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县科教文卫事业
民国时期,罗蓉、中都、柳江三县科技人才匮乏。虽然有农场、苗圃、农林推管处等组织进行农业技术改良试验,虽然是工业院、局办的,但断断续续,收效甚微,技术无法应用于民间。农业生产长期停滞在传统习惯中,科技工作极其落后。解放后,县人民政府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泛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应用新的科技成果,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从1951开始,先后建立农场、林场、良种繁殖场、农业研究所、农技推广站、农机研究所,开展科技攻关活动,逐步推广应用。65438年至0959年,成立了县科技工作委员会,随后成立了县科协、县科技信息所,以及各级各类专业科协、学会、研究会,以县为中心,科技队伍日益壮大。“文革”期间,各种科技组织被迫解散。1979后,全县科技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87,全县各系列、各专业有技术职称人员4869人。其中,27人获得高级技术职务资格:582人获得中级技术职务资格;4260人获得初级技术岗位资格。科技成果获奖项目48项,其中广西某工农12型机械滚装船获自治区科技成果三等奖,入选广西定型样机,技术转移至柳州机械厂批量生产;广西12-1节柴灶被农牧渔业部授予全国优秀节柴灶称号;儿智灵颗粒荣获全国优秀儿童产品陆金奖。
民族文化
舞狮、舞龙是该县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每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县里都会举行舞狮舞龙表演。跳舞时吸引1条龙,每段1人。龙被龙首领戏弄,其余各段随之起舞,伴随着锣鼓,龙在鞭炮的烟雾中翻滚。住在鹿寨的壮族人能歌善舞。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会举行民歌对唱。
健康
解放前,罗蓉、中都、柳江等县的医疗卫生事业以中医为主。21 (1932)年,外籍西医周文超在柳江县寨沙镇开了一家西医诊所。民国22年,罗蓉县卫生所成立。解放前夕,全县有公立卫生院3个,私人诊所8个,中药店28个,医疗卫生人员90人,其中西医22人,中医68人,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医疗卫生人员6.31人。医疗卫生设施简陋,诊费昂贵,穷人望而却步,流行病盛行,特别是伤寒、霍乱、痢疾、天花、白喉、麻疹、脑膜炎等传染病,死亡率很高。霍乱流行35年,中都县中村62户,22户感染,发病75人,死亡71人,死亡率94.7%。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贯彻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专业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增设医疗卫生机构,增加业务经费,改善医疗设施,培养、改善和扩大医疗卫生队伍,在城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过去控制了16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发病率从1950年的1680.34/65438+万下降到1960年的811.23/65438+万。全县有医院、研究所、站、实验室、学校等机构596个,中西药店43家,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防疫、保健网络。* * *医疗卫生人员1193人,其中西医870人,中医323人,每万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8.58人。比解放前夕的10张增加了439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讲究卫生、消除疾病已成为人民的自觉行动,健康水平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