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认识生命系列(三):人体三大穴位神阙穴

民间俗话说,天上有三宝,日月星辰;地中有三宝,风、火、水;人有三宝,精、气、神。

中医视精、气、神为人体三宝。三宝中,“神”为龙头,“神”为生命之魂,主源为心;“气”是生命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肺;“精”是生命之本,主要来源于肾。

人体内有三个重要的穴位,百会穴能益“神”,神阙穴能补“气”,涌泉穴能生“精”。

《黄帝内经》认为,人是天地之气的产物,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由天地之气而生,按四时之法而成。人们居住的地方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大气相遇的地方。天地之气可分阴阳,人体之气也可分阴阳。人与天地相对应,受阴阳五行运动规律制约。

《黄帝内经》将人体内一切细微物质统称为气,广义的气按其性质可分为精、气(狭义)、津液、津液、血、脉六大类。

什么是“本质”?黄帝内经(以下五段均同源,略)说:“二神相斗,合而成,常先生,谓之精。”两个神,男和女,阴和阳,互相结合产生新的生命。在新生命诞生之前,人类繁衍的基本物质叫做“精”。

什么是“气”?常言道:“可乐的发展会促进五谷的味道,熏蒸皮肤,填充身体,打磨头发。雾露若灌溉,谓之气。”上焦把五谷的精气散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温暖皮肤,滋养全身,滋润头发,像自然界的雾和露一样灌溉大地,这就是所谓的“气”。

什么是“天津”?岳:“叫津液以泄而汗。”皮肤纹理发达,微微流出来的汗叫“津”。

什么是“液体”?俗话说“五谷盛气,注入骨中,骨屈伸,解气养髓,润泽肌肤,谓之津液。”水谷的细微化生充满全身,溢出的部分滋润骨骼,使关节伸缩自如,渗出的部分滋养大脑,滋润皮肤。这种细微的物质叫做“液体”。

什么是“血”?说:“中焦受气,汁变而变红,谓之血。”位于中焦的脾胃接受食物和饮料,吸收其中的细微物质,气化后变成红色液体,称为“血”。

什么是“脉”?正所谓“压制营魂,使其必然,是一脉。”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通道来限制营养气体的运行,防止其异常,称为“脉”。

六气同源而异名,各有五脏。肺主气,肾藏精,脾主津液,肝藏血,心主脉。一除六,和为一。六气由精微的颗粒产生,以颗粒和胃为起源。

肾藏精,耳为肾之窍,肾精亏虚,耳失养,易发生听力下降或耳聋。眼睛能看到一切,能观察到颜色,这一切都依赖于五脏的精气。如果阳的本质崩塌了,就容易看不清东西。汗液是被津液溶解的,出汗会造成津液大量流失。津液不足,骨骼、脑髓、皮肤得不到滋养,四肢关节不灵活,面色枯槁,脑髓空虚,头晕目眩,失眠健忘,腿酸耳鸣频繁。心主血脉,光华在面。血虚,就会苍白如盐,干枯无生气。脉弱则脉道沉,脉象虚弱,甚至无脉。

神阙穴,位于人体肚脐处,属于任脉的重要穴位。胎儿出生前通过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出生后脐带留下的疤痕就是肚脐。肚脐位于中焦和下焦之间,是元气的居所,是先天与后天的交汇处。

任脉为阴脉之海,统御手足三阴;督脉为阳脉之海,督满阳,主手足三阳;冲脉是十二经脉之海,五脏之海,调节十二经脉和五脏的气血。任、督、冲三脉起源于同一个细胞(男人的细胞叫精室,女人的细胞叫子宫),同源异流,兵分三路,皆汇于脐带。所以,脐带是经络的枢纽,是经络和气血汇聚的地方,脐带连着百脉,有五脏六腑,有四肢百部,有九窍。

刺激神阙穴具有温阳救逆、开窍通窍、温肾壮阳、调补冲任、祛风除湿、温经通络、健脾补阳、调理肠胃、行气利水、消积导滞的功效。神阙穴可以通过艾灸、中药敷贴、按摩等方法进行锻炼,调节身体的阴阳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因为神阙穴不适合消毒,容易引起感染,所以不建议针灸。艾灸神阙穴适用于寒证和虚证,不适用于热证和实证。

下面介绍一个简单易行的保健方法:晚上睡觉前,仰卧,手掌放在神阙穴上,以肚脐为中心。先做顺时针旋转按摩5-10分钟,再做逆时针旋转按摩5-10分钟。方法要轻柔缓慢,以轻微的腹汗为度。饿了或饱了都不适合按摩神阙穴,容易引起胸闷、呕吐等不适。经常锻炼神阙穴,可以使人体气血充盈,精力充沛,体力充沛,腰肌强健,容光焕发,耳聪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