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粉简介

它叫青石粉。

包括白芷、苦参、夏枯草、青黛、黄柏、蛤粉、明矾、雄黄、乌贼骨和冰片。

性粉

湿性皮疹的功能性适应症

用法用量:渗出过多者,将本方用醋涂抹患处,渗出少或不渗出者,用香油涂抹患处,每日一次。

中医认为湿疹主要与湿有关,湿可积热,产生湿热证,湿久则伤脾,热伤阴血,产生虚实夹杂。急性湿疹多见于湿热证,慢性湿疹多为虚实夹杂。治疗上以清热利湿、祛风养血润燥为主。本方中白芷祛风散寒,消肿排脓,燥湿止带;苦参清热燥湿,用于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疮、麻风;夏枯草能清肝散结;青黛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温毒祛斑;黄柏用于湿热泄泻、湿疹、瘙痒;枯矾、雄黄用于燥湿;乌贼骨主要用于治疗湿疹和溃疡。

临床应用在湿疹早期或急性期,有肉眼难以看到的斑片状红斑、密集或散在的小丘疹,或水疱,严重者有大面积渗出和糜烂;亚急性期渗出减少结痂,患处由鲜红色变为暗红色,无大面积糜烂;在慢性状态下,渗出较少或完全干燥结痂,常与鳞屑混合形成鳞屑痂。患部颜色较深或有色素沉着,有时色素减少。皮纹中容易出现裂痕,尤其是动作较大的部位。长期的摩擦和抓挠会引起明显的苔藓化。

治疗效果经过5天的治疗,痊愈36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8.2%。

注意事项1。不要口服,存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2.避免辛辣食物。

3.药不要涂的太厚,痒的时候不要用热水烫。湿疹在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苏文至真大论》中关于病机的十九条记载:“一切疼痛、疮疡皆属心。”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浸疮用黄连散。”首先提出了治疗该病的中药方剂。后来历代医家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有所加深。如隋朝的晁方圆在《病因论》中记载:“患慢性疮者,皆受风湿影响,湿热相搏,故头、面、身皆疮。”明确指出风、湿、热为主要致病因素,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奠定了基础。明代陈世功在正宗外科中补充了饮食不当、内生湿热的原因,提出了蛤粉外治的方法。清代在《医宗金镜》中描述:“此病如疥疮,时时痒,蔓延,抓津黄水,湿成块,为心火、脾湿、风所致。”不仅详细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症状,而且将内因和外因有机结合起来。以上论述表明,古代医家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湿疹中医称为“湿毒疮”或“湿疮”。所谓“毒”,是指一些在体内引起排斥和敏感反应的热毒,这些热毒可能是由食物、药物或日用品(如油漆、化学胶、樟脑丸等)引起的。).至于“湿”,则是指身体因湿而机能不振。由于人体70%是水,如果水的运行停滞,身体就会处于“湿”的状态,出现四肢沉重、浮肿、脾胃不和、大便稀薄等症状。

湿疹患者受湿热的双重困扰。一方面,患者有真火,但由于机体功能的迟滞,人体的化工厂肝脏未能发挥缓解和排出毒素的作用,体内的热毒从尿液和粪便中排出。因此,它必须从毛孔中排出。如果微循环系统差,或者毛孔堵塞,毒素就会在体内堆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吃了一些致敏食物后,就会出现湿疹等皮肤病。其次,湿热体质的人除了皮肤问题外,还会出现胸腹胀满、便秘(便秘食物)或腹泻、小便短赤黄等症状。

中医治疗湿疹的原理是诱导和消除体内积聚的热毒,同时改善体质,使功能恢复正常。采用的方法有外治、内治、针灸、拔罐刮痧等。其中外治法因其见效快、见效快,没有内治辨证诊断的复杂性和针灸的严格要求,应用最为广泛。

皮肤湿疹,青石散的中药成分,多为湿热两邪所致,挥之不去,难以解决。久而久之,转为有毒,盘根错节,无法泄至肌肤,阻滞气血。治疗应以清热利湿、散结解毒为主。这也是青石散方中最重要的药物,以达到彻底排毒的效果。

苦参:苦寒清热燥湿的良药

苦参性寒,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的功效。它常用于治疗皮肤瘙痒、湿毒疮、湿疹和疥疮。滇南本草载其功效:“凉血,清热解毒,疥疮疖子,脓疮。治皮肤瘙痒,血风癣疮。”氧化苦参碱是皮肤的必备药物,对湿疹的效果尤为显著。青石散中氧化苦参碱与白芷、黄柏配伍,能充分发挥其清热泻火的作用,“故能杀灭湿热生虫”(本草正义)。

蛤蜊粉:治疗湿疹的名药,解解三毒

蛤蜊粉,清热利湿,解郁散结,消肿解毒,治疗水行气肿。“寒散热,咸带血走,故可化痰”(《本草纲目》)。中国古籍经典《正宗外科学》第四卷针对湿疹内生湿热的病因,提出了用蛤粉散外治法的处方,说明蛤粉消湿热的功效得到了历代医家的认可。青石散以文蛤粉入药,能使其清热利湿的效果更好,治疗更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