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怎么做?
动物标本的制作方法
动物标本的制作方法
哺乳动物标本是动物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之一,也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可以长期保存,为科研、教学、展示、展览服务。可根据需要制成假剥皮标本、骨标本、液浸标本、附肢等标本。现将制作各种标本所需的工具和方法叙述如下。
1.剥离工具:解剖刀、解剖剪、骨剪、长镊子(锋利,前端内无锯齿)、解剖盘或塑料片、细铅丝或竹筷子、脑勺(取一段铅丝,前端捣碎弯成勺状)、针、线、棉花、竹丝、混有三氧化二砷和明矾的防腐剂。
2.在对标本进行测量之前,对标本的相关部位进行测量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只有获得准确的数据才能更好地鉴定物种。测量工具和物品包括钢卷尺、标尺、标签和收集本。测量包括以下项目(图3-1)。重量:动物身体的总重量;体长:大型动物的吻部至肛门,吻部至尾基部;尾长:从尾巴根部到尾端的长度(尾毛除外);后足长:从跗关节的最后一端到足的前端(爪除外),有蹄类动物应测量蹄的前端;耳朵长度:从基部到耳壳顶部的长度(除了毛簇)。大型哺乳动物还需要测量肩高(从肩背中线到前指尖)、胸围(前腿后胸部的最大围度)、腰围(后肢前腰部的最小围度)和臀高(从臀背中线到后脚趾尖)(图3-2)。
3.制作动物标本
(1)小型哺乳动物标本可分为科研用假剥皮标本和教学展览用生态标本。
①假剥离标本(以大鼠为例)
剥皮:将小鼠尸体放在解剖盘和塑料布上,用手术刀沿腹部中间肛门前方至胸骨后端切开皮肤。手术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划破腹腔,污染皮毛。然后用刀背或镊子分离与切口和后肢相连的皮肤和肌肉,分别将后肢推出切口,切开膝关节并去除小腿上的肌肉(图3-3a),剥离背部周围的肌肉。然后切断生殖器、直肠和皮肤的连接处,清理尾基周围的结缔组织,左手握紧尾基,右手慢慢向上拉尾椎,直至完全拔出(图3-3b),继续剥至前肢,肘关节处切断,去除肌肉,剥至头部, 用手术刀紧贴颅骨至耳,切或切耳根至眼时,可看到一层白色网状睑缘,小心切净。 剥离上下唇时,先将鼻尖软骨切掉,再用手术刀剥离下唇。此时,皮肤和身体已经分离,除去皮肤中的脂肪和附着在皮肤上的肌肉,均匀涂上防腐剂,在四肢骨骼周围裹上一点棉花,代替原来的肌肉,然后将老鼠皮肤翻过来,形成一个皮肤朝外的直管。
将比原尾椎骨略细、略光滑的1竹假尾椎骨填充、切割,或用铅丝紧缠棉花制成假尾,插入大鼠尾部,假尾比原尾长,达到腹腔口1/2,即可固定尾部,支撑全身。然后将蓬松的棉花揉成前薄后厚的形状,用大镊子夹住棉花的前端,然后从开口处紧紧插入头部,再将蓬松的棉花适当填充在四肢和躯干不足的部位。此时,切好的尾椎要紧贴腹部的棉花,使尾椎不上翘。缝合切口时,标本要放直,针要从里向外缝。
整形手术和固定标本制作的质量与整形手术有很大的关系。整形手术时,标本要横放在桌面上,头朝左,前腿内缩,掌侧朝下,后腿伸直,足底侧朝上,尾部平,用镊子夹起棉花,看起来像微凸的眼球。头发要整齐,耳朵要直立,头要略尖,臀部要拱起(图3-4)。标签贴在右脚上,标本放在固定板上,四肢用大头针固定。阴干后,假去皮标本制作完成。
(2)博物馆、教学等单位的生态标本,经常把动物标本做成生活姿势进行科普。剥离的方法和假剥离标本基本相同。填充时只需用铅丝(大型动物用钢条或钢板)支撑其四肢即可。使用的铅丝类型取决于动物本身的大小。头部、四肢和尾部分别由1根导线支撑。头部的铅丝先用棉花卷成和颈部原有肌肉一样粗细和长度,一端固定在颅骨上。你也可以保留原来的头骨。另将1导线从足底沿肢体骨后侧插入肢体,留一段固定。铅丝沿着四肢骨骼弯曲,用线绑在骨骼上,仍然需要在四肢上加棉花来代替原来的肌肉。尾骨不要用竹子做,一定要用铅丝做各种姿势。
(2)中型哺乳动物的标本制作一般指家兔、旱獭、巨松鼠和黄鼠狼,如黄鼠狼。制作方法与小型哺乳动物基本相同。因为这种标本比较大,所以腹部的开口略大。在用竹丝填充身体时,需要一根竹棍来支撑身体。
