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痹十法”及其方药(二)

尚贤敏教授“治痹十法”:祛风通痹,散寒除痹,除湿除痹,清热散结,活血化瘀,健脾益气,补肾壮骨,滋补肝血,疏通经络。

祛风通痹、散寒通痹、除湿除痹:“治痹十法”及方药(一)

清热除痹、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法:《治痹十法》及方剂(中医)@中医康康

健脾益气、补肾壮骨、滋养肝血、通经活络的方法如下:

07健脾益气法

1.健脾益气的概念是利用具有健脾益气功能的补气药帮助正气强身的一种治疗痹证的方法。

2.治疗特点凡脾虚气虚、四肢麻木的痹症患者,均宜用此法治疗。在痹症的治疗上,虽然除湿是主要方法,但也要适当地结合脾气来治疗其根源。也就是说“脾运湿邪自行消,正气存实,顽痹可消”。因为麻属气虚,木属血虚,气虚气滞,气滞血瘀,经络不通,关节疼痛,四肢麻木。长期患肌肉萎缩者,需重用健脾益气药。痰核包块的痹证,也可酌情用此法治疗。

3.临床表现为面色萎黄、消瘦、乏力、消化迟缓、便溏腹泻,或四肢关节肿胀、重麻木、痰块、肌肉萎缩、废用。

脾是后天之本,是生化之源。脾主四肢肌肉。如果脾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化生细微,则气血不足,身体失养,而面色萎黄,面色苍白,舐肉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肌肉萎顿,导致肢体功能减弱。

脾虚不能养生,水湿痰内生,流入四肢关节、经络,但四肢关节肿胀、沉重、麻木,痰肿。

脾虚止湿生痰,精气疏泄,所以肺气虚弱,肺虚不同于表,表里易邪,表里合邪,则病倍增。

同时,脾虚不能养先天,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肾虚,最终导致先天不足。

脉弱、舌胖淡、有齿痕都是脾虚的表现,而苔白或水滑则是痰湿内结的表现。

4.常用方(1)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克菊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克菊方):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桔梗、扁豆、莲。

5.常用中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茯苓。

6.注意事项和说明

(1)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都有健脾益气的功效。黄芪、白术性温,益气健脾;党参、甘草、茯苓味甘,补中益气。

白术、茯苓、甘草能止痛,缓和药性,调和诸药。因此,应根据病情选择和应用合适的药物。

如果身体虚弱,经常容易感冒,生黄芪配白术,益气固表;气虚血虚,四肢麻木者,宜用炙黄芪、当归补气生血;脾虚气虚、肌肉萎缩者,重用黄芪,用党参。痰湿较重者,用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甘草与党参、白术、熟地黄、当归配伍,可减轻其滋补作用,使滋补作用缓慢而持久。与芍药配伍时,为芍药甘草汤,可柔肝、安神、止痛;可与温药附子同用,以缓其热,防伤阴;与清热药石膏、知母配伍,可减缓风寒,防止胃损伤。

总之,甘草也是治疗痹症的常用药。

(2)在痹证的治疗中,要注意区分虚实,实急者,即使脾虚,也要慢慢补,防止病情加重。据实,邪虽盛,邪未尽,脾气已伤,可在祛邪中健脾益气补之;

如果邪气去衰,症状稳定,病情缓解,可以大胆益气强身,久抛,慢慢收功。

(3)使用健脾益气之品时,为防止气虚气滞、胸闷、腹胀、纳差等症状,应少加陈皮、砂仁等理气类药物。

补肾壮骨法

1.补肾壮骨的概念是用具有温肾壮阳、滋肾养阴、强筋壮骨功能的药物补肾壮骨治疗痹证的方法。

2.治疗特点此法主要用于治疗关节痛、痹症缠绵、久病伤肾、体虚、筋骨失养。

3.临床表现为体质虚弱,病程长,疼痛,骨关节变形。偏肾阳虚者,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腰膝酸软,五更泄泻,男性阳痿遗精,女性宫寒不孕,经期,小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尤其两脚无力。

偏肾阴虚者,可见身体消瘦,头晕耳鸣,视物模糊,腰膝酸软,五官发热,口干咽燥,夜间尤甚,或潮热盗汗,男性遗精,女性闭经,舌红少苔干,脉沉数。肾是先天的基础,是水火之宫,它包含袁茵和元阳。

元阳即肾阳,又称命门之火,是阳气之本,能温体、蒸水,促进人体生殖发育。肾阳不足,导致温热,失职,气化无权,而面白,身寒,肢冷。在肾之府腰乃,肾阳不足导致腰膝酸软,肾阳不足不能温养中土,运化失调,导致黎明前腹痛腹泻,此时阳气不振,阴气特别寒。

