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能理解什么是耳鸣吗?还有调理方案,耳鸣患者过目。

很多耳鸣患者在网上找的资料很少,有的是纯科学的,有的是东拼西凑的药方。对于真正想了解耳鸣并想治疗的患者来说太难了!

我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整理这篇文章,内容包括耳鸣的成因,医学书籍上对耳鸣的认识,耳鸣的症状,以及如何避免耳鸣。

文章不是很长,可以说对耳鸣患者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建议收藏起来慢慢体验。

耳鸣在中医里的意思是“耳鸣”。卷二说“闻事者声于耳”,或如蝉鸣,或如铃响,或如火熵自然,或如流水之声,或如簸米之声,或如入睡,如击鼓,风入耳。"; "耳呜要分清真假。突然大呜者为真,逐渐小呜者为虚,年少盛热者为实,衰中无火者为虚,饮酒厚味痰者为实,倦乏者为虚,耳为肾窍,为祖脉之聚。精气和谐,肾气充足,就会聪明。" )

耳鸣的主要诊断点是耳朵或颅骨内有意识的声音,这是其主要的意识症状。病机以内伤为主,多为实证,症状有肝火亢盛、痰火郁结、肾虚虚证、脾胃虚弱等。

临床上耳鸣耳聋常并发。《医学概论》提到:“耳鸣渐聋”。《杂病源流·犀烛》中明确指出:“耳鸣的人会逐渐失聪,但气闭失聪的人不会发声,其他人不先发声就会失聪。”

由此可见,耳鸣和耳聋的病因基本相同,通常在治疗中一起讨论。本文主要利用耳鸣的症状来简单分享相关内容。

如前所述,耳鸣的病机以内伤为主,多为实证,症状表现为肝火失调、痰火郁结;虚证多为肾虚、脾胃虚弱。

所以在辨证治疗中,要明确区分患者的虚实。

主要症状:双耳耳鸣,如“呼呼”(低音调)的声音,头晕目眩,耳内有沉重的闷闷感。表现为胸闷、胀满、口苦或无味、排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

思路:清火化痰,和胃降浊。

处方:加味二陈汤或清气化痰丸。双方都有清痰火,和胃降逆,清热化痰的作用。

主要症状:耳鸣,如潮声、雷声(声音大而低)的气味,常突然发生并与情绪变化有关,抑郁后常发生或加重。头痛头晕,耳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不安,急躁易怒,疑病症,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强。

思路:清肝泻火,解郁开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石菖蒲。本方为治疗肝胆火旺、湿热的常用方。菖蒲有解郁开窍的功效。如遇实热,可加入大黄、芦荟、青黛,增加清肝泻火之功,即当归龙回丸。若肝郁不利于气机,但热尚未化为热,或热尚轻,宜疏肝解郁,逍遥散加牡荆、石菖蒲、香附。

主要症状:耳鸣因疲劳而加重,或蹲立时加重,耳内突然有空虚感或畏寒感。也有乏力、厌食、食后腹胀、便溏、色黄、唇淡红、舌苔薄白、脉弱等。

思路:健脾益气,升阳清窍。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石菖蒲,为益气升阳代表方,能举杨琪清窍。

主要症状:耳中昼夜常听到蝉鸣声(高音),尤其是夜间,听力逐渐下降,并伴有头晕、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淫乱白、食欲不振、舌红少苔、脉细或细。

治疗原则:补肾填精,滋阴潜阳。

方药:二龙左慈丸加减,即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补肾纳气,还加磁石降阳降火。如果偏肾阳虚,可以用补骨脂丸或傅贵八味丸补肾填精,温补肾阳。

此外,中医还可以利用针灸、按摩穴位来达到调理耳鸣的效果。

1.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抑郁和愤怒,是预防肝火上扰引起的耳鸣的重要方面。有耳鸣的人更要注意精神调理,不要使气滞上涌,以免加重病情。

2.注意饮食调理,减少脂肪和甜味的饮食。对于痰火郁结引起的耳鸣,要防止郁积成疾;忌辛辣艾灸食物,肾阴不足者必不可少。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对脾气较弱的人也很重要。

3.注意滋补调养,尤其避免过度劳累,肾虚耳鸣的防治是重中之重。

4.晚上耳鸣更厉害,很烦,干扰睡眠。睡觉前可以用热水泡脚,或者用手搓两脚底的涌泉穴,使其极热,可以引火,减少耳鸣的影响,引导睡眠。此外,还必须注意睡前浓茶、咖啡、可可、吸烟的禁忌。

总之,耳鸣是一种幻听,临床上比较常见。所以辨证一定要结合全身症状,才能达到准确有效的治疗。

#耳鸣# #中医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