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
对于小儿秋季腹泻,中医在辨证的同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往往是有效的:
1.寒性腹泻:即儿童暴饮暴食受凉,或感觉因受凉而腹泻。常见发热,怕冷无汗,腹痛腹胀,便溏肠鸣。可以服用藿香正气软胶囊,一次2粒,一日2次;或外用小儿肚脐止泻散敷脐,每日1次。
2.热泻:即孩子肠胃积热,或外热内湿引起的腹泻。常见症状有:量多而急,大便稀而粘,大便酸而臭,或有泡沫,小便黄。可以选择清热止痛止泻的中药进行治疗。如周惠生丹,65438+一次0~2粒;或者用葛根芩连微丸,1g一次,一日三次。
3.腹泻:儿童暴饮暴食或添加辅食不当引起的腹泻。常见腹胀腹痛、便前啼哭、大便酸臭,或乳房飘动或食物消化不良、口臭、气短、食欲不振、夜间烦躁不安等症状。药可服至宝锭,1丸一次,一日两次。
4.脾虚泄泻:即孩子久病不愈,或体虚引起的腹泻。常见的症状有面色发黄,疲乏无力,大便松散不成形或频繁出现。药物可以是七匹丸,1丸一次,一日两次。
(2)脐疗
药物的配制:丁香、肉桂各9克,五倍子12克,白胡椒5克,石榴皮20克,磨成极细的粉末,过筛,置于瓷瓶或玻璃瓶中,盖紧,防止漏气和受潮。
使用方法:取适量粉末,用姜汁调成糊状,放入脐孔内,用纱布覆盖,用胶带固定,再用绷带将脐部周围绑紧,以防脱落。12 ~ 24小时后取下。一般12小时停止上吐下泻,24小时治愈。愈合后贴1天巩固疗效。
中医认为,肚脐是神阙穴,与五脏六腑相连,是冲任经络之气交汇的地方。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脐带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腹壁最后闭合的部分,表皮最薄,局部无皮下脂肪,屏障功能最弱,涂在脐带上的药物容易渗透,药物力量可直达患处。脐疗能调节胃肠功能,促进吸收,具有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涩肠止泻的功效。
(3)药粥疗法
山药豆粥:取鲜山药30克,去皮洗净,白扁豆15克,粳米30克。先将粳米、扁豆放入锅中加水煮八分熟,再将山药捣碎一起加入煮粥,加些糖调味,每日两次温食。具有祛暑燥湿、健脾止泻的功效,适用于湿热兼重腹泻的小儿。
丝瓜叶粥:取新鲜丝瓜叶30克,粳米30克。先将丝瓜叶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煮沸15分钟,然后过滤汤汁将粳米煮成粥,粥里加些糖调味,每日两次食用。具有清热解毒、解暑利湿的功效,适用于小儿感外感,热重于湿泻。
茯苓粥:取茯苓粉30克,车前子30克,粳米30克。先将车前子布放入盛有500毫升水的锅中,煎半小时后取出布,再将茯苓粉和粳米一起放入汤剂中煮成粥,加适量糖调味,早晚各服1次。具有清热健脾、利水止泻的功效,适用于湿重于热的小儿腹泻。
山楂神曲粥:取山楂50克,神曲15克,粳米30克。先将山楂、神曲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加水。熬制半小时后,去渣,再加入粳米煮成粥,加些糖调味,每日两次。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的功效,适用于饮食或喂养不当引起的消化不良的儿童。
茯苓大枣粥:取茯苓粉30g,大枣15g,粳米30g。先将大枣切块,放入锅中用水浸泡20分钟,再将粳米和茯苓粉一起加入,煮成粥。服用时加适量糖,每日两次。具有健脾补中、利水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久泻的儿童。
沈炼大枣粥:取党参10g,莲子10g,大枣15g,粳米30g。先将党参、莲子磨成细粉,大枣去核切碎,再将粳米、党参粉、莲子粉、枣肉加水适量煮成粥,加少许糖,一日两次即可食用。具有益气健脾、止泻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的儿童。
糯米粥:取糯米30克,山药15克。将糯米炒至微黄,山药磨成细粉,然后放入锅中加水煮成粥。煮熟后加入少许花椒粉和适量的糖,每天两次。具有健脾暖胃、温中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的小儿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