(3)大型哺乳动物标本制作一般指虎、豹、野猪、鹿等。,而且一般有两种制作方法,生态标本和保存皮肤和头骨不填充假体用于科研。以这类标本为例,可以从尾巴根部到吻部和四肢内侧制作。但在对付有角的偶蹄类动物时,需要在两角与颈后之间开一个“丫”口,并把角根部周围的皮割去;角度较大时,需要在颈侧操作。此外,四肢的蹄和爪需要留在皮肤上。
(4)一些小动物(如蝙蝠、老鼠等)的液体浸泡标本制备。),这种方法可用于防止腐烂和脱发,因为野外工作条件不能一次完成,或因为标本干燥后不能清晰地看到分类的目的,以及因为内脏器官的研究需要。方法是用75%酒精溶液或5 ~ 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从腹腔开口暴露的脏器。浸泡前,每个标本都要绑上一根编了号的竹签,便于查阅资料。
(5)昆虫侵蚀法制备骨标本这种方法适用于制备脊椎动物的各种骨标本。以动物标本为例,过去往往是先去皮去内脏,再用清水煮熟,用镊子除去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制成,但费时费力,容易损伤标本,影响其分类、鉴定和收藏。近年来,我国采用鞘翅目昆虫——皮肤癣菌幼虫的食肉习性去除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①形态及虫源:我们所用的皮蝽体呈椭圆形、黑色或赤褐色,或有花纹,长度为2 ~ 12mm;幼虫身体分节,全身长毛。屋尘螨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它们不仅喜欢吃肉,还咬书、衣服、生皮床单、药材等。进行这种方法时,需要先采集培养虫群,最好在温暖的春夏季节采集蠓。这时候你可以带着血肉去吸引它们,也可以在蠓经常活动的屠宰场,卖血肉的摊位,畜牧公司的皮毛仓库去采集。
(2)虫蚀培养法:将采集的蠓放入四周光滑的容器中,如长方形铁盒、大玻璃容器等。容器的底部可以覆盖一层棉花。如果集装箱较大,可以在一定距离内加一层大眼隔断或铁丝网。为了让容器内的空气流通,不容易爬出来。顶部开有一个窗口,上面覆盖着细铁丝网。将野生动物或昆虫类动物的尸体去皮、清洗、干燥,风干后放入容器中。此时容器的温度应保持在27 ~ 29℃,湿度不能超过70%。为了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可以在容器中放一个盛满水的小碟。如果温度和湿度适中,小型哺乳动物的头骨只需十几个小时就可以清洗干净,中型动物有时需要2 ~ 3天。实施这种方法时要随时检查,以免虫蛀过度,导致骨质流失。完全脱水的干标本要在水中浸泡,这种方法要在肌肉柔软干燥后进行。昆虫侵蚀后,骨骼标本仍保留着骨骼的原始颜色。如果不用于分类鉴定,可在骨表面涂抹4%双氧水,获得白色标本。
③注意事项:屋尘螨是一种重要的害虫,要防止其逃逸造成危害。如果昆虫太多或者停止喂食,可以用开水烫或者用火烧。
(6)蝙蝠标本的制作根据用途一般有两种方法。
①液体浸泡标本蝙蝠是群居动物,有时会被一次性抓到。除部分制成标本外,其余可保存在70%酒精溶液中。方法是在蝙蝠腹部切一个缺口,缺口大小以溶液浸入内脏为准。科学研究需要在液体浸泡前记录各种测量数据,然后用绘图墨水或铅笔在竹竿上写下标本编号,绑在左脚上(线要短,避免缠绕)放入容器中。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尽快鉴定,以“种”为单位将人放入装有70%酒精溶液的广口瓶中,瓶外仍需注明学名、产地、采集时间。
②假剥标本可以用这种方法做成科研标本。
剥皮有两种:背部剥皮和腹部剥皮。因为厚背不容易破坏标本的分类,而且有明显的特征,所以还是剥背比较好。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从后面离尾端1 ~ 2 cm处切开,沿背线向腰部切开,用手把肉轻轻分开,用手托住后肢,在股骨与身体的连接处切开,去掉所有肌肉,另一后肢同样操作。*骨头可以从基部切掉。切除生殖器和直肠后,用镊子夹住尾基,左手拉出尾椎,然后翻皮,从胸部剥去皮肉,切断上臂骨和肩胛骨,拔出并刮掉肌肉;处理头部时,用贴近颅骨的刀依次切掉耳根、眼缘、上下嘴唇。最后,为了防止昆虫在皮肤里啃食,砷被均匀地涂在各处。
