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医学和中医有什么异同?

“平衡”法新解——一位老中医学习功能医学的体会

中医认为,阴阳平衡就是阴阳消长协调,不可过度,也不可偏废。生命阴阳平衡的本质是阳(功能,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与阴(精、血、津液、津液)的平衡,即人体内各种功能和物质的协调。

植根于西医的功能医学,与中医相比,生命观不同,功能不同,哲学不同,但在某种程度上,两者的医学思维模式极其相似。比如,功能医学的治疗原则是维持身心、精神变化的内外动态平衡,这与中医强调的“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皆秘”、“辨证论治”等思维和治疗方法不谋而合。基于中医"平衡法"原理,探讨中医宏观层面的气血理论与功能医学微观层面的功能失调之间的思维模式和互补性,试图从分子层面解释中医平衡法理论,从生理生化层面论证平衡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平衡”法简介

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严德新教授,将中医阴阳气血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医领域创立了理气活血的“平衡法”,拓展了中医八法(发汗、呕吐、泻下、调和、温中、清热、补益),是中医的重大理论原则之一。

1.1的“平衡法”的理论渊源

我们先贤2000多年前就讨论过,可以概括为:阴平阳密,法自然,套路应用,目的中和。古人已经看到,生命体中本能地存在一种自我稳定机制。《黄帝内经》指出“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谓之病。”并提出了“守阴阳,和而不息”和“守道为法,各尽所能,气血平和,有天命”,说明疾病的康复是机体经过排斥、同化、重建、代偿、适应等不同途径,在新的生理水平上的一种平衡状态,平衡法就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2“平衡法”的理论与实践

深谙多科的严德新教授独树一帜。在他70多年的中医工作生涯中,他不断探索和创新。他以气血学说为基础,提出了“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胚”和“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学术观点,形成了“固本清源”的关键环节,开辟了中医治则研究的新天地。

平衡法的主要学术思想包括:气血平衡是人体生理的基本条件,气血失衡是人体病理的基本变化,是人体疾病的基本原因。理气活血法具有平衡阴阳的作用。

平衡法在心脑血管领域的应用相当有效。理气活血药物“恒发2号”,经研究证实具有降血脂、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气血理论和平衡法则应用于抗衰老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颜老首次提出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在于气血和内环境失衡的论点,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根据上述理论,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科教片《抗衰老》,并向全世界发行。

2.“平衡”方法新解

2.1失衡病因病机

在中医气血理论中,“气”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也是维持生命过程的动力,可以起到促进、调节、温、卫、固的作用。“血”以水谷的益气、津液、肾精为化生之源,循脉流遍全身,起着滋养润泽的作用,也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气血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血在气中,气在血中,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气为血之始,血为气之母。气不载血,血不载气不好。气血两者是一体不可分的。

气血失调包括三个方面,即气的失调、血的失调和气血关系的失调。气的紊乱包括气虚、气滞、气逆、气郁、气滞或失气的病理变化。血液病包括血虚、血瘀、出血等病理变化;气血关系异常主要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逸、气血两虚。

现代功能医学从分子角度,从生理生化机制上阐述了疾病的根源是功能失调,这与中医有相似之处。

功能医学的先驱罗杰·威廉姆斯(Roger Williams)认为,有两个原因会导致细胞死亡。一个是细胞需要的物质无法获得;第二种是被细胞不需要的物质毒害。即疾病的两个根本原因是物质(营养)不足和毒素(代谢废物)积累。

2.2稳态和协调

“平衡”的含义有其内涵和外延:从内涵上看,它包括哲学上的统一、同一和平等;从广义上讲,它包括调整、和谐、协调、稳定、有序、整洁、适度。所谓“调理气血,使其达至和”,“阴平阳为秘,神为治”。

在临床实践中,“平衡法”以治疗气血为主要手段,或从气血、或从气血两方面入手,以疏通脏腑气血,通畅气血,平衡阴阳,从而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处方药多以“通”字为主,以调气血、宁脏腑为治疗原则,以活血化瘀、行气益气等药物为主。

“平衡法”的原理同样适用于抗衰老领域。认为衰老的本质是“虚实夹杂”和“气虚血瘀”,治疗采用益气活血、固本清源的方法。因为气循环,血循环,益气有利于祛瘀。为了巩固基础,巩固基础的人也这样做。

2.3功能医学中的“平衡法”

功能医学认为,疾病的根源是六大生理功能(营养、解毒、氧化应激、炎症、胃肠功能、激素)的失衡,通过系统评估和纠正干预,可以帮助机体恢复动态平衡。在干预方法上,功能医学可以从全身水平、器官系统、细胞代谢、基因表达等多个层面进行干预。主要包括营养补充、应激调节和生活方式干预。功能医学在失衡纠正的治疗和干预上也体现了类似于中医的“底层逻辑”。

以功能医学对血管斑块的功能性营养干预为例,用“平衡法”的思维方式解释其机理。

功能医学对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是减少和修复受损的内皮细胞,清除自由基,抑制慢性炎症,清除斑块。改善内皮损伤,修复内皮细胞功能,是平衡法的“益气固本”;抗氧化、抗炎、抗凝、减少钙沉积、分解纤维蛋白,可以理解为平衡法的“活血清源”。

功能营养素的干预配方也体现了平衡原则,如血管内皮因子、EDTA螯合剂、血管靶向酶等。多种功能营养素的结合,协同作用,“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达到改善血管功能,清除斑块,扶正祛邪的目的。

中医和功能医学在认识和治疗疾病、调节亚健康、抗衰老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同时可以弥补现代西医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中医的气血平衡理论和功能医学的功能失调理论的相似性,似乎更有利于寻找“中西医结合点”。两者的有机融合和互补思维,将极大地推动现代中医和功能医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