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民间生育文化中的陋习和值得提倡的方面。

谈中国民间的生育习俗(找到一个,不知道有没有借鉴作用)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为了自己的生存,他们就想尽办法繁衍自己的种群。新生命的不断诞生,使人类得以世代繁衍。为了生存,我们的祖先不得不面对饥饿、战争、疾病和饥荒的挑战。由于物质生活条件差,科学不发达,古代人类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相当一部分成年人根本活不到50岁。虽然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深入,生存环境在逐渐改善,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战争、饥荒、疾病带来的社会动荡,使人们遭受了无尽的苦难,生存的艰难仍然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人类要想生生不息,让每个家族的姓氏延续下去,早生孩子,多生孩子,是人类唯一能做出的选择。在这种状态下,新生命的诞生和理性成长成为每个家庭的大事。为了迎接新生命的诞生,千百年来,人们在生育和繁衍方面创造了各种民俗和仪式。从结婚开始,甚至婚前,这一套民俗就开始在男女生活中产生影响。总的来说,人类的生育习俗在促进母婴健康和保证种族繁衍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人的一生中,从出生到死亡,在不同的重要环节都要举行不同的仪式和礼仪。新生婴儿应当举行出生仪式,确认男女生理成熟,举行成人仪式,在男女确立配偶关系并开始承担相应的家庭和社会义务时举行结婚仪式。中国古代是男权社会,人们特别注重传宗接代。因为婚姻是孕育新生命的开始,所以人们在结婚之初就有了生儿育女的期望。古代男女结婚前,都要请算命先生看看双方的星座和生肖。最重要的是他们能不能生孩子。男女结婚时,要举行“求子”仪式。比如,清代光绪年间徽州的婚姻中,就记载了广东徽州的“上门的女子,必须走好一生,由整个人供养”,而这个“走好一生的人”,就是所谓的“多子多福的人”。这里的意思很明确。“所有长寿的人都会帮助他们”意味着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和更多的幸福。新娘上轿出家时,轿前必有一人捧灶烧炭,铺上瓦片,两粒药丸,上书“红纸双喜”,以示子孙后代之意。此外,民间婚礼中的摊账习俗也是一种为子女祈福的方式。在中国古代民间婚礼中,各种祈求孩子的习俗比比皆是,可以说是民间生育习俗的第一道程序。

一男一女结婚后,父母最关心的是女儿儿媳什么时候“幸福”,也就是怀孕,这是生孩子的第一个征兆。在怀孕之前,日本和中国都有生殖崇拜,新年期间有各种乞儿的习俗,比如北方的拜泰山女神,南方的拜海滨圣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观音崇拜。福建泉州元宵期间,娘家会给新婚的女儿送上一对红白荷花灯和一盏“仙女送子”皇城灯,送上“早生贵子”的祝福。一旦确认怀孕,孕妇的父母、公公婆婆、丈夫等人都会喜上眉梢,因为如果有了后代,就不用担心家族的延续了。怀孕被称为幸福,因为它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中国人一直认为“没有后代是伟大的”。既然有后代,而且怀孕了,说明后世还有人可以传宗接代。同时也说明嫁出去的媳妇有生育能力,对家庭的人口繁衍是个好消息。由于中国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幸福中最重要的“幸福”在于生儿育女。虽然不生产无法知道胎儿是男是女,但怀孕本身就意味着腹中胎儿是个孩子。即使这次不是孩子而是女人,下次也会生个儿子。快乐的内容也包含在其中。

确定怀孕后,要有人到处打招呼,同时通知孕妇家属,孕妇家属就开始准备迎接新生儿的到来。四川自贡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女人结婚怀孕后,父母要为她准备产后的鸡、蛋、米,为她即将出生的宝宝准备鞋子、袜子、衣服、帽子。安徽含山的习俗是,女子怀孕时,娘家要给婴儿准备衣服、尿布等物品,而婆家则在她临产时会炒“阴饭”,即蒸熟晒干的糯米,然后放在铁锅里炒,俗称“促饭”,让她生完孩子就着开水吃。在一些地区,比如广东惠州,首先要做的就是拜神和租房。这有两个目的,一是向祖先报喜,二是祈求神灵保佑。

