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效应

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这是典型的“达克效应”。

作者|唐宜成促进心理健康科普中心

最近美国疫情日益严重,确诊人数即将超过654.38+0.4万。全世界都清楚地看到了美国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始吹嘘美国的检查数量,声称美国不缺检查,他的工作“非常出色”。

事实上,特朗普“全知全能”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没有人比我更了解疫情”,“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技术”,“我比地球上任何人都了解可再生资源”,“我想我比任何人都了解真相”...我们不禁感叹,为什么特朗普可以如此自吹自擂?他的“自信”从何而来?

越蠢越自大?有趣的达克效应

事实上,特朗普的“着迷的自信”是典型的达克效应。“达克效应”的全称是“邓宁-克鲁格效应”,这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是指能力不足的人,因为没有知识和自知之明,误以为自己比别人强。你知道的越少,你就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正如达尔文所说,“无知比知识更让人自信。”所以特朗普的自信不是来自于能力,而是来自于无知。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自信着迷是人的天性,达克效应潜伏在每个人身上。1997,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进行了一项调查:当代名人中,你认为谁值得死后上天堂?结果名人的支持率一般。

当时的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读者对他进入天堂的支持率只有52%;迈克尔·乔丹的支持率为65%;特蕾莎修女是世界公认的好人,也是宗教人士,支持率只有79%。上天不是上大学,也没有名额限制,但是这个世界对这些名人的要求那么严格。但有一个人,上天堂获得平均87%的支持率——这个人就是“我”。也就是每个参与调查的人自己。大多数人认为他们比克林顿,乔丹,特蕾莎修女更值得去天堂。

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唐宁和博士生贾斯汀·克鲁格对这种无知的自信非常感兴趣。他们做过四个实验,发现最缺乏幽默感、写作能力和逻辑能力的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的实际分数只有12%时,他们认为自己的分数在60%以上。

为什么会有“达克效应”?一方面来自于自我归因偏差,也就是说有一个很好的结果,你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如果发生不好的结果,你会觉得自己倒霉,或者怨天尤人。比如政局稳定的时候,特朗普习惯性地把这归功于自己。疫情失控,他就开始把锅“扔”给中国,坚称不是他的错。

另外,“达克效应”还来源于控制错觉,即有些事情你根本没有控制力,但你认为你可以控制。有一个关于控制幻觉的有趣实验。在实验中,心理学家问受试者:如果你有选择,你宁愿让庄家扔,还是自己扔轮盘赌?其实学过概率论的人都应该知道,谁投对结果没有影响,输赢的概率是一定的。然而,每个参与实验的人都希望自己扔球。人们会天真地认为,通过控制赌博的过程,就可以控制赌博的结果,这是控制幻觉的典型表现。

最近,川普预测“我们将在年底前拥有新冠肺炎疫苗”。然而,事实上,新冠肺炎疫苗的问世是一件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事情。特朗普自以为完全掌握了疫苗研发的流程,陷入了一种控制的错觉。

达克效应的最高境界——自欺

当然也有不自信的时候。比如你演讲的时候要装的很自信。多装几次可能就真的自信了。所谓“假装直到你成功”(假装直到你成功),但演讲是一种表演。作为国家元首,特朗普显然没有太多本事,故意表现出无所不能,就是欺骗民众。最大的危险是假装很容易骗过自己。

《怪异行为》的作者丹·艾瑞里做过一个实验。让受试者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进行测试,答对多少题就获得一份奖品。这个实验是故意设计给受试者作弊的机会,但受试者不知道的是,所有的作弊行为都没有逃过研究人员的眼睛。研究人员关心的不是有多少人作弊,而是作弊者对自己的看法。完成这些问题后,每个参与者都要填写一份自我调查问卷来评估自己的水平。

原来出轨的人对自己的评价都很好,真的觉得自己很厉害!你不记得你刚刚作弊了吗?!这是因为人类的大脑无法处理“假装”。就像演员一旦入戏,就会被剧情感动,一定程度上让人会认为自己装的是真的。骗子假装很好,结果他们真的认为自己很好所以,在频繁假装之后,也许特朗普现在真的相信他是那个可以解决一切的人。

生活中的“达克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达克效应”也相当普遍。比如非理性消费,就离不开“达克效应”。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衣服买回来很喜欢,但是买回家没几天就发现很丑?这是因为大脑会站在当下的需求上,模拟未来的各种场景。因为现在的需求是真实的,所以你对未来的模拟特别有决心。但你不知道的是,你的感情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

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看看人们是否能在两周后猜出他们的口味。方法很简单,给一堆好吃的,让参加测试的人从中选择。结果两个星期后,有一半的人打了自己一巴掌——口味变了,女性比男性变的多10%比20%。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哀叹“剁手”的大多是女性了。

除了非理性消费,“达克效应”也会导致计划失败,因为处于过度自信状态的人往往会忽略“情绪温差”。“情绪温差”是由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三位人类行为专家提出的。意思是当你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很难想象自己处于其他情绪状态。

