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在古代有哪些别称?
人参是黄参、地精、神草、白草的别称,是著名的“东北三宝”之一。
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生,叶片无气孔和栅栏组织,不能保水。温度高于32度,叶片会燃烧,郁闭度0.7-0.8。一般3年开花,5-6年结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生长在北纬33-48度的海拔高度,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下,产于中国东北、朝鲜、韩国、日本和俄罗斯东部。
古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得出结论,人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残余植物之一。在被子植物在地球上繁盛的第三纪(6500万年前-654.38+0.8万年前),人参在植物界被广泛繁殖。公认人参分布在北纬33度到48度之间的世界。中国草药文献的记载证实了人参在中国的分布与古地质和古生物学的历史是一致的。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药专著,记载了4000年前我国形成的人参医学精髓:“人参味甘,微寒,滋补五脏,宁心安神,止惊止惊,祛邪明目,开智益智。长期服用,会延年益寿。一个标题,一个鬼封面。生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人参的国家,有人参的文字记载。在收集的甲骨文中,我发现“刻在甲骨表面”
“申”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字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分是人参地上部分的集中表现,茎上有许多核果状的浆果,这是人参最重要的植物学特征。下部代表人参的根茎、主根和侧根。甲骨文始于商殷,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早在3500年前,中国就创造了生动的“神”字,并有准确可靠的记载。[2]
公元121年,东汉许慎写《说文解字》:“人参,人参,草药,出上党。”这是文献中对人参起源的最早记载。
“晋书。不要求助于施乐》:“人参初生于施乐之家,甚旺。”可见当时已经进行人参种植,距今18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