射性地分泌唾液、胃液等消化液,从而达到帮助消化、促进食欲的效果。糖或甜食会掩盖苦味,降低功效。

对于中药来说,糖或甜食也容易与药物中的许多成分发生反应,降低有效成分的含量,降低药效。

●钙补充剂

不要吃富含草酸的菠菜、茶叶和杏仁。因为草酸在小肠内会与钙结合,产生不能吸收的不溶性物质,阻碍钙的吸收,还可能形成结石。

●铁补充剂

避免食用过多的动植物油。因为油脂会抑制胃酸的分泌,影响三价铁离子向二价铁离子的转化,不利于铁在胃肠道的吸收,削弱补铁补血的效果。

●碘补充剂

不吃菠菜、桃子、梨等。

因为这些食物会阻止碘进入甲状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