埕口镇的特色村、文明村、经济强村选介:

水沟村地处山东省最北端,濒临渤海,隔漳卫新河入海口与河北省黄骅港隔河相望。全村现有1200人,滩涂面积8500亩,养殖面积4000亩,拥有100马力以上的机动渔船54只,是一个以海洋捕捞业为主的典型渔业村。2011年全村固定资产总值已达7000万元,村办企业和集体经济15处,年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

该村引导渔民“换场”,走出去进行远洋捕捞,开辟新渔场,大力拓展海产品销售市场。30条渔船远赴江苏射阳等地进行捕捞,船均年收入达到40万元。同时鼓励渔民上岸大搞海水养殖和海产品精深加工营销。该村一改过去只凭捕捞为主的单一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了捕养加销、海陆并举的新渔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了渔民收入。把养殖区域扩大到东营、沾化一带,新增48户、8000亩异地养殖。全村海水养殖面积达2万亩,户均收入达8-10万元。目前,全村***拥有包括盐场、加油站、船厂和饭店在内的村办企业15个,年创利税1000万元,为村集体带来59万余元收入。通过进一步拉长产业链,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大量村民实现就业。

水沟村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7年,投资500万元的集船舶维修与制造、海上运输、码头租赁及商贸物流为一体棣盛昌船舶公司开工建设,2010年投产运营。临港产业实力不断壮大,海上物流业蓬勃发展,运输船只达到20余艘,船舶维修厂8家,年修造能力130艘;今后,水沟村将重点加大盐场开发力度,整合利用好周边滩涂资源,扩大盐业生产规模,着力突破海洋经济,建设海上水沟。这些举措成功为村民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闯出了一条增收的途径。标志着水沟村由传统的的近海捕捞单一模式,向远洋捕捞、港航货运物流、船舶修造的综合发展的重要转变,使水沟村成为名副其实的“渤海第一渔村”。

埕口镇水沟堡位于埕口镇政府驻地以北15公里,大济路以西。东临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面与黄骅港隔河相望,有360户、1300人,党员36人,村民代表30人。滩涂面积5700亩,以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渔业旅游,船舶维修、盐业生产为主导产业,有”鲁北海业第一村”之称。外出务工人员200人,年人均纯收入8100元。办公场所平房10间,室内面积1200平方米,办公设备配套齐全,日常管理制度完善。主要道路全部硬化,自来水入户率100%,建有学校及卫生室。2013年10月入选“好客山东最美乡村”。 汪子村位于无棣县埕口镇东北三十公里处的汪子岛上,濒临渤海,是整个鲁北地区唯一能够直观渤海的地方,有海上仙境之称。

汪子岛2002年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被列入山东重点旅游开发景区,成为滨州市近年来继徒骇河黄金水道、孙子兵法城和魏氏庄园等旅游项目之后的第七个省级重点旅游开发项目。2011年滨州汪子村被省旅游局授予“山东省旅游特色村”荣誉称号,成为无棣县首个获此殊荣的村庄。

岛上风光秀丽,植物繁多,生长茂盛,凤凰头海麻黄、沙参等名贵中草药遍布全岛。附近海域盛产对虾、梭子蟹、文蛤等,是来埕口不能不去一游的“胜地”,汪子岛至大口河的贝壳堤带宽50米,长10余公里,贝砂储存量3亿立方米,是目前国内储量最大的贝砂带,形成于东汉时期,总地质储量达3.6亿吨,是环渤海湾唯一裸露的并保持了原始生态环境的贝砂带,是世界仅有的3处贝壳堤之一,且是唯一新老堤并存的贝壳堤岛,并以每年10万吨以上的速度在增长。

汪子村处在保护区的深处,是自然保护区内仅有的村庄,也是产业和设施基础最好的区域。目前餐饮设施功能齐全,也有了一定的休息场所,但住宿条件有限,比较简陋。每年接待游客两万人左右,主要以私家车旅游为主,也有少数组团旅游。该村旅游项目主要有生态观光、休闲餐饮、原生态休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