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弱的辨证论治
对于虚弱的治疗,滋补是基本原则。正如《苏文·三论九阶段》所说:“不足以补之”。在进补过程中,首先要根据疾病的不同性质,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剂;二是要紧密结合五脏的不同位置,选择方剂,加强治疗的针对性。
2.辨证论治
为了便于临床应用,虚症的辨证论治应着眼于气血阴阳,针对五脏虚。
(1)气虚
1)肺气虚证:气短自汗,声音低沉,忽冷忽热,平时容易感冒,面色苍白,舌淡,脉弱。治疗原则:补肺气,敛肺宣肺。主方:补肺汤。处方: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如果没有咳嗽,可以去桑白皮和紫菀。自汗过多者,加牡蛎、麻黄。若气阴两虚伴潮热盗汗,则加鳖甲、地骨皮、秦艽。
2)心气虚证:心悸、气短,尤乏力、神疲乏力、自汗、舌淡、脉弱。治疗原则:益气养心,养血安神。主方:芪附饮。本方适用于气血亏虚、心慌气短、自汗、神疲乏力、失眠等症。本方剂由五福、酸枣仁、远志组成。自汗过多者,可加黄芪、五味子;少吃,加砂仁,茯苓。
3)脾气虚证:饮食减少,食后胃部不适,乏力,大便稀,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治法:健脾益气祛湿。主方:加味四君子汤。方剂: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茯苓、扁豆。胃不和,脘腹胀满,嗳气呕吐者,可加陈皮、半夏。食积不畅者可加入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对于气虚阳虚、腹痛腹泻、手足体温过低者,加肉桂、炮姜。
4)肾气虚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清,白带稀薄,舌淡,脉弱。治疗原则:益气补肾,生精养血。主方:大补元汤。处方:人参、山药、炙甘草、杜仲、山茱萸、熟地黄、枸杞子、当归。疲惫者加黄芪。尿频失禁者,如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脾虚便溏者,宜去熟地、当归,加肉豆蔻、补骨脂。
在气血阴阳亏虚中,气虚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尤其是肺脾气虚,也有不少心肾气虚。当因肝病出现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时,应在原发性肝病合并脾气虚的基础上辨证论治。
(2)血虚
1)心血不足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或结。治疗原则:益气生血,养血宁心。主方:养心汤。处方:人参、黄芪、茯苓、五味子、甘草、当归、川芎、柏子仁、酸枣仁、远志、肉桂、半夏曲。对于失眠多梦,可加入合欢花和夜交藤。
2)脾血虚证:乏力、纳差、心悸、气短、健忘、失眠、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缓。治疗原则:健脾养血,养心。主方:归脾汤。处方:人参、黄芪、川芎、草、生姜、大枣、当归、茯苓、酸枣仁、龙眼肉、远志、木香。本方为治疗脾血虚、心血虚的常用方。
3)肝血亏虚证:头晕、目眩、胁痛、四肢麻木、筋脉紧绷,或肌肉疲劳。月经不调的女性会出现闭经,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或涩。治法:养血柔肝,养血调血。主方:四物汤。处方:熟地黄、当归、芍药、川芎。血虚者,加制何首乌、枸杞子、鸡血藤;胁痛加丝瓜络、郁金、香附;若两眼不遂,视物模糊,可加楮实子、枸杞子、决明子。
心主血,脾主血,肝藏血,所以心脾是血虚的主要因素。肝血虚较为常见。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血为气之母,血虚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且在长期的中医临床实践中,认为不宜单用补血药物补血,而应适当配伍补气药物,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因此,在治疗血虚的各种证候时,应结合健脾益气生血的方法,如归脾汤、当归补血汤、余省汤等方剂,都体现了这一治疗思想。
(3)阴虚
