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回宋朝大吃一顿,中午不要去,因为宋朝很多餐馆不卖便当。...

如果想回宋朝大吃一顿,中午就不要去了,因为宋朝很多饭店都不卖便当。

翻到《东京梦中国》第八卷,有一句:“午时家家无酒,儿女拖累。”“中午是从中午到中午,也就是上午11点到下午3点。王耔是插在餐厅门口的旗子。把这面旗拿下来,表示已经关闭,不再开放。

如今,上午11点至下午3点这段时间正好是午餐时间,公共和私人晚宴通常在这个时间举行。大小餐馆生意兴隆,正是赚钱的好时候。但是为什么宋朝的餐馆不卖便当,生意最好的时候就关门呢?

原因很简单:宋朝人大多没有中午请客人吃饭的习惯。

从东周到隋唐,中国人延续了一个古老的传统:一天只吃两顿饭,一顿早饭,一顿晚饭。我不早吃早餐,但我通常在上午9点左右吃。吃晚饭也不迟,一般下午四点左右洗碗。午餐怎么办?不,大多数人不会。

从唐中后期开始,一日两餐的旧传统慢慢被打破,定居长安的外族和少数中国贵族开始吃午饭。但是,他们是非主流,大多数中国居民仍然坚持一天两餐的饮食习惯。

到了宋朝,吃午饭的人多了。可以说,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开始吃午饭。比如水浒传里,宋武在县衙工作,每天早起去衙门值班,八九点钟才回家。他的嫂子潘金莲一定会为他做早餐。有一天,宋武回来晚了,“直到日中不归。”回到家,潘金莲问他:“我起得早,舅舅怎么不回来吃早饭?””宋武说,“只是我办公室的一个熟人邀请我去吃早餐。”潘金莲赶紧又给宋武做了一顿午饭。

后来,宋武杀了潘金莲,把他流放到孟州。他在战俘营里受到“金眼彪”的盛情款待:“天一亮就起床,带一大碗肉汤和一大碗米饭;在日本和中国坐过之后,送了四种水果,一只熟鸡,许多蒸卷和一注酒;晚上吃饭多。”《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作品,但这个描写很接近宋朝的风俗——宋朝的一些市民已经开始吃午饭了,从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好友范成大,有一次请了一位客人。请柬上写着:“我很幸运能在22日中午共进晚餐,但他迟到了,所以我要献上。医生推荐了《云之洞》中的范成大杂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想在22号中午安排一个饭局,所以请不要见外,一定要来。可见,在宋代,人们已经和我们现代人一样,中午请客人吃饭了。

但是,传统的力量太强大了。宋朝统治了300多年。这一时期,从一日两餐变成一日三餐的群体始终局限于贵族、富商和部分市民。在广大的农村,中小城市,低薪的基层官场,甚至在朝廷,依然保留着一日两餐的老规矩。

南宋学者方回用一句话概括了当时普通人的饮食习惯:“人常吃百合斗,五个人吃一顿就够了,不要再吃两顿了。下午不小心。”“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容量单位。宋代相当于现在的60毫升,可以装一两米的米。方回的意思是一般家庭一天只吃两顿饭,早晚各一顿,每人每餐大概吃五两米米饭。如果他们中午真的饿了,可以吃点零食充饥。

“点心”这个词在宋代非常流行,它的含义和现在很不一样。现代人所说的零食主要是指饼干、糖果、巧克力等零食,而宋代人所说的零食主要是指正餐。为什么要加餐?因为你只吃早晚两餐,中间会饿,你需要给你饥饿的胃一些食物。其实,点心本来就不是名词,而是动宾短语:点是动词,意为安慰,心是宾语,意为胃(宋人把胃称为“心骨口”,至今仍在中原使用)。在一起,点心就是用一些非正式的饭菜来抚慰饥饿的胃。

在宋代,点心这个词包含了太多的食物。早上没煮完一锅米粥,中午饿了就来一碗。这碗吃剩的粥就是零食。晚上一条鲤鱼没蒸完,晚上加班觉得饿。我吃完了剩下的半条鱼,也算是点心。步行的乘客错过了传统的上午九点和下午四点的用餐时间,中间饿了。他们在路边的一家餐馆休息,老板娘端出一盘肉包子,也属于小吃。总之,早餐和晚餐以外吃的所有食物都可以称为零食。

