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尔甘草引种。甘草的功效。
甘草简介
甘草。是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茎。胀果甘草。或豆科植物光果甘草。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等地。具有健脾益气、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止痛和调和诸药的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胀痛,四肢急痛,痈肿疮毒,解药毒猛。
药物治疗网站
干燥的根和根茎。
性品味
甜味,性平。
归经
心、肺、脾、胃经。
功效
健脾益气,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止痛,调和诸药。
疗法
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腹胀、四肢急痛、痈肿疮毒,以及解除药物毒性。
相关兼容性
治疗内脏狂躁、癔症:甘草15g,大枣30g,浮小麦12g,水煎。(《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剂量
2~10g .
禁忌
不宜与海藻、大戟、地锦草、甘遂、芫花同用。
用炒的方法制备草药
采集和处理
春秋两季挖掘,去除须根,晒干。
加工方法
1、甘草:去杂,洗净,润透,切成厚片,晾干。
2、炒甘草:取甘草切片,按蜜炒法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时取出,放凉。本产品为圆形或椭圆形切片。外皮红褐色或灰褐色,稍有光泽。剖面黄色至深黄色,有明显的形成层环和射线。略粘。它有焦香味和甜味。
生理特性
1,甘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根茎粗,直径1-3 cm,皮褐色,内黄,味甜。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鳞状腺、多刺腺和白色或褐色绒毛,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棕色腺点和短柔毛;5-17小叶,卵圆形、长圆形或近圆形,65438+长0.5-5厘米,宽0.8-3厘米,顶部深绿色,底部绿色,两侧密被黄褐色腺点和短柔毛,顶部钝圆,短尖,基部圆形,边缘饱满或略呈波浪状,有点卷回。总状花序腋生,有很多花,总花梗短于叶,浓密棕色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形披针形,长3-4毫米,棕色,膜质,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萼钟形,长7-14 mm,密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基部斜肿呈囊状,有5枚萼齿,近等长于萼筒,上2枚齿大部分相连;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长10-24毫米,旗瓣长圆形,顶部略凹,基部花序梗短,翅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翅瓣;子房密被多刺的有毛的腺体。豆荚弯曲成镰刀状或环状,密被包成球状,密被瘤状突起和多刺腺体。种子3-11,深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花期6-8月,结果期7-65438+10月。
2.胀果甘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根茎粗壮,外皮褐色,有黄色鳞片状腺体,内部淡黄色,味甘。茎直立,基部木质,多分枝,高50-150 cm。叶长4-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褐色,长约65438±0毫米,早落;叶柄和叶轴密被棕色鳞片状腺体,幼时密被短柔毛;小叶3-7 (-9)片,卵形、卵圆形或长圆形,长2-6厘米,宽0.8-3厘米,先端急尖或钝,基部近圆形,上侧深绿色,下侧浅绿色,两侧点缀黄棕色腺体,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边缘或多或少波状。总状花序腋生有许多稀疏的花;总花梗与叶等长或短,通常在花后延伸,密被鳞片状腺体,幼时密被柔毛;苞片长圆形披针形,长约3毫米,密被腺点和短柔毛;萼钟形,长5-7毫米,密被桔黄色腺点和柔毛,萼齿5,披针形,与萼筒等长,上面2齿低于1/2;花冠紫色或淡紫色,旗瓣长椭圆形,长6-9 (-12)毫米,宽4-7毫米,先端圆形,基部花序梗短,翅瓣近旗瓣大,有明显的穗和花序梗,龙骨瓣稍短,有花序梗和穗。荚果呈卵圆形或长圆形,长8-30毫米,宽5-10毫米,直或稍弯曲,种间膨大或不同程度地从侧面分离,表面覆盖棕色腺点和多刺腺体,疏生长柔毛。种子1-4,圆形,绿色,直径2-3毫米。花期5-7月,结果期6-65438+10月。
3.光果甘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根茎粗壮,直径0.5-3厘米,皮褐色,内黄,味甜。茎直立多分枝,高0.5-1.5米,基部木质,密被淡黄鳞腺和白色柔毛,幼时具棱,有时具短刺毛腺。叶长5-14厘米;托叶线形,仅1-2毫米长,早落;叶柄密被黄褐色腺毛和具长柔毛;小叶11-17,卵圆形,长圆状披针形,卵形,65438+长0.7-4厘米,宽0.8-2厘米,上表面近无毛或疏生短柔毛,下表面密被淡黄鳞片状腺体,沿叶脉疏生短柔毛,顶部圆形或微凹。总状花序腋生,有很多紧密的花;总花梗短于叶或与叶等长(果后延伸),具浓密的棕色鳞片状腺点和白色长柔毛和长柔毛;苞片披针形,膜质,约。长2毫米;萼钟形,长5-7毫米,疏生淡黄腺点和短柔毛,萼齿5枚,披针形,与萼筒等长,上2枚齿多数相连;花冠紫色或淡紫色,长9-12毫米,旗瓣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11毫米,顶部略凹,花瓣柄长1/2花瓣长,翅瓣长8-9毫米,龙骨瓣直,长7-8毫米。子房无毛。荚果长圆形,扁平,长1.7-3.5厘米,宽4.5-7毫米,稍呈镰刀形,有时种子间稍缢缩,无毛或疏毛,有时被稀疏或密集的刺腺覆盖。种子2-8粒,深绿色,光滑,肾形,直径约2毫米。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生于干燥草原和阳坡。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等地区。
