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坚持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其中,一是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努力建设高产稳产田。中低产田改造的关键是控水改土,并根据中低产田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在25度以下的坡耕地上,继续抓好成效显著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土壤的改良和管理要注意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结合,同时改变不科学的耕作方法和耕作制度。二是积极发展水利多种经营,搞好水产养殖,提高水利生产力和综合经济效益。
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立足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特点,不断拓展农业功能,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原材料供应、增加就业、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涉农新产品和新产业。当前,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结合退耕还林,努力发展水果、蔬菜、园艺、中药材、野菜等高附加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加快名、优、新、特农产品基地开发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服务水平。要确立“以生猪生产为主导,草食畜禽为补充,突出特色产品开发,积极发展健康养殖”的畜牧业发展思路。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黄牛为主的草食节粮型畜牧业和以乌骨鸡为主的名优畜禽,发展畜产品加工,优化畜牧业结构,提高畜牧业生产质量和效益,使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大幅提高。
依靠科技和教育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工程,以点带面。因此,要稳定农村科技队伍,加快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继续在全县建设育种基地;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农科教”,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积极鼓励和促进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和科技农民的发展,重点推广高产技术,为农业提供良好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真正把农业的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促进农业从粗放型、需求型的开发经营向集约型、保护型的开发经营转变。
二、在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加强生态建设和生态治理。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环境保护和高经济生产功能的农业体系。总体上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农林牧副渔综合安排。在山顶建设林牧生态系统,实现林牧协调发展;在山腰建设果园生态系统,套种果、粮、肥;在山脚下构建农田生态系统,推广立体高效种植垄作农业和垄作农业;在农户庭院中形成“种植-加工-养殖-沼气”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建设目标。
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要坚持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节约并举的原则,节约优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根据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合理配置农林牧资源,发展方向各有侧重。要保护基本农田,培肥地力;要通过增加复种、立体种植、带状种植,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产力;为了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必须建立科学的灌溉制度,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根据区域农业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规划设计不同特色的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结构体系。总的原则是: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个中心,从资源状况和经济目标出发,结合各地气候、水利、农田、山地等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下大力气搞好农业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经济体系。小范围内,以建立良性的农田生态系统为中心,调整种植养殖结构。
以防护林体系、水源涵养林体系、水土保持林体系为重点,以改善小气候为重点,建立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体系,并结合经济林、草山、草坡建设进行。一是认真实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工程、长治工程、长效预防工程、绿色扶贫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搞好封山育林,减少水土流失,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二是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先搞好生态管理,注意在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根据农业生产的地域特点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实际,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第二,根据生态技术和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我们要理顺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建立政府主导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减少各种灾害对资源环境破坏的能力。应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时,要大力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执法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