填充时将头发向外翻,将肱骨上端、前臂桡骨、后肢拉回原位,尾骨用去皮的竹签或细铅丝代替。取一团比原体积大1倍的棉花,将一端折成骷髅头状,用镊子夹住,从后开口处向上推至亲吻端,再用多余的棉花补足不足。这个时候假尾骨要放在棉花的上部。填好后,再缝。没有必要缝吻。拉下上唇盖住下唇就行了。理顺头发,腹部朝上做初步整形。整形时胸部比原来的形状略丰满,腹部自然平坦,其他部位按原来的形状排列。
固定蝙蝠标本的翼膜比较脆,阴干后容易折叠,必须缝在硬纸上,不仅不易变形,而且长期使用也不会损坏。方法是取一张比单面展翼标本大的硬纸(马粪纸就够了),将成型的标本腹部朝上平缝在纸上。习惯上是折右翼,伸左翼,一点一针(图3-5)。蝙蝠的外部形态特征大多集中在头部,所以缝好后需要对耳朵(包括耳屏)和鼻翼进行整理,并在阴干的过程中精心塑形,使其阴干后仍能保持原来的形状。蝙蝠头骨也是分类鉴定必不可少的,可以和标本一起缝在纸上。
昆虫标本的制作方法:
如何使用昆虫针(1)
一般来说,昆虫的针刺入昆虫胸部的中心。为了保证重要的分类学特征不被破坏,也为了规范同类标本的制作,针叉甲虫应避开胸腹部的胸足基底窝,在右翼鞘前部穿针,使针刚好在右书中的中足和后足之间穿过。对于蝾螈等半翅目昆虫来说,进针应略偏于小盾的右侧,这样既保护了小盾的完整性,又不会损伤胸腹表面的喙和喙槽。直翅目昆虫,如蝗虫,应将虫针插入前胸背板后方,背中线向右,以免破坏前胸背板和蹼上分类特征的完整性。膜翅目(蜜蜂和蚂蚁等。)和音阶
翼手目昆虫(蝴蝶、蛾子)从中央插入,穿过中足基节中部。
短针(双针)的使用方法是将硬白纸或透明膜制成的小三角纸(或长1.8mm的火柴棍)插入长针,然后将00号短针插在三角纸或火柴棍上(针尖朝上),最后将昆虫标本插入短针。这种方法是专门为制作微小昆虫而设计的。
还有一种制作不需要展开翅膀的微小昆虫标本的方法,就是在昆虫针上插一张特制的小三角纸,然后在尖端贴上透明胶,把昆虫身体的右侧贴在上面。
双浸昆虫标本的制作方法
大多数浸泡昆虫的标本保存在翼手目、弹尾目、双翅目和蓝足纲中,以及生活在水中的卵、幼虫、幼虫蛹和完全变形的昆虫如蜻蜓目和蜉蝣。为了防止虫子浸泡后变形,较大的虫子要先用开水烫一下。烹饪时间取决于蠕虫的大小、嫩度和种类。一般可以煮到虫体直,略硬。对于体型较大、皮厚的幼虫,需要5-10分钟的烹饪时间,对于小而软的幼虫,2-3分钟就足够了。
未煮过的幼虫在浸泡在保存液中时,通常会收缩并改变其大小和形状。
甚至让虫子变黑。所以在浸泡昆虫的幼虫等必要标本时,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条件有限,也可以用开水热浴的方法,类似泡面。
在水中或热水浴中煮沸过的样品立即放入保存液中保存。而较大的昆虫或体内水分过多的物种,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多次更换,才能长期保存,否则标本会因为带入保存液的水分过多而腐烂或被污染。
3.制作展示样品的方法
展览用昆虫标本主要用于普及昆虫知识、教学和参观。制作方法是将昆虫标本按一生的发育顺序排列在一个展览箱内,如卵、不同年龄的幼虫、蛹、成虫等。同时,相关资料也要放入箱内:受害植物的叶片、天敌、防治或利用的照片等。通过一箱箱展览标本,观众可以了解一种昆虫的生活概况,以及它与环境和天敌的关系。在展箱中制作成体标本时,需要展开翅膀的物种不需要用昆虫针固定。而是将标本背面朝下,平放在姿势台上,用真尖钉住胸部。
展开翅膀,摆正姿势。晾干后,拔出虫针,贴在展盒的适当位置。幼虫、卵、蛹可以用充气或浸泡标本制作,但要密封。浸泡标本的制作方法是:首先将标本放入质地较好的玻璃瓶中,将各种颜色的棉花或泡沫塑料紧贴标本,使虫体不能在玻璃瓶中滚动,然后用酒精喷灯或氧化焰喷灯烧灼玻璃开口的一端,用镊子将其拉成微小的细口,用注射器注入保存液,再烧灼细口使其愈合。根据需要将其固定在展示盒中的适当位置。
也可以用玻璃标本法,类似于展览箱,但不需要棉花,标本上下都可以用玻璃。因为篇幅问题,就不介绍了。如有需要,请联系本站。
有机玻璃包埋昆虫标本的方法
