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角的中药特性

英文注释:犀牛角

别名低密度、黑犀牛角、香犀牛角、印度犀牛、独角犀牛、爪哇犀牛、小独角犀牛、苏门犀、双角犀牛。

低密度(纲要)、黑犀牛角(辨证论治标准)、香犀牛角(现代实用中药)名称考证。印度犀牛也被称为独角犀牛(纲要)和爪哇犀牛,也被称为小独角犀牛。苏门犀,又名双角犀。

印度犀牛、爪哇犀牛、苏门犀牛等的角。上述犀牛的肉(犀牛肉)和皮(犀牛皮)也入药。

性味酸、咸、寒。

(1)草药:“味苦,寒。”

②别录:“酸咸,微寒,无毒。”

(3)药性理论:“味甘,毒性小。”

入心经、肝经。

(1)《本草》:“入阳明。”

②雷公对药物性质的解释:“入心经、肝经。”

(3)《本草纲目》:“始于太阴、少阴、足厥阴、少阴经。”

清热药、清热凉血药的功效分类

功效主要用于清热凉血,镇惊解毒。治疗伤寒、温病、热入血、惊恐、烦躁、谵妄、斑疹、发黄、吐血、鼻衄、出血、疼痛、坏疽、肿胀。

内服用法用量:研磨成汁或粉,1.5 ~ 3g;汤剂,2.5-10g;或者人体药丸,粉末。外用:磨汁,涂膜。

避免药物治疗

(1)雷公焙论:“怀孕之妇不宜服用,可解气。”

(2)《本草经注》:“松脂为之用。苗菌,雷丸。”

3《纲要》:“升麻为之。恶乌头,黑嘴。”

4《本草经》:“不适合长痘没事的人;伤寒阴证易激惹,不宜误用。"

药物与石膏的配伍;清热解毒;黄连治疗外感疾病。

加工方法:取犀牛角切碎,用温水浸泡,取出,捣碎,晒干。犀牛角粉:取犀牛角锉粉,研磨成极细粉。

(1)雷公的烘焙理论:“修各角时,忌盐。”

②《本草》:“犀牛角尖宜磨。若散于汤中,必碎之。”

资源分配

①印度犀牛分布在尼泊尔和印度北部。

②爪哇犀牛分布在爪哇。

③苏门犀分布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洲。

参考资料来源:神农本草经、唐本草经、本草图经、简编。

功效分类:清热药、清热凉血药

相关药物犀牛角毒丸

犀牛是受国际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非洲犀牛角价格在650-1000克左右,亚洲犀牛角价格更高。因为利益驱动,现在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作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签约国,从1993起,国家禁止犀牛角(包括任何可识别的部位以及含有其成分的药品和工艺品)的贸易,取消犀牛角的药用标准。对销售、收购、运输、携带、邮寄犀牛角的,必须依法查处。

主要成分:

犀牛角表皮有角质形成,内部没有骨心。犀牛角的主要成分有角蛋白、胆固醇、磷酸钙、碳酸钙等。它还含有其他蛋白质、肽、游离氨基酸、胍衍生物、甾醇等。犀牛角用热水提取可获得2mg/g的氨基酸,包括约20种丝氨酸和甘氨酸。汤剂中还含有乙醇胺。

角呈圆锥形,从底部向上逐渐变细,稍有弯曲,长短不一,最大的长达30厘米。表面呈深黑色,下部逐渐变浅,呈灰褐色。底部四周有马牙状锯齿,称为“马牙边”,高约3厘米,表面凹凸不平。“马牙边”有纵纹和坚硬的直刺,常称为“刚毛”,有时有裂纹;中间部分向上逐渐平滑,角尖暗淡有光泽,可见鬃毛状小点。角前有纵向凹沟,长约9 ~ 15 cm,深约3 cm。称为“地沟”,其下对面底盘上有一个突出的高丘,长约6 ~ 7厘米,高2 ~ 4厘米,称为“地下丘”。底盘大,长方形,前窄后宽,形似龟背,长13 ~ 20cm,宽11 ~ 14cm,灰黑色或黑褐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褐色或灰黄色,底面凹3 ~ 6cm,俗称“一窝”。角质较硬,但从纵向平面分裂,都是沿丝而不扭曲。磅片呈灰色,有芝麻花斑或短纤纺。气息微香而不腥,味道微咸。最好是黑亮,完整无裂纹,灰黑沙底,鬃毛眼大,空气香。底盘灰黑,特征不全或不明显。

除了以上品种,犀牛角使用者还有两种:

①广角:又称角、柱角或天马角,是非洲犀牛nicornis L .或白犀牛R.simus Burchell的角。角长,约60厘米长,从底部向上逐渐变细,中部呈圆形,上部略弯曲,尖端细而略平。上半部灰黑色,下半部灰黄色,商品多为亮黑色涂装。底盘是圆的,窝比较浅,没有阴沟、小山、马牙,有腥味。还有的被锯成规则的小块,称为“广角花瓣”。

②小犀牛角:又名“蘑菇头”,是犀牛顶上的一个小角。长3 ~ 13cm,颜色深而亮,下部颜色较浅,裂纹较多,顶部圆如小笼包。底盘呈圆形,直径3 ~ 9厘米。“窝”浅,“沙底”薄。在纵剖面上,螺纹粗,平行纹理,无扭曲螺纹,灰黑色。英镑是可变的。味道略浑浊。

犀牛角及其鉴别

犀牛角分为非洲犀牛角(又称广角)和亚洲犀牛角(又称暹罗角)。(犀牛科除白犀牛命名亚种外,其他物种均列入CITES附录II。)

(一)广角及其特点

从广角拍黑犀牛和白犀牛的角。又名天马角、柱角、角都。黑犀牛又称非洲双角犀牛,产于东南非洲国家,白犀牛产于乌干达。根据国务院国发[1993]39号文件精神,广角已禁止贸易。广角呈圆锥形或长圆锥形,略弯曲,最长可达60cm,从底部向上逐渐变细,中间呈圆形,顶端略扁平光滑。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表面粗糙,有细裂纹。底部周围有粗毛,底盘圆形,略凹,有微小的刚毛眼。角蛋白很硬,很难分裂。纵剖面中的纵向丝断裂并牵连成绞线。磅片呈灰白色,有深褐色短线,芝麻样点不明显。它们柔韧而不脆,在沸水中浸泡没有明显的香气。

(二)暹罗角及其特点

暹罗角取自印度犀牛、爪哇犀牛、苏门犀等犀牛的角,又称犀牛角,进口时称为蛇角。印度犀牛也叫独角犀牛。暹罗角在中国已经使用了几千年。根据国务院国办发[1993]39号文件精神,已禁止贸易和药用。暹罗角呈圆锥形,略向后弯曲,长度可达10cm~30cm。表面是黑色的。下部为灰褐色,靠近基部颜色较浅,部分近白色。中间有纵条纹和硬刺,俗称“刚毛”。上半部分光滑,有细密的纵向条纹,顶端钝圆。角前有一条纵沟,长9cm~15cm,深约3cm,实践中称为“天沟”。基部宽大,周边钝齿,称为“马牙边”。底部呈长方形,长13cm~20cm,宽11cm~14cm,称为“窝”,孔隙密集,称为“沙底”。呈灰黑色或黑褐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褐色至灰黄色。角质坚硬。可纵向劈开,纵剖面有明显的纵向粗丝,不卷入不断裂不扭曲。磅片凹凸不平,呈灰色,有黑褐色芝麻点或短线。用开水略泡后,气微香。

广角和暹罗角的化学成分都含有角蛋白、肽、胍衍生物、甾醇和无机物。

犀牛角与其他角的特征差异

一、犀牛角长在鼻子上,有单角和双角。因为长在头部中间,所以更接近圆形或大椭圆;角长在额头上,向两边分叉,因为牛的额头比较平(没人见过头大的牛吧?),所以角是平的;

二、犀牛角的生长特点具有“前沟后丘”的特点。什么是“前沟后山”?犀牛角到了角尖,有一个凹沟,就是“前沟”,对着牛尾。犀牛角往鼻端走,有一个突起的小山,就是“后山”,面朝天空。因为这个帖子,犀牛角杯状物体的边缘似乎营造了一种犀牛角是平的感觉;

第三,所有的角都具有* * *,即“前实后虚”的性质,“前实”是指指向角的地方是实的;“背空”是指指向鼻子或额头的地方是空心的。牛越老,空心越长,实心越短。

第四,另一个* * *性,所有的角都有环。所有角制品横截面的开裂都在年轮周围。为什么这篇文章只说“全角制品”这个词,包括象牙?

第五,犀牛角的颜色并不单一,靠近纵向中心的地方总是黑色的,这是犀牛角区别于其他角的重要特征;犀牛角的颜色常被染成古红,以达到仿古的效果。事实上,自然界中只有灭绝的犀牛种群才有红色角蛋白。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甘龙叔叔从未见过犀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