比如你不饿的时候,很难想象你饿的时候的感受和行为。“很多人在享受了一顿节日大餐后,为未来制定了减肥计划,但当时他们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对自己抵御食物诱惑的能力过于自信,从而做出了不切实际的承诺。

知道了“达克效应”,我们就会明白,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或者至少是把自己的能力评价在平均水平以上。但有时候,能力较高的人往往会低估自己的能力,这就导致了“达克效应”的另一端——“冒名顶替综合征”。

有些人虽然聪明能干,但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一切都是假的,成功靠运气。研究发现,70%的人都有过“冒名顶替综合症”的表现,他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当老师或老板给自己分配任务时,他们会变得焦虑,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不称职,担心别人会发现自己是骗子。这种焦虑有时会影响他们的表现,导致他们真的表现不好。

“达克效应”和“冒名顶替综合征”都是自我认知不准确的表现。事实上,自我认知是我们一生的任务。遮遮掩掩是无法赢得真正的尊重的,改过自新才是智者应有的品质。我希望我们都能有智慧和勇气看到真实的自己。

美团联合创始人王会文受邀参加2019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他在演讲中说:“负责任的管理者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把下属从无知之巅推向绝望之谷。至于他们能不能爬上开悟的斜坡,就看个人运气了。”

这段话在业内疯传,也点燃了下面这张图——心理学上著名的邓宁-克鲁格效应,被很多管理者转发。

王会文将这幅画分解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 * *一开始,我走上了无知的巅峰。

第二阶段:* * * *从无知之巅到绝望之谷。

第三阶段:* * * *从绝望之谷到觉悟之坡再到大师之路。

对于为什么大多数人最终没有走上成为大师的道路,王会文说:

结合我过去的亲身经历,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没有完成从无知之巅到绝望之谷的过程,大部分人都在这个阶段遇到了困难。

其中最主要的困难是,他们在无知的顶峰时并不知道自己在无知的顶峰,甚至可能会觉得自己在绝望的谷底。

但是有一点很重要。据我观察,虽然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在无知之巅,但大多数人都知道别人在无知之巅。

人们可以看得很清楚谁在无知之巅,但是没有人知道他在无知之巅,这就产生了非常大的信息不对称。

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在无知之巅?就是因为大家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反馈,没有人告诉他,你现在是在无知的巅峰。

所以每个人在无知的顶端得到自己的有效反馈是非常重要和稀缺的,但是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很多人得不到这个反馈,是因为别人没有这个责任。

“无知的顶峰”的成因

“无知之巅”到底是什么意思?

无知的巅峰其实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偏差状态。

处于无知顶端的人,表现出无知,却不知道自己无知,往往自我感觉良好。

这种自我认知偏差主要有两个原因:

1.这和大家评价自己时选择的基准有关。每个人在评价自己的时候,首先得到的是自我信息,即先思考“自己怎么样”,然后以自我信息为基准去判断别人,评价“别人怎么样”。因为评价基准的不同,很容易产生他很有能力的错觉。

2.每个人都缺乏别人在自己相对低能领域的真实能力的信息。因为你能力低,不容易理解比你优秀的人,所以很多别人擅长的事情你都认不出来,而且在评价的时候,往往是你的长处最容易被激起,而你比较别人的短处,就容易和自信比。

“达克效应”的发现

人们常说:“永远和同龄人竞争,而不是和傻瓜竞争。”随着阅历的增长,你会越来越明白这句话的道理。因为科学发现,脑残的人真的没有意识到自己脑残了。

1995年的一天,一个叫惠勒的小偷在光天化日之下持枪抢劫了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银行。由于他没有戴任何面具,警方在调出监控后很快找到了惠勒的房门,并成功将其逮捕。

惠勒被捕时仍一脸不解:“你怎么找到我的?我脸上都是柠檬汁!”

后来,根据负责此案的警官的调查,惠勒从电视上得知,柠檬汁在纸上书写后可以隐形,加热后文字可以慢慢显示出来,于是他坚信,只要远离热的地方,把柠檬汁涂在脸上就可以达到相机拍不到的“隐形效果”。

也许这个故事对我们来说很不可思议,但它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小偷的无知并不是极其罕见的情况,但却无处不在。

从65438年到0999年,康乃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邓宁)和他的学生克鲁格(克鲁格)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最缺乏幽默感、写作能力和逻辑能力的人总是高估自己。

当他们的实际分数只有12%时,他们认为自己的分数在60%以上。这进一步印证了两位教授的想法: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最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从此,这种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无知的现象被称为达克效应。

有趣的是,这项研究居然获得了2001的“搞笑诺贝尔奖”。不了解情况的人看到“搞笑”这个词,可能马上会想到“废话”之类的东西。但是这个搞笑诺贝尔奖真的不是闹着玩的,颁奖的人都是学术大咖。

本来该奖项的英文应该是“另类诺贝尔奖”,但后来慢慢翻译成了“搞笑诺贝尔奖”。

“达克效应”现象无处不在。

达克效应(Ducker effect),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是指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的结论,却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无法分辨错误的行为。

这些缺乏能力的人,沉浸在自己创造的虚无缥缈的优势中,往往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总之,越是无知的人,越是自以为聪明——不是撒谎或者逞强,而是真的发自内心的这么想!