女人一旦怀孕,地位和社会地位也会随之提高,整个家庭都会做出各种符合民间传统习惯的反应。从怀孕开始,家庭就会对孕妇采取保护措施,行为和饮食都会受到限制,形成不同的民俗和“禁忌”。大多数习俗和“禁忌”限制孕妇。比如中国汉族民间传统要求孕妇用布遮住额头,禁止孕妇参加婚丧嫁娶,禁止进入孩子家中,禁止伸懒腰、打哈欠、钉钉子、提重物等。此外,孕妇也忌“寒”食。这些民间“禁忌”虽然有些迷信,但对孕妇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健康,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民间新娘怀孕,俗称“病童”或“有身”,期间一切都要小心呵护。孕妇要注意营养,从鸡鸭鱼肉猪肝肾中滋补身体,促进胎儿健康。对于孕妇,古人饮食与胎教并重,有“促生”的习俗。在饮食营养方面,强调“酸儿辣女”、“一人吃两顿”,重视肉羹、油饭、蔬菜、水果。民间孕妇忌吃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下的孩子会长出三瓣嘴,即兔唇。这个说法范围很广,历史也很长。西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孕妇不可吐兔肉,兔不可见,使其子缺唇。”此外,全国各地还有很多针对其他孕妇的避口习俗,主要包括:

你不能吃狗肉。如果吃狗肉,孩子以后会爱咬人,吃奶的时候也会爱咬乳头。不能吃姜,否则宝宝会有六个手指;不能吃麻雀(否则你的孩子长大后会滥交)和一切凶丑的东西(你的孩子以后会很残忍);避免吃螃蟹,让生下来的孩子不要吸起泡沫流口水,说吃螃蟹让胎儿难产。台湾省民俗认为吃螃蟹后出生的孩子像螃蟹一样抓伤别人的手脚;避免吃鸭子,认为吃鸭子会让孩子摇头恶心;避免吃狗肉等“会转化气体”的食物。人们认为“化气”食物会“气胎”,容易流产。有的地方不让孕妇吃葡萄,怕胎儿长成痣;不能吃猪肝鸡肝,否则会导致产后无奶或少奶,等等。

除了孕期的各种禁忌和禁食,女性还有各种禁见的规矩,就是很多物品和东西都是不允许看到的,否则就会出现畸形或者难产。比如:

孕妇不能看着产妇生,不然以后难产。这个禁忌是有相当科学依据的,因为孕妇看到产妇痛苦的表情,听到产妇的哭喊声,很容易感到一种精神压力,分娩时可能会紧张,导致难产。台湾省民间孕妇避见月食,认为见月食后生的孩子不健康,也是出于同类心理。按照安徽惠州的民俗,孕妇怀孕期间不能把裤子敞开晾,更不能晾在外面过夜。不能看葬礼和尸体,筑墙时不能看窗户和门户打开;不能看炉门,炉洞等。建锅灶的时候。

在旧社会,对于孕妇流产、难产、生下残疾儿童和畸形人,民间很难给出一个完整的科学解释,于是附上各种迷信说法来警示普通村妇。就这样,除了斋戒、不观之外,在行为上也有了很多条条框框。比如:

广东惠州禁止孕妇靠近坟墓。人们认为,如果土地神受到污染,出生的儿子就会畸形。避免在家里钉补老鼠洞,认为怀孕期间钉补老鼠洞会损伤“刘佳”,生出来的宝宝会缺唇(兔唇),或者会失明,没有屁眼,这些都是人钉补老鼠洞带来的后果。海南琼崖孕妇房禁止钉任何东西(如墙壁、门、床板、用具等)。如果犯了这个罪,以后出生的孩子会四肢不全;不要把刀放在炉子上,因为孩子投胎的时候必须得到灶神菩萨的允许,而且怀孕之后对灶神不满,灶神就会放弃生孩子的想法,那么很多孩子就会死亡或者导致流产。浙江流行的孕妇禁忌包括:不跨绳,认为绳子就像胎儿的脐带。不能屁股坐得满满的坐在板上,否则胎位会回落,形成难产;不能抱别人的孩子,说自己抱过的孩子会生病,俗称“换胎”。普宁的习俗是孕妇不要去寺庙。认为神灵至高无上,洁白无私,保佑百姓,理应虔诚受敬。而受孕是亵渎的结晶,是对之前神灵的不敬。除此之外,各地还有其他的民俗,比如四川忌讳新人祭拜时在堂屋侧面放置秤砣(有驼背),孕妇床头不能挂其他物件(指着孩子)等等。这些禁忌规定了孕妇的言行要谨慎,预防为主。总之,让孕妇深居简出,谨小慎微,这是欢喜之后的“忧”。在婴儿出生之前,这些谨慎的规则和民间传统将告一段落。

