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药机煎出的药渣适合第二次煎药吗?
汤剂是中医最早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剂型。因其适应辨证、随症加减的原则,且具有配制简单、吸收迅速的特点,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但是人们面对包装的中药往往会手足无措,所以我给大家介绍一些煎中药的知识。
一、煎药器具的选择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所选用的煎药器具密切相关。砂锅更好,传热均匀温和。而用粘土烧制的砂锅,有许多微小的沙孔,熬制时被药物渗入,再次使用时又与新药混合。如果使用间隔时间长,锅壁会发霉,给下次使用带来污染。所以不锈钢锅和玻璃炸锅也是常用的。
2.煎剂加水
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煎煮的质量。水少了,会导致煎煮不彻底,有效成分浸出不彻底。水多了,煎出来的药液就多,给患者吃药带来不便。由于中药材质地不同,其吸水性差异很大。如果质地疏松,它们的体积就大,吸水性自然就多。如果质地是实心的,它们的体积就小,吸水性就少。所以煎出的花、叶、全身都会不一样。加入的水量更多。熬矿物质和贝类要加的水量少。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把药放进锅里,一般水面比药多一点。第一次煎药的加水量为药面以上3-5厘米,第二次煎药的加水量为药面以上3厘米。
3.煎药时应注意的问题
1.煎药前先泡:药物煎药前一定要泡,因为大部分来自植物的中药都是干品。用水浸泡可使药材软化,组织细胞肿胀后会恢复自然状态,煎煮时容易将有效成分浸出。
煎煮前应将药材用清水浸泡30分钟使其软化,然后加热煎煮,不可直接用开水煎煮,否则药物中的蛋白质很快会凝固,影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煎煮。
2.煎煮次数:实践证明,两次煎煮可煎出80%左右的成分,故两次煎煮为宜。
3.煎药的温度:煎药时注意火候,沸前用猛火(大火),沸后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状态,可减缓水分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煮,同时注意盖汤,防止药物中的挥发性成分逸出。如果热量太大,水分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容易糊锅。反之,如果火候较弱,煎服效果就会较差。
4.煎药时间:中药煎药的时间因其性质而异。感冒药,第一次煎10-15分钟,第二次煎15-20分钟。对于滋补药物,第一次煎煮30-40分钟,第二次煎煮40-50分钟。此外,一些。药煎好后,要趁热滤出汁液。一般每剂药只煎两次。另外,煎煮中药是一个不断释放和溶解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的过程。当中药和药液中有效成分的浓度达到平衡时,这个过程就停止了。如果再煎煮,不仅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不能继续溶解,药液中的有效成分还会继续蒸发减少,甚至长时间高温会破坏有效成分,导致药效降低。
5.药液留存量:一般指一剂药煎两次后的药液量。成人每日两次,每次400-600毫升。儿童服用200-300 ml,一天两次或三次。
6.服药方法:一般一剂药煎两次后与药液混合,分两次服用。孩子可以吃两三次。
7.特殊药物的熬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开出带有脚注的药物。
(1)先煎药:一般来说,一些矿物质、贝壳、甲壳类的药物,由于质地较硬,有效成分不易被煎服。一般要熬30-40分钟才能和其他药物混合。常见的药物有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先煎药毒,久煎可达到减毒或除毒的目的。
(2)服药后:一般有芳香气味和挥发油或难久煎的药物,应在药物煎出前10-15分钟放入锅内。常见药物有广藿香、钩藤、大黄等。比如钩藤所含的抗高血压成分,煎煮20分钟以上就容易被破坏。大黄中具有泻下和清热作用的成分为大黄酸。
(3)煎药:一般将种子和单味花粉药装入纱布袋中,放入群药中煎药。常见的草药有车前草、旋覆花等。比如车前草,容易粘锅糊化焦化,需要煎煮。旋覆花可以防止绒毛脱落混入汤中刺激喉咙。
(4)溶解:用热药液将药物溶解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硫酸钠和芒硝。
(5)融化衣服;有些胶糖类药物(如阿胶、麦芽糖)溶解后粘度大,有泡沫,煎炸时会造成结焦。如果混在一起,药液粘度高,会影响其他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会损失一些钱。所以这些药物也要溶于煎出的药液中。用热药水溶化后服用。常见的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6)再加一次汤剂。有些贵重的药要分开煎,然后药液一起服。常见的药物有人参、西洋参、鹿茸。
(7)口服。有些珍贵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同煎。口服,即把粉末溶解在药液中。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又能节约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