肾阳虚,精气不固,则男子阳痿遗精;肾阳虚,宫寒,气滞血瘀导致女性不孕,月经不调,小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脚无力,都是肾阳虚衰的表现。

肾主藏精、藏骨、藏髓,肾阴又称肾水,是津液之本,能滋润脏腑,滋养骨髓。肾阴不足,精气不能滋养五脏六腑和四肢,身体就会消瘦,腰膝酸软,髓海得不到充盈,大脑就会眩晕耳鸣。精血不能优于目,所以视力模糊;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会引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肾阴虚,精气少,不能转血,则闭经少;肾阴不足,内生虚火,扰乱遗精,所以男性有遗精。舌苔红少而干,脉沉而细,为真阴竭,虚火内生之象。

4.常用方剂肾气丸(金匮要略):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贵由丸(镜月全舒):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菟丝子、肉桂、附子、当归和鹿角胶。

六味地黄丸(小儿证直接方):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

左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

白质地黄丸(宗彝金鉴):六味地黄丸、知母、黄白肾气丸、贵由丸都有温补肾阳的功效。肾气丸能化气活血(“益火之源,以消阴滞”),而贵由丸则是纯滋补不泻,重在温补肾阳,益精血,是前人所称。

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白质地黄丸都有滋补肝肾的作用。

六味地黄丸为滋阴主方,既能滋补肝肾,又能健脾养阴,故为补三阴之方。左归丸是纯补药,滋补力大于六味地黄丸。用于精血不足之证,已知白地黄丸滋阴降火之功。

5.常用中药如地黄、山茱萸、补骨脂、骨碎补、淫羊藿、肉苁蓉、狗脊、续断和桑寄生。

6.注意事项和说明

(1)地黄、山茱萸性微温,善养肝肾之阴。肉苁蓉性平,桑寄生性平,两药为平补。桑寄生滋补肝肾,祛风除湿,强筋骨。肉苁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补骨脂、骨碎补、续断、狗脊、淫羊藿温补肾阳,其中骨碎补、续断活血通脉,骨碎补祛风,淫羊藿、狗脊祛风除湿,淫羊藿强筋骨,狗脊强腰膝。

(2)痹证、关节痛患者出现肾虚、筋骨变形症状时,可用补肾壮骨。因为这些患者都是阳虚阴盛,主要感受寒湿中的阴邪,所以临床表现以肾阳虚最为常见。

温补肾阳应该是补肾的主要方式。但也要注意阴阳的相互关系,不能乱用或过度用阴,而要从阴中求阳,补阳兼顾阴。而且每一种补阳的药都是辛燥的,容易损伤肾阴。所以要兼顾阴阳,即温补阳气的药和滋润肾阴的药一起用。如景曰:“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生化无穷;善养阴者,必在阳中求阴,则阴在阳中升,泉之不竭也。”

当痹症患者在疾病的某一时期表现为以肾阴虚为主的证候时,由于本来就是阳虚阴盛,不能一味滋阴,而要从阳中求阴,适当搭配补肾阳的药物。

(3)关节痛患者大多熟悉肾虚寒凉之证。临床表现为:腰膝酸软,双腿无力,喜温畏寒,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挛缩变形,晨起关节僵硬皱折,筋短骨重,肢体屈伸不利,舌苔白,脉弱。这是肾虚为本,寒实为标。补肾是治疗关节痛的方法。但仍有部分关节痛患者在不同阶段出现肾虚、实热的症状。

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或局部烧灼感,皮肤色红,喜欢将患肢放在被子外或敷于阴凉处,但长期释放后疼痛加重,患者仍想温热,可伴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舌苔黄厚腻、脉滑等全身症状。

这种邪气压抑久了转化为热,乍一看好像是热痹,但和热痹不一样。治疗应以正邪虚实为主,在补肾的基础上结合清热除湿,而不是单用清热除湿解表剂。

(4)有些患者需要补肾阳,但又有阴虚热盛之苦,不宜单纯补阳,或长期服用补药。考虑到有助于化热,补肾中应加入知母、黄柏,以壮肾除热,减少燥热之弊。

09养肝补血法

1.养肝补血的概念是用具有养肝补血功能的药物,通过补血养筋来治疗痹证的方法。

2.治疗特点:平时因血虚而患痹症者,或长期患痹症而长期气虚血虚,肝血不足者。

3.临床表现为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耳鸣,眼睛干涩,视物模糊,心悸失眠,四肢麻木,筋脉拘挛,女子月经后期,食欲不振,甚至闭经。舌淡,脉细。

《灵枢厥气》“中焦受气取汁,化为赤,谓之血。”血液是由脾胃水谷的精气生化而成,运行于脉中,流遍全身,到达五脏六腑,到达外面的筋骨,对人体各部起到滋养润泽的作用。也就是《十二难经》中所谓的“血主血脉”。