利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俗名有机玻璃),通过包埋制成了类似人造琥珀的昆虫标本。优点是不怕虫蛀,不产酶,避免损坏。由于透明度强,易于观察,特别适合作为展览和教材。
材料和工具:
制作有机玻璃包埋的原料是从化工原料商店买来的生熟单体。(1)原料单体为未经聚合的甲基丙烯酸甲酯,无色透明。
明亮的液体,包埋标本时用作溶剂。(2)成熟单体为聚合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无色透明粘稠液体。它只能在5摄氏度的低温下保持原有的性质,在高温下会聚合硬化。因此,生的和熟的单体应储存在大的玻璃塞罐中,并保存在冰箱中。为了方便使用和避免浪费材料的不当处理,可以用两个50毫升的小广口瓶倒入一些单体以备使用。
准备用于包埋的昆虫标本:
最好选择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鳞翅目的成虫,四肢完整,颜色鲜艳,外皮坚硬。较大昆虫的内脏和各种昆虫的幼虫也可用于包埋,但由于含水量较高,所需程序较为复杂。无论是哪种昆虫嵌入,都需要提前做好梳理和清洁工作,才能提高清晰度和美观度。
模塑:
器具是玻璃板(底部)和载玻片(边缘)。模具的制作取决于嵌在标本中的有机玻璃的外部形状: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如果做成圆形,也可以用不同大小质量好的平底玻璃皿作为模具)。模具形状确定后,先把所需的玻璃模具擦洗干净,反复检查。若表面有伤痕或起毛,则不能使用,以免脱模困难或标本埋块表面不平整。制作模具时,先在玻璃板下垫一张方形的纸,以便用载玻片围出满意的形状。然后用镊子蘸一点煮熟的单体在载玻片的接缝上面,使其沿着缝隙外侧流下,以粘合接缝。这种粘接方法需要进行两次。然后放入40摄氏度的培养箱中约半小时,使成熟的单体聚合硬化。
模具做好之后,可以注入4-5 mm的熟单体(不能太稠,防止接缝处的胶黏部分溶解,如果有气泡,用手术刀刺破)。放入40摄氏度的温香中12小时使其聚合硬化为固定层。如果分多次注射,硬化单体的厚度应不小于3毫米。为了标记嵌入昆虫的名称,在第二次注射熟单体之前,将浸泡在原料单体中并用绘图墨水清楚书写的标签放入并溶解在熟单体中。摆放的姿势要看情况。
嵌入:
首先将干燥后的昆虫标本浸泡在原料单体中一小时左右,使虫体完全浸透。此时将成熟的单体注入预先做好的模具中,但这次的量不得超过蠕虫厚度的一半,以免放置标本后蠕虫漂移位置。然后从原料单体中取出标本,使虫体背面朝下,放在模具中煮熟的单体上。用镊子或解剖针调整标本的位置。待其稳定后,移至有玻璃盖的盒子中,避免灰尘,以备日后观察。虽然这种聚合需要很长时间,但是不容易产生气泡。两天后,用解剖针探查。当蒸煮过的单体已经聚合成半固态并且没有完全硬化时,可以加入5 mm的蒸煮过的单体。之后每隔1-2天,在加入熟单体前,按上述方法检查。但以后最好从模具的一端注射,避免不规则注射互相挤压产生不易排出的气体。
模塑和成型:
脱模后可以用剪刀、钢敲、磨石进行修整,尤其是最后聚合的部分。完成后,有些部分会失去光泽,可以用布抛光机抛光。
昆虫标本上的标签是标本上最原始的记录,相当于单页户口本。准备好的标本应及时贴上标签。================
返回
对于新制备的标本,应立即插入两个标签(有一个长1.5cm、宽1.0cm的黑框):第一个标签上写着采集地点、海拔高度和采集时间;在下一页写下主机或收集方法、环境和收集器的名称。经研究,对系统研究后有学名和中文名的昆虫标本进行核对,并在下面加上第三个有中文名、学名和鉴定人姓名的标签。经研究,前人未发现的新种应在标本下标注为新种或亚种。
新物种标签用三种不同颜色代表等级,从新物种标本中选取最典型的一种,指定为正常标本,下面用红色标签;选择一个与正常标本完全相同但性别不同的作为配型标本,使用蓝标;剩下的,作为二次模,标签应该是黄色的。
标签应使用绘图墨水清晰书写,以防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或模糊不清。如果泡在标本瓶里就更要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