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牛简介
2.臭蚊科昆虫臭蚊科幼虫。中药的名字,地骨牛,来源于四川中医杂志[1]。
2.1地牛别名为蚁狮、赛亚裙牛、地拱[1]。
2.2臭粉虱科昆虫臭粉虱的幼虫。
2.3辛、咸、温、有毒[1]。
2.4功能主治通窍散结止疟[1]。
(1)处理沙淋,炒制研磨成粉,加白糖、开水调服;治疟疾,将粉炒,疟疾发作前半小时温开水或酒送服,每次7至10粒[1]。
(2)用硼砂和冰片治疗瘰疬和流涎;疖子,舂[1]。
(3)将竹木刺和铁砂处理入肉,与南瓜浆混合捣实[1]。
3.蝼蛄科昆虫蝼蛄属或蝼蛄属的干燥。中医词典。中药名称,来源于《贵州民间药集》,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蝼蛄。
3.1土牛别名土狗、土狗、土牛、拉拉狗、拉拉[2]。
3.2来源和产地非洲蝼蛄(Gryllotalpa Africa Pali sot et Beauvois)或G. Unispina Saussure,蝼蛄的一种昆虫[2]。所在地: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安徽、辽宁等地[2]。
3.3性味咸凉[2]。入胃、膀胱经[2]。
3.4功能主要用于利尿消肿[2]。
1.治疗水肿,排尿困难和淋证。内服:煎服,3 ~ 4.5g或焙干研成粉末,每次2g,每日三次。[2]
2.治小儿脐风汁,与甘草共研;竹木刺入肉,红糖tamps伤口[2]。
3.5慎用,孕妇不宜服用[2]。
3.6化学成分蝼蛄精巢、血淋巴和尿液中含有多种游离氨基酸[2]。
4.臭脉翅目华东蚁狮幼虫的生活或干燥。中国草药国家收藏。4.1拼音姓名:Gǔ Niú。
4.2地牛别名倒车、倒牛、地牛、山老牛、蚁狮、蚁地狱、地拱、沙虱、沙驼峰、抖壶、沙牛、倒虫、退窝、啊哈哈。
4.3脉翅目臭蚁科华东蚁(Euroleon sinicus,Navas)的幼虫,即活的或干的全蚁狮。春秋两季,从沙里挖出来,新瓦烤好或者很少用。
4.4性味咸凉。有毒。
4.5功能:平肝熄风,解热止痉,解毒消肿。用于高血压、中风、小儿高热、惊厥、疟疾、尿路感染、竹木刺、异物不能入肉、骨折;外用治疗中耳炎,痈,无名肿毒。
4.6地牛65438的用法用量+0 ~ 2分。外用适量,焙干研末涂于患处。
4.7摘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5.蚁科黄脚蚁幼虫,中药,地牛,5.1来源,1。从收集常见的民间草药,2。本草集:沙蝎,有毒,杀鸟兽,同用无用。生沙砾中,背上有黄豆、荆棘等虫子。能倒着走,一条倒着走的狗。睡眠好,又称睡眠虫。
5.2拼音姓名Gǔ尼
5.3英文名antlion
5.4地牛别名沙蝎、倒挂狗、睡虫、赛亚裙牛、沙牛、蚁狮、金沙牛、地拱、沙猫。
5.5来源:是蚁科的幼虫。
拉丁植物和动物矿物名称:Hagenomyia micans(Maclchlan)
采收与贮藏:春秋季捕捞,很少使用,或用开水烫过,晒干或晒干。
5.6黄脚蚁的原形体长32毫米,翅展73毫米。身体细长,形似蜻蜓。头比胸宽,眼睛是棕色的,头是黑色的,嘴是黄色的,触角是杆状的,柄是黄色的。前胸为黄色,背部有两条宽大的棕色纵带,前胸有黄色长毛。中后胸为黑色,明显大于前胸。足黄色,有黄色长毛翅透明,有浅色反光,翅膜较弱。前后翅的形状和大小与叶脉相似,叶脉为黄色。腹部呈深褐色。幼虫长得像蜘蛛,体长618mm,土黄色至污白色,深褐色花纹,身体上有散生和丛生的深褐色刚毛,头上有1对钳颚,无翅,胸足3对,腹部大。
5.7栖息地分布生态环境:生活虫多在草地上生活,黄昏时飞来飞去,幼虫生活在干燥的沙质土壤中在漏斗形的洞中宿营并潜伏在洞底,小昆虫落入时捕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台湾省和四川。
5.8性状鉴别:虫体为黄贵和污褐色,多为半透明,内脏少,有暗褐色花纹。
5.9性味刺鼻;咸;性别平等;有毒的
5.10归经和膀胱经
5.11用于治疗淋证;停止疟疾;软硬消疾;去毒去腐。主沙阵雨;疟疾;疟疾母亲;腹腔肿块;肺结核瘰疬;阴疽不能久溃。
5.12口服地牛用法用量:研末,1.55g(或310)。外用:适量,捣碎或研磨后喷洒。
5.13各种博览会1。《生草药》:治瘰疬,初散,拔毒埋口。
2.《求本草》:通窍丽水。治淋,用糖汤炒磨。
3.《民间常用草药集》:疮管。
4.《鹿川本草》:治小儿风痰、痉挛、淋砂、疔疮。
5.四川中医志:治未病,疟母,堵大便,归竹木刺,铁砂入肉。
5.14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