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喝中药不苦?

很多人喝过中药,对它的苦味肯定印象深刻。人们常说“良药苦口”。虽然他们知道治病需要喝药,但是中药真的很苦,让很多人不敢喝,甚至喝了就想吐。很多人一定想知道中药怎么喝不苦,太苦了怎么缓解。。

1,喝中药不苦。

1.选择合适的温度

研究证实,味觉的敏感度会受到刺激本身温度的影响。正常人口腔内温度为36.2℃~37.2℃,舌根下温度比舌面温度高0.5℃。当汤剂的温度接近舌周温度时,味觉神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感觉最灵敏。也就是说,此时煎药的味道是最苦的。当汤剂的温度高于38℃或低于35℃时,味觉最敏感。这个时候苦味会减弱。服用中药汤剂的最佳温度为早春、深秋或冬季42℃左右(人感觉药液微温),晚春、初秋或夏秋34℃左右(人感觉药液微凉)。但是中药根据药性可以分为温服和寒服。你应该在选择温度之前咨询你的医生。

2.快速吞咽,减少药液与味蕾的接触时间。

味蕾是味觉感受器,感觉苦味的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尖和舌根。网上盛传用吸管喝中药可以减少苦味。第一,通过吸管的中药只是刻意避免药液与舌尖的接触,最后药液在舌根和喉顶流入食道,所以在口中仍能感受到苦味。其次,通过吸管服药增加了服药时间,从而延长了口腔中的苦味。正确的服药方法是先深呼吸,然后屏住呼吸,尽快把药水咽下去。服用后及时喝点温开水,不仅可以清除口腔中的残汤,减少苦味,还可以帮助肠胃更好地吸收药物。

3.甘草和大枣的合理使用

中药汤剂多由几种甚至十几种药物组成。添加糖可能会与一种或多种药物发生化学反应,扰乱药物的性质和味道,使其药效降低。中医认为,中药的性味有不同的作用,如甘味药能补益止痛;苦药能泻火、祛湿、强阴;辛药具有发汗解表、行气活血等功效。如果中药是苦的,上面覆盖着蔗糖、红糖等甜味,必然会影响药效的正常发挥。

所以苦药水中尽量少用蔗糖、红糖等调味品。必要时可掺入适量甘草和大枣,在不影响药效的情况下,减少药液的苦味。

还需要提醒的是,人体在网上吸收毒品有两个黄金时段,一个是上午8-10,一个是下午2-3点。在这两个时期,服用药物可以减少苦味。这种说法没有确切的临床依据。不要为了减少苦味,影响疗效,而错过服药的最佳时机。《本草纲目》记载:“病在胸。”心以下有病,先拿了再吃;四肢脉络有病者,应空腹待日;骨髓有病者,宜饱而宿之”,可见服药时间与患部密切相关,不可因避苦而擅自更改。

每个人对苦的承受能力不同。只要不改变药物的性能,咨询中医后就可以服药。但如果怕苦,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措施,改变药物的性质,降低疗效,那就得不偿失了。

2.中药怎么喝好?

1.趁热或凉了再喝。

(指药汤)温服

当药液不太热也不太冷时,在25-30℃下服用。除非另有说明,大部分中药汤剂都适合温服。

热套装

指汤剂,趁热服用。本发明适用于骨痛、头痛、喷嚏、流涕等畏寒症状的治疗。热敷有助于发汗解表。在治疗内寒时,热敷有助于消除沉寒这一慢性疾病。

防寒服

药液凉后服用。用苦寒清热的药物治疗内热,有助于清除内热之邪。抗毒、止吐、清热类药物宜寒服。

2.喝中药后可以吃糖吗?

有些中药是苦的,很多人喝了之后选择吃糖。这样会影响疗效吗?

其实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影响疗效的,但是有些疾病的患者,比如咳嗽、糖尿病、肠胃炎等,喝完中药就不要吃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