说完了点心的起源,再来说说宋代人的饮食习惯。

如前所述,宋朝很多人一天只吃早晚两餐,不吃午饭。事实上,一些官员也是如此。宋代中高层干部领取工资奖金、伙食补贴、服装补贴、办公补贴、岗位补贴,收入水平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但这种高薪高福利待遇,只有中高层干部才能享受。如果基层官员不腐败,他们的收入水平“不足以替代农耕”,甚至不如农民。既然基层官员收入太低,就必须节衣缩食。为了节省燃料,他们中午从不生火做饭,只是像很多普通人一样,早晚吃两顿饭。

南宋短篇小说集《简毅志》中提到豫南鲁山县三雅镇的一个镇长,他说“俸禄不能给妻儿”,自己的俸禄不足以养活妻儿。他写了一首诗诉苦:“两年在三亚憔悴,无米无钱,如何养家?”一天两顿只有莲藕,看你嘴里的莲藕。意思是我当了两年镇长,穷到一天只吃两顿饭,而且这两顿饭都是素食。一两肉我都不舍得买,比庙里的和尚还难。

市长被迫一天吃两顿饭,有些人选择不吃午饭。比如苏东坡的好友张天觉,晚年为了养生,“每日读佛书四五卷,早晚吃一升米五两面”(《容斋四笔》卷二,《张天觉简》)。每天看佛经,早上吃一顿,晚上吃一顿,加起来只有一升米五面。

陷害岳飞的投降派皇帝宋高宗说,他即位后每天只吃两顿饭。他对大臣们说:“我不太喜欢女人的颜色,饮食也很节俭。每天早上吃一个烧饼,晚上一碗面,中午不吃。饿了就练字,我就忍。”我不知道宋高宗的话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我觉得想减肥的朋友可以向他学习,但是不要跳过午餐。他们应该跳过晚上的饭,早上吃好,中午吃好,晚上完全不吃。

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宋高宗的话太假了。作为皇帝,怎么能像很多基层官员和穷人一样不吃午饭呢?不过,我觉得宋高宗很可能没有说谎,因为宋朝朝廷有个规定:御膳堂每天只能准备早餐和晚餐,除非皇帝特别吩咐,否则不准吃午餐。(见《宋瑶汇辑稿》方域四七)

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定?原因暂时不明。我猜测一个原因是宋朝皇帝因循守旧,不想改变延续了一两千年的饮食习惯,另一个原因是为了省钱——御膳堂不做午饭,至少可以少生火,节省燃料和人工。也就是说,皇帝富遍天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为什么要存钱?再说,存这么点钱有什么用?请注意,古代明君的一举一动都是天下臣民的榜样,皇帝带头节俭,有利于整个社会养成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其实不光是宋朝皇帝只要求厨师一天做两顿饭,清朝皇帝也是如此。据张乃威先生的《清宫故事》考证,清朝的御膳厨房每天只供应一份早餐和一份午餐。早餐准备在上午的第二节,也就是早上6点半,午餐准备在下午的第二节,也就是中午12点半。晚餐呢?没必要这么做。据《大清钞/饮食》记载,康熙曾对大臣说:“我一日三餐,晚上饮酒。我一天两顿饭,离开长城的时候,一顿一顿的吃。意思是当时普通人习惯一日三餐,而作为皇帝,他一天只吃两顿饭,甚至在派兵打仗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

乍看之下,似乎宋朝和清朝的皇帝都很勤劳朴实,其实不然。无论宋朝还是清朝,大多数统治者一天都要吃好几顿饭。例如,慈禧太后每天至少吃五顿饭,而宣彤皇帝胃不好,有时一天吃六顿饭。宋朝皇帝名义上是一天两餐,实际上除了早晚两顿主餐,还要吃其他东西。宋朝皇帝把早餐和晚餐称为“正餐”,午餐称为“点心”,其他时间吃的饭称为“盘索”。

比如早上吃一顿,下午四五点再吃一顿,就是两顿。如果中午不吃饭,就会觉得饿,而宋立科高宗又不想靠练字来对抗饥饿,于是就命令太监们去大街上买些零食当点心吃(宋真宗、宋仁宗、宋孝宗都偏爱宫外的零食)。晚上加班,睡懒觉,还是会觉得饿,然后命令太监或者妃子开个小灶,做一碗夜宵。这叫盘索。晚餐、点心、盘绳加起来一天五顿甚至六顿!所以不要以为厨师一天只做两顿饭,皇帝只吃两顿饭。那都是给外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