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酒中药清单
葛花,又名野葛,是野葛的花,最早记载于《名医录》。性凉味甘,入脾胃经,能解渴。治酒醉烦渴,取本品l0 ~ 15g煎服;如果防止醉酒,可以煎汤代替茶。治饮酒过度,吐痰,头痛心烦,胸膈充血,手脚发抖,小便不利,腹泻。用葛花朱杰汤(石兰秘藏)治疗。1.5g木香、4.5g人参、4.5g猪苓、4.5g茯苓、4.5g陈皮、6g白术、6g干姜、6g神曲、6g泽泻、9g青皮、15g砂仁、15g豆蔻、65438+葛花。煎服。
高良姜,又名高良姜、高良姜,最早发表于《名医阿别录》。辛温,入脾胃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的功效。《大明本草》有治筋转泻、恶心呕吐、解酒消夜食的记载。治饮多吐寒,取本品10 ~ 15g煎服。如果很冷,可以用法夏、生姜、香附。
白茅根又名白茅根、茅根等。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性寒,味甘,入肺、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湿的功效。《本草纲目》有止呕解酒的记载。本品可用于治疗发热、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吐血、鼻出血、急性肾炎水肿、黄疸等。如溢出,可用本品15 ~ 30g,煎两次鲜用。多饮伤胃络所致胃出血,可与仙鹤草、地榆、蒲黄同用,或单用。新鲜产品是最好的。
丁香,又名丁香,最早见于《药用本草》。温而辛,入脾、胃、肾经。具有温中降逆、温肾壮阳的功效。常用于胃寒引起的呕吐、呃逆、阳痿。《大明本草》有治寒气,杀酒精中毒的记载。用于饮酒引起的呕吐、体寒,可单用或与人参、生姜、法夏、柿子同用。为防止酒精中毒,可用本品3 ~ 5g泡茶。
桑树别名桑葚、桑枣、桑籽等。,最早发表在《新编本草》上。其性寒甘,入心、肝、肾经,有滋阴补血、润肠通便、解酒的作用。《本草纲目》说捣汁可以解酒毒。本品可用于治疗头晕、失眠、口渴、便秘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解酒可服用100克鲜酒,可捣碎或煎服;若口渴,可与麦冬、玉竹、天花粉同用。
芦根,又名芦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性味寒甘,入肺胃经,有清热生津、止呕利尿之功效。治发热,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酒热、烦渴、呕吐时可煎服本品30 ~ 60g。或用芦根饮:芦根15g,竹茹9g,粳米50g,生姜5片,水煎,当茶服。新修订的本草声称可以治疗呕吐、厌食、胃热。
淡竹又名断骨、野鸡饭,最早见于《本草纲目》。性寒,味甘,入心、胃、小肠,有清热、除烦、利尿之功。可用于治疗发热、烦渴、口舌生疮。酒热烦渴,小便不利者,30-50克煎服;或者用菊花和薄荷炒,可以防止喝茶时醉酒。
茶最早发表在《本草》上。其性凉,味苦甘,入心、肺、胃经。具有清醒头脑、消除烦渴、促进消化、利尿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头痛、视物模糊、失眠、心烦、口渴、痢疾。本产品分为红茶和绿茶,使用时可选。如果你喝醉了,你可以用这个产品来制作浓茶;或者用菊花和金银花。本品含茶碱,有利尿、抗过敏作用,可缓解支气管痉挛和胆管平滑肌痉挛,特别适用于饮酒引起的过敏,如荨麻疹。
乌梅又名酸梅、梅干菜,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酸,入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敛肠、生津、收敛的功效。主要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泄泻、消渴、晕厥、便血、崩漏等。因其味酸,能化津液,可用于酒热烦渴等证候。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抗过敏作用,特别是对因饮酒引起的过敏,如荨麻疹。本品可单用,每次30克,水煎;或与生地、麦冬、葛根、花粉同用。
鸡内金,又称鸡胗,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平,味甘,入脾、胃、小肠、膀胱经。具有消食化积、止遗尿、化解结石的功效。名医的别露号称能祛烦热;《本草纲目》有治疗恶心、消除酒精积聚的记载。这种产品被人们用来炒黄岩粉,以消除酒精积累。用量3~9克,效果满意。
豆蔻又名小豆蔻、豆蔻,最早见于《本草笔记》,性温,味辛。入脾胃经。具有祛湿、行气、温补、止呕的功效。治疗湿阻气滞、胸闷腹胀、胃寒腹痛、消化不良、呃逆、呕吐等。《本草纲目》有解酒的记载。本品用量3 ~ 10g,不宜久煎。常与砂仁、厚朴、陈皮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