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夹江铁皮石斛的历史渊源?

夹江铁皮石斛的历史渊源

尖峰山与夹江县麻鞋乡和洪雅县天宫乡接壤,是夹江县最高的山峰之一,属于峨眉山的残脉。自1840年(清道光年)鸦片战争以来,满清吏治腐败,书狼相搏,扰乱地方,贿赂官府,免于金钱的惩罚,在州县掠夺百姓,让农民别无选择。残酷的剥削和无情的压迫,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聚集和萌发了推翻清朝统治的强烈愿望。1859年,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与兰秘密走到一起,烧香结盟,于10年6月初发动反清起义。由于清军的持续包围,农民起义时常出现头痛、脑热、心动过速等症状,疾病长期折磨着起义军的身心。在这种绝境中,一位农民起义者偶然发现了一种长在大树枝头和阴暗潮湿的地表岩石上的圆柱形野生植物,咀嚼服用后,顿时觉得能够解渴,滋阴养胃,神清气爽。从此农民起义军就拿这种圆柱形的野生植物来养肺,治疗恶性疾病。这种生长在大树枝头和阴暗潮湿的地表岩石上的圆柱形野生植物,就是今天的环草石斛。由于其独特的疗效和保健功能,用于药物和制作药膳的方法从此流传开来。因产于夹江县,故称“夹江石斛”。

事实上,夹江县麻鞋乡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中,一只鸟偷了盘古的果实,在路上把石头吐在了麻鞋的一棵树上。后来石头长成了夹江石斛。

夹江铁皮石斛的种植历史起源于隋唐时期,最早生长在梨树、桑树、核桃树、李树、樱桃树、柳树、黧蒴树的枝干上。石斛在当时被称为苗花(又名:吊兰、回春草),生命力极强。有捆草、铁草、马草等品种。据《夹江县志》记载,铁皮石斛在清代嘉庆初被广泛种植。

1978年,麻鞋乡建峰村成立了“建峰制药厂”,主要生产加工各种中药材。这时,夹江石斛开始进入医药领域。

65438-0988,乐山中药材公司李来考察。当他看到麻鞋的石斛种植情况后,他们去见了剑峰村的王羲之和王喜成的石斛。当时,王茜家种了45株石斛,王茜娶了42株。李回来后,立即向乐山中药材公司反映,夹江县的石斛“由野生变为家养”。因此,中草药公司开始在麻鞋大规模发展黄草种植。在麻鞋大力发展石斛种植的同时,公司逐步在眉山市、雅安市、峨眉山市、洪雅县、单玲县、景荣县、名山县等周边市县宣传组织种草。后来公司多次组团去云南等地寻找石斛品种。中药材公司组织引进几百斤石斛,农民自己引进无数(当时300株一亩,大概500亩)。种完草,就种在石头上。经研究,种植石斛需要使用60%的牛粪和40%的土壤,而且不占用耕地,不需要时间和肥料。当时,500亩的石斛种植规模吸引了乐山中药材公司、四川中药材公司、南京金陵制药厂、浙江医药学院、峨眉中医学院(现峨眉医学院)、重庆医药学院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

2.夹江铁皮石斛资源现状。

如今铁皮石斛已经步入规模化发展之路。在夹江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夹江的环草石斛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集种植、技术指导、销售于一体。截止2011年底,全县从事石斛种植的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1家,农户1200余户。石斛种植面积达到5000多亩,种植石斛3000万丛(按每亩600株计算),每亩产值7000多元。

据乐山市医药行业人士介绍,原本产量较高的马边县、峨边县已有近20年没有接收野生的细茎石斛,不仅严重制约了大量相关药物的供应,也对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环草石斛的野生资源在我国已近乎枯竭,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名录,禁止国际贸易。此外,美花石斛已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开发的39种中药产品之一。

细茎石斛生长环境特殊,生长缓慢,生长期长,繁殖系数低。资源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夹江细茎石斛野生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反而长期遭到掠夺。夹江细茎石斛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损失十分严重。野生细茎石斛在偏远社区也有发现,但数量较少,目前很难成片发现野生细茎石斛的分布。环草石斛分布在海拔400 ~ 1300米。由于长期采用连根拔起的采集方式,夹江的环草石斛资源陷入了越来越少越来越贵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