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正当时,不应“半途而废”
我们来听听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科副主任霍和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蔡春江的看法。
散寒调理阴阳
“冬病”是指“冬季发生的疾病或冬季症状加重的疾病”,包括呼吸、循环、消化、免疫等多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这类疾病的根源是:1,寒伤杨琪;2、病邪逗留。
“夏治”就是在夏季和长暑期选择适当的中医方法和技术给予预防治疗。所以“冬病夏治”就是在夏天治疗冬天容易发生的疾病。
时间:夏季至日后的三伏天。
方法:采用中医方法(饮汤、穴位贴敷、针刺、拔罐)。
法则:壮阳驱邪。
目的:降低秋冬季发病的频率或严重程度,甚至停止发病。
这三个误区你应该知道。
误区一:人人都适合夏天治疗冬病。
真相:阴虚火旺的人不适合夏天治疗冬病。
事实上,冬病夏治是不可能包治百病的,同样类型的疾病在中医治疗过程中症状也是不一样的。一般哮喘治疗中,只有寒痰犯肺的咳喘才适合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
阴虚火旺的患者体内阳气过盛,一定要先温补,否则不利于治疗,反而会对体型造成新的伤害。
误区二:“夏至”有效,不能再治了。
真相:治疗中途放弃或病情加重。
冬病夏治是中医系统的调理方法,效果不是很明显。通常,要获得真正的效果,你需要到达冬天才能感受到。
另外,冬病夏治针对的疾病多为慢性病,治疗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
就算冬天真的管用,好的时候也不要停。是否继续治疗取决于医生的建议。
误区三:夏季治疗可以预防冬季疾病的发生。
真相:夏之只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所以你不能太依赖它。
其实冬病夏治只是一种基本的慢性病预防保健,并不能代替日常治疗。在此期间,不能盲目减量或停药。
同时,一些需要遵守的禁忌也不能放松。夏天要避免吃酸、冷、辣、油腻的食物,尽量少吹空调,注意适量运动。
贴可以提高免疫功能
冬病夏治备受推崇,尤其是穴位贴敷,夏天俗称“三伏贴”。三伏天贴是以冬病夏治为原则的。每年只有在夏天和三伏天才能有效,补充阳气循环,增强抵抗力。应用前后,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次需要2~6个小时。对于部分过敏患者,建议坚持2小时,最多6小时。
2.涂抹时穿透气性好、颜色深的宽松衣服。防止中药液外渗弄脏衣服,紧身衣、连体裤不利于在颈背部贴药,还会摩擦局部皮肤。
3.贴好后不要让冷风直接吹。冷风吹到脖子、后背、腰部,整个脊柱都会受到影响。所以贴当天不要直接对着电风扇和空调吹,空调温度要适当调高。
4.6小时后,可以洗澡了。洗澡的时候需要注意水温,不能贪凉。
5.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少食辛燥之品,如肉桂、胡椒、八角、茴香、狗肉及鲜桂圆或荔枝。忌烟、酒、冷食、甜食、鱼虾、海鲜等易致敏、易刺激的食物。不要吃化脓的食物,如牛肉、烧鹅、烤鸭、花生、芋头、豆腐等。,并避免吃大量的寒凉之品。
6.涂抹后出现局部皮肤潮红、烧灼感、轻微刺痛或水泡属于正常皮肤反应,不必担心。如遇皮肤严重烧伤和过敏反应,应立即取下三伏贴,用清水冲洗,并及时就医。
7.不要游泳和做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过多,药膏脱落。
8.冬病夏治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建议根据个人体质和疾病的具体表现,在正规医院的医生指导下辩证应用。
三伏贴并不适合所有人。
三天贴虽好,但并不适合所有人。最好不要对几组人尝试:
1.怕热、咳嗽有黄痰、发热、肺部感染暂时不适用。
2.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咯血患者、孕妇及心脏起搏器患者禁用此法。
3.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疤痕体质、中药过敏、皮肤过敏、皮肤外伤者禁用此法。
4.不适合3岁以下儿童;穴位贴敷用的药物严禁内服。
如果只是三伏天发烧,喉咙痛等疾病,就不能贴药了。
最理想的应用效果是呼吸系统疾病。
对于以下人群,可以试试“三伏贴”:
1.阳虚寒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的人适合三伏天。中医称之为阳虚,即自身热量(能量)不足,产热不足,寒气内生。常见症状如:手脚冰凉、恶寒怕暖、怕风怕冷、平时容易感冒、睡被子、穿袜子、疲倦困倦。
2.呼吸道疾病。三伏贴最理想的效果是呼吸道疾病。适应症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的患者,或寒热夹杂寒的患者。
3.妇科病。如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量少、月经初潮、经期头痛、经期腹泻、慢性盆腔炎、月经期感冒、手脚冰凉、不孕不育等。,非常适合三伏贴的治疗。
4.有些儿童疾病,如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腹泻、消化不良和遗尿。
5.特定疾病,如慢性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过敏性咽炎。
6.脾胃病,养阳,温脾胃,散寒湿。主要用于冬春季易复发或加重的慢性、顽固性消化系统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便秘、慢性腹泻、厌食等。
7.关节疾病,如腰腿冷痛、四肢麻木、颈腰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骨关节炎等。
8.心脑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寒凝经络者)。
■编辑/皮雪艳
版权归河北合庆传媒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