《苏文五脏生成论》“肝受血能见,足能行,受血能托掌,受血指被摄”。《魂枢本藏》“血脉和谐...筋骨强健,关节清晰。”肝主藏血,肝血不足,阴液不能进行。如果领导得不到滋养,就会面色蜡黄,嘴唇苍白,头晕耳鸣,眼睛干涩,视力模糊。

血虚,心失养,则心悸失眠;血虚,肢筋得不到滋润,则甲床苍白,肢体麻木,肌肉挛缩;血虚,血海空虚导致闭经少,月经量少,面色苍白。舌淡脉细都是血虚的表现。肝肾同源,肝阴肾阴互为补充,盛则同,衰则同。肾阴不足会导致肝阴不足,肾阴不足。

4.常用方剂四物汤(太平惠民和济举方):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当归补血汤(内外损伤辨证):黄芪、当归。

5.熟地黄、当归、白药、川芎、阿胶等常用中药。

6.注意事项和说明

(1)熟地黄味甘微温,养血生精,滋补肝肾。是最常用的滋阴补血的药,辅以当归,养血柔肝,辅以白芍,养血调阴,川芎,活血行气。* * *起到养血补血的作用,使血液充盈脉门,使气血通畅。当归性温而动,能补血活血,通经活络,芍药性微寒,以控镇静,养血敛阴,柔肝止痛。所以寒痹宜用当归,热痹宜用白芍。因肝血亏虚损于筋骨,见四肢劳损,屈伸不利者,可用芍药配甘草、伸筋草。

(2)地黄粘稠,常油腻,有碍消化。因此,长期服用地黄者,宜与砂仁混服或加少量砂仁。任何脾胃虚弱的人都应该与健脾和帮助消化的产品结合,以避免损伤脾脏和阻塞胃。痰湿阻络、脘腹胀满、便溏摄入量少者,不宜用熟地黄等滋补养血药物,而应先健脾和胃,化痰利湿,再滋养肝血,以平衡正邪。

(3)前人说:“有形之血不能自生,而由无形之气生”;“气能生血”。因此,在应用补血药物时,常选用补气生血的药物,如党参、黄芪等,以增强补血效果。特别是气虚血虚的患者,要用补气生血的方法治疗,使杨灿生长,阴生长,气固,血充。重用黄芪为主药,能大补脾肺之气,以当归为血源,养血养血,两药搭配益气生血。

10经络疏通法

1.通经活络的概念是用具有通经活络功能的药物治疗痹证的方法。

2.治疗特点:无论风、寒、湿、热是痹证、痰瘀的病因,还是气血阴阳两虚,必有血瘀。因此,任何痹证的治疗都应辅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等方法。

3.临床表现为四肢关节、肌肉和骨骼的疼痛和麻木。

4.常用中药:秦艽、豨莶草、络石藤、忍冬藤、结缕草、伸筋草、木瓜、海风藤、千年健、透骨草、姜黄、鸡血藤、桑枝、海桐皮、穿山龙、老鹳草。

5.注意事项和说明

(1)根据四肢、关节、肌肉、骨骼疼痛、麻木的特点和部位,选择适宜的疏通经络药物。由于这些药物在方剂组成中一般都是辅助用药,起辅助治疗作用,所以只介绍常用药物,没有代表方剂。

(2)秦艽、络石藤微寒,豨莶草、忍冬藤偏寒,多用于热痹。四味药都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功效。豨莶草入肝肾,祛风除湿,用苦寒,蒸后温,益肝肾,去肝肾之风。金银汤能清除经络中的风热,缓解疼痛。

(3)松坂、伸筋草、木瓜、海风藤、千年生、透骨草性温,祛风除湿,通经活络。多用于风寒湿痹。松节和透骨草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伸筋草、木瓜能舒筋活络,木瓜能祛湿和胃。千年养生具有祛风除湿、强筋骨、止胃痛的作用,适用于痹证胃痛者。姜黄和鸡血藤擅长治疗上肢关节痛。鸡血藤行气养血,特别适用于血虚血瘀引起的关节疼痛,手脚麻木。

(4)桑枝、海桐皮、穿山龙、老鹳草性平,均可祛风除湿、通络。穿龙薯蓣通过舒筋活血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桑枝和天竺葵可以治疗风寒湿痹和四肢麻木。

(5)根据疼痛和麻木的部位,选择合适的诱导月经的药物。上肢以肩、肘为主,可选用羌活、川芎、姜黄、桂枝、桑枝。膝、踝为下肢主要部位,可选用牛膝、木瓜;在颈部,可选用葛根;腰椎可选桑寄生、杜仲、狗脊、天竺葵;全身可选鸡血藤、海桐皮。

#健康的夏天# #健康之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