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插吴茱萸的习俗

哪里有插吴茱萸的习俗?

答:流行于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山茱萸被戴在人们头上,也戴在山茱萸做成的袋子里。民间信仰可以驱邪治病。

山茱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另一种是芸香科的吴茱萸。因产于无棣(今江浙)一带,品质最佳,故名曰月胶或矮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差不多能长到十几尺高,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相间的花,壮如辣椒籽。秋天后成熟。果实嫩时黄色,成熟时变成紫色。

典故

古人认为佩戴山茱萸可以辟邪消灾。《风土志》记载:“九月九日,山茱萸被插上塞子,辟邪避寒。古人把山茱萸作为祭品、装饰品、药物和辟邪物,形成了山茱萸的习俗。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每年九月九日,头插山茱萸,饮菊花酒,食帐饵,外出宴饮。

王维在《山假日思山东兄弟》一诗中描述了这一情景:“身在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我远远的就知道哥哥爬哪去了,山茱萸里少了一个人。”由此可见,唐代重阳节爬插山茱萸的习俗之流行。山茱萸是重阳节辟邪的特有物品,佩山茱萸成为重阳节习俗的主要象征,所以登山会也叫“山茱萸会”,重阳节叫“山茱萸节”。平庸的张说,诗《襄州九日城北亭》说:“角节西楚,南怀马戏。”从拯救风俗的本义来看,山茱萸和攀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宋元以后,插吴茱萸的习俗逐渐稀少。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现实生活,也对未来的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待,祈福长寿。所以“延寿客”(菊花酒)的地位终于超过了工厂“恶鬼翁”(山茱萸)。

古人认为重阳节插吴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做个香囊把山茱萸放在里面,或者戴在头上。大部分是妇孺穿的,有些地方,男人也穿。唐朝就有这种情况,古往今来一直流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在门窗上贴菊花枝叶,“以除邪秽,以招财进宝”。这就是头上的菊花的庸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