1)肺阴虚证:干咳,咽干,甚至失音,咯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津液少,脉数。治法:滋阴清热润肺。主方:沙参麦冬汤。药方: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和甘草。咳嗽剧烈者,加百部、款冬花;咯血,加入白芨、仙鹤草、小蓟;潮热,加入地骨皮、柴胡、秦艽、鳖甲;盗汗,加牡蛎和浮小麦。
2)心阴虚症状: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红津液少、脉数。治疗:滋阴养心。主方:天王补心丹。药方:生地、玄参、麦冬、天冬、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丹参、柏子仁、酸枣仁、远志、朱砂。舌质烦躁、舌苔生疮者,宜去当归、远志,加黄连、木通、淡竹叶。潮热,加入地骨皮、柴胡、秦艽;盗汗,加牡蛎和浮小麦。
3)脾胃阴虚证:口唇干燥,无食欲,大便干燥,甚至干呕、呃逆、潮红、舌质干燥、苔少或无苔、脉数。治疗:滋阴和胃。主方:益胃汤。处方: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如果口干唇燥,津液不足,加石斛、花粉;不太想吃的话,加麦芽、扁豆、山药;呃逆,加刀豆、柿子、竹茹;大便干燥,把原来的冰糖换成蜂蜜。
4)肝阴虚症状:头痛、头晕、耳鸣、眼干、畏光、视物不清、急躁易怒、四肢麻木、肌肉无力、面色潮红、舌红干燥、脉细数。治疗原则:养肝阴,养血柔肝。主方:补肝汤。处方:生地、当归、芍药、川芎、木瓜、甘草、麦冬、酸枣仁。因风和阳引起的头痛、头晕、耳鸣或肌肉无力,加入石决明、菊花、钩藤、蒺藜;眼睛干涩、畏光或视力不清者,可加枸杞子、女贞子、决明子;急躁易怒、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舌红脉数者加龙胆草、黄芩、栀子。
5)肾阴虚症状:腰酸遗精,双足无力,头晕耳鸣,甚至耳聋,口干咽痛,颧骨红,舌红,津液少,脉细。治疗:滋补肾阴。主方:左归丸。处方:熟地黄、龟板胶、枸杞子、山药、菟丝子、牛膝、山茱萸、鹿角胶。遗精、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阴虚潮热、口干、咽痛、脉数,去除鹿角霜、山茱萸,加入知母、黄柏、地骨皮。
五脏阴虚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4)阳虚
1)心阳不足证:心悸、自汗、神疲乏力、嗜睡、胸闷疼痛、体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或暗、脉细或缓。治:益于温阳。主方:保元汤。药方:人参、黄芪、肉桂、甘草、生姜。心胸疼痛者,可加郁金、川芎、丹参、三七。阳虚严重者,体寒肢冷,加附子、巴戟天、仙茅、淫羊藿、鹿茸。
2)脾阳虚证,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疲乏力,懒言懒语,大便稀,肠鸣腹痛,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重,舌淡,苔白,脉弱。治疗原则:温中健脾,益气散寒。主方:附子理中汤。处方:党参、白术、甘草、附子、干姜。腹部冷痛剧烈,为寒凝气滞。还可加入高良姜、香附或丁香和吴茱萸。食后腹胀呕吐为胃寒气逆,加砂仁、半夏、陈皮;如果腹泻严重,是因为阳虚湿。加入肉豆蔻、补骨脂和薏苡仁。
3)肾阳虚证:腰酸、遗精、阳痿、多尿或无力、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谷下泄泻、舌淡胖、齿痕、苔白、脉迟。治疗原则:温补肾阳,滋养精血。主方:贵由丸。处方:附子、肉桂、杜仲、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熟地、山药、枸杞子和当归。遗精,用金樱子、桑螵蛸、莲藕或金锁固精丸;脾虚者,减熟地黄、当归,加党参、白术、薏苡仁;五更因命门火衰而腹泻者,与申思丸合用;阳虚引起的水肿、尿少,可加入茯苓、泽泻、车前子或五苓散。肾不纳气,则见气短气短,更甚者加补骨脂、五味子、蛤蚧。
阳虚往往由气虚进一步发展,导致感冒,症状比气虚更重,出现内寒症状。阳虚常见于心、脾、肾。因为肾阳是人体的元阳,心脾阳虚必然长期影响肾脏,造成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的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