这不仅仅是说无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出现强烈的高估,因为他们在一两个维度上或多或少都有优势,更容易“得寸进尺”。

这种现象其实很可怕,因为大家可能都高估了自己而不自知。

宋朝有个县令叫钟弱翁,字写得不好,却自以为很好。所到之处,他总是对一些名牌牌匾上的题字进行批判,并尽力改写。

有一天,他在一座寺庙的阁楼上看到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定慧阁”,但碑文的名字被灰尘遮住了,看不清楚。

他又是一顿批评,要人家把牌匾摘下来,让人家重新写字。由于他的县令身份,即使他的家人和僧侣认为碑文写得很好,他们也不敢违抗。

但是擦掉灰尘后,发现碑文上写着一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名字。钟伟翁尴尬了一会儿,然后对他的下属说:“这么好的字不刻在碑文上,真可惜。”

看完这个故事,你可能会说,现代人比古代人更有见识,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场面。

其实自古以来,每个人的认知半径都是有限的,这种无知还是会发生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

“吉米鸡毛秀”曾经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音乐节上恶作剧。记者随机采访了两个女孩,问“你觉得什洛莫医生怎么样?”女孩回答:“是我最喜欢的乐队!”“是啊,今年特别干!”

然而,这个乐队的名字是一个记者编造的,这个名字来自百老汇的一出歌剧。事实上,这个乐队根本不存在。

“去音乐节的人很自豪地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即使他们并不真正知道新的内容是什么。”

这些都是典型的“达克效应”,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

“达克效应”的负面影响

达克效应相当于“井底之蛙”。

很多人在自己有所成就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点点鄙视别人,以为自己也能做到。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看到有人在台上做关于侃侃的演讲时,你会认为这是一个小案例,但当轮到你上台时,你紧张得把演讲忘得一干二净。

比如学生完成测试,成绩越好,分数越准确,成绩越差,给自己的分数越高。

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司机身上——他们的驾驶技术越差,就越觉得自己可以玩《速度与激情8》。

在某些领域,能力不足的人既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也错误地低估了别人的能力,往往会产生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误以为自己比真实情况要好。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我感觉良好”、“无知无畏”或者“自视甚高”。

如果把这种现象放到日常生活中,倒也无妨。最多是无知者无畏的自恋心态,不会有更大的影响。

但如果把重点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比如一个素质不高的医生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病人最终会成为受害者;再比如,如果一些素质不高的政客不能认清自己,最后夸大自己的判断,很可能会给一群人带来“灾难”。

达克效应还揭示了一个现象:* * *五分之一效应。所谓五分之一效应,就是无论多么离谱的事情,这个世界上总有五分之一的人相信。

也就是说,这个社会不管你说什么,五分之一的人都会信。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仍然会被大多数人认为很蹩脚的诈骗电话所欺骗。

“达克效应”的启示

很多时候,无知带给人的往往是自信,而不是对知识的追求。就像一个岛的海岸线,你的知识就是这个岛的面积。你知道的越多,你的海岸线就越长,你能触及的未被探索的海洋就越大。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一个学生曾问:“老师,你的知识比我多很多倍,你对问题的回答都很正确,但你为什么总是对你的答案有疑问呢?”

芝诺顺手在桌子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指着这两个圆说:“大圆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的面积是你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多。

这两个圈子之外是你我不知道的。大圆的周长比小圆的长,所以我接触无知的次数比你多。这也是我经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芝诺的观点后来被总结为一句名言:知道的越多,就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

孔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有见识的人都很谦虚低调,因为看的越深,越知道自己的不足。

如果用逆向思维来谈这个问题,应该如何避免陷入这样的巨婴状态?

1.保持开放的态度,承认自己的无知。不要主观判断事情,不要一开始就切断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的机会,放下自己的心态,认真思考事情是否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内。如果没有,请承认自己的无知,努力扩大知识面。

2.正视自己,多听听别人的意见。由于天生的竞争本能,我们往往会攻击别人的缺点而忽略别人的优点,甚至盲目自信,攻击别人,利用别人的“无知”来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其实这就是隧道效应。我把自己带入一个狭窄的视野,蒙蔽了双眼,看到的东西自然越来越浅。

不要太快做决定。也许你在公司里,在班里,在社团里,都可以算是一个有专家意见的人,但世外有人。有些东西,你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涉及到,甚至在你的专业领域,你都不足以成为顶尖的专家。所以,在做决定的时候,请保持理性和警惕,三思而后行。

总之,人需要从无知之巅跌落到绝望之谷,再从绝望之谷艰难地爬起,遭受攻击和侮辱,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成为智者和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