区别
特质识别
药材属性:
1,乌拉尔甘草:根圆柱形,长25 ~ loocm,直径0.6 ~ 3.5 cm。皮肤没有弹性。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纵向皱纹、沟纹、皮孔和稀疏的细根痕。质实,切面稍呈纤维状,黄白色,粉砂质,有明显形成层环,放射状射线,部分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截面中间有髓。轻微的呼吸,甜甜的,特别的味道。
2、肿甘草:根及根茎粗大,部分分枝,表皮粗糙,灰褐色或灰褐色。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末小。根状茎的不定芽多而厚。
3.光果甘草:根和根茎质地坚实,部分有分枝,表皮不粗糙,灰褐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药性鉴定
1、甘草:具有健脾益气、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止痛、调和诸药的作用。常用于脾胃虚弱,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胀痛,四肢急痛,痈肿疮毒,解药毒猛。
2、炙甘草:有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功效。常用于脾胃虚弱、乏力、心悸、生脉。
甘草的功效
甘草(中草药名称:甘草)(研究对象:豆科)
中医概述
甘草为豆科草本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甘果的根茎。甜,平,凉。心、肺、脾、胃经。
1.补中益气:用于气虚、乏力、心悸等。,可补多种气虚证,如(四君子汤);治疗气血两虚引起的脉滞心悸等症,如(炙甘草汤)。
2.清热解毒:用于痈、疮、热毒之证,常与金银花、连翘、白芍、牡丹皮、地黄、蒲公英等配伍。用于咽喉肿痛,如(橘梗汤)。
3.祛痰止咳:用于各种气喘咳嗽,有祛痰止咳的作用。如风热咳嗽,用桔梗、牛蒡;感冒咳嗽用麻黄、紫苏;瓜蒌黄芩痰热咳嗽;寒痰咳嗽配干姜、细辛;痰湿咳嗽,配半夏、陈皮、茯苓。
4.药性调和:有缓和药性的作用。通十二经脉。如(芍药甘草汤)。
药理学鉴定
甘草,因味而得名,入脾、胃、心、肺、经络,作用广泛。烘烤时能补中益气。生吃时有很大的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止痛的功效,是临床常用之品。
应用和兼容性
1.用于心气不足引起的心悸、脉象,脾气虚弱引起的倦怠乏力,少食引起的神志不清。能补益心脾之气。心气不足常以人参、阿胶、桂枝为主,如炙甘草汤。治脾气虚者,常与党参、白术同用。
2.用于痰多咳嗽。本品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可配合适当的证候配伍广泛应用。风寒咳嗽,可配麻黄、杏仁:肺热咳嗽,可配石菖蒲、麻黄、杏仁;寒痰咳喘,用干姜、细辛;痰湿咳嗽,配半夏茯苓。
3.用于急性腹腔疼痛和肢体挛缩。可以止痛。在阴血不足、肌肉失筋抽筋、急性疼痛的情况下,常与芍药配伍,即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者,常与桂枝、白芍、麦芽糖同用,如小建中汤。近年来有报道称,甘草粉单独或与乌贼骨、瓦楞子合用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近期疗效较好。
4.用于药性较重的方剂中。能解除强毒副作用,调理脾胃。比如调胃承气汤里用甘草,缓解轻微和黄之性,使腹泻不会太猛烈,避免其刺激大肠引起腹痛。半夏泻心汤,甘草与半夏、干姜、黄芩、黄连配伍使用,还能调和寒热,平抑上下,起到调和的作用。
5.用于热毒疮毒、咽喉肿痛、药物和食物中毒。可以清热解毒。对于热毒疮和溃疡,它经常与金银花和连翘结合使用。治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对于药物和食物中毒,在没有特效解毒剂的情况下,可以用甘草治疗,也可以用绿豆或黄豆煎服。
药理作用
1.能解毒多种致病毒素,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
2.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
3.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
4.可缓解胃肠痉挛;
5.能降低血清转氨酶;
6.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7.它具有强心作用和抗癌作用。
化学成分
甘草甜素是一种三萜皂苷,用水分解产生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甘草素、甘草素、异甘草素、异甘草素、新甘草素等。
剂量用法
5?15g,水煎,或制成丸粉。
注意使用
1.清热燥湿剂往往不用甘草,如白头翁汤、黄连解毒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饮、连蒲汤、泻心汤、四妙丸等。甘不利于湿的排泄,除了苦寒燥湿药配以渗湿利尿剂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
2.收敛剂中不使用甘草,如玉屏风散、牡蛎粉、顾靖丸、缩泉丸、桑螵蛸粉、桃花汤、申思丸。
3.消毒剂中不使用甘草,如保和丸和枳实。
导滞丸、木香槟榔丸、支竹丸等。本品抗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烤甘草:甜。归脾、胃、肺经。具有益气补虚、化痰止咳、止痛、滋阴壮阳、健脾和中的功效。
附上
乌拉尔甘草(用刀将乌拉尔甘草的尾部剁碎,用水浸泡,切成小块,晾干)。甘草笋为生活用,有清热通淋的作用。用于治疗小便短赤,热痛,口舌生疮,胸闷,心胃不安伴发热,如(导赤散)专门用于治疗因心经实热移至小肠而引起的小便短赤,小便刺痛等症。5 ~ 12g,水煎,或入药。
药理学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