中国古代对胎教有一定的认识,传统医学规定女性孕期要快乐,进行胎教。《妇方全集》说:“孕后必严于坐,性情温良,常居清静室,并听善言,使人说话读诗,有礼貌,谈乐,非言充耳不闻,恶事不理。”《正素方》中有云:“孕妇自然要宽厚,神要满和。生孩子不仅安全,而且温柔。古代也叫胎教。”一些诗礼世家甚至在怀孕期间教育女儿、儿媳“望邪色、听邪音、不讲邪言”,实行古人所说的“胎教”:要求孕妇坐直、听好话,有人为她读诗书、奏礼乐。同时,不要四处游荡,不要和别人吵架,不要从事繁重的劳动。

民间习俗也非常重视女性孕期保健,在《胎生护理》中的“产前十忌”中就有记载。怀孕后,“第一件事就是避免和老公睡觉,...擅长堕胎的更谨慎……”《盛达篇》说:“怀孕之后,你应该戒欲。如果再扰乱子宫,你的胎儿会在一月、三月、五月流产。”张提议;“怀孕后首先避免性交。.....动而漏,半产,难产,病死。”可见,这一点在民间生育习俗中已经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例如,在上海郊区,过去流行当女儿怀孕时,她母亲的家人会送她上床睡觉。女方婚后第一次怀孕时,女方家一般会在怀孕三个月左右给女婿家送一张单人床,称为“送分床”。暗示夫妻从现在开始要分开住,有利于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发育。“送床”的习俗仅限于第一次怀孕的女儿,以后不再重复。

在生育方面,民俗也有很多规定。所谓“送产”,多是指孕妇家属有意将婴儿出生后需要的东西送去,或者将其他东西送去托付,希望女儿快生顺产。《梁璐之梦》云:“杭城人生儿育女,如孕妇入月,经期将至。姨妈姨父会用银盆或彩盆盛一束小米秆,用锦缎或纸盖好,簇花,种草,糊盖,五男二女,睡在羊上躺在鹿上,用彩图画出120个鸭蛋、饭菜、羊、生枣、小米、婴儿。

孕妇临产的月份被称为大月,当月份到来时,她的父母会赠送礼物以显示她的出生。一般有两种出生仪式:服装和食物。衣服:宝宝出生后需要的衣服鞋帽、包包、生日包甚至尿不湿都送;有鸡蛋、红糖、长面、桂圆、核桃等。因为出生礼物丰富,往往要挑着担子。有的地方干脆叫“生育负担”。出生仪式随民风和农村情况不同,各地各有特色。在福建泉州,孕妇临盆前,一般会给婆家送鸡蛋、面条、鸡肉等物品,俗称“临盆”,希望孙子顺利出生。广东饶平的生育习俗规定,临产前一天,娘家要准备几套衣服鞋帽和各种零食(如麦包、粽子、红鸡蛋等。)给新生儿,送到婆家,这叫“生”。婆家收了衣服和大部分零食,还了一小部分,把零食分给了亲戚朋友和邻居。在东莞地区,如果产妇遇到难产,婆婆会请巫师来家里为儿媳妇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届时,将用12枚鸭蛋将金元宝和铃铛烧向天空,以保护孕妇及其胎儿不出生,也称“催生”。江苏高邮送鸭多,出生礼送鸭肥不下蛋,表示女儿顺利出生。女儿在浙江温州待产时,母亲会给女儿送肉。肉大约一英寸见方,切得正确公正,煮熟后送去。当地称之为“速食肉”,以为产妇吃了会很快分娩。清末民初的杭州,孕妇即将临盆,父母要送临盆礼物。送来了开心蛋、桂圆、襁褓。在预产期即将到来的当月初一,派人往男方家送上述物品时,要带一声笙吹进门,用“笙”谐音“生”,“吹笙”表达生孩子的意思。还有十双同时涂成红色的筷子,或者染成品红色的竹筷,一起送,取快生快养之意。安徽徽州的民俗是,临产前,娘家要为新生婴儿准备软帽(俗称“床帽”)、僧衣(无领无扣、用绳子系住的小人衣)、裹裙、口水、小鞋袜、纸尿裤、红枣、红糖、鸡蛋,每月初一或十五送到婆家,俗称“产子”。按照习俗,生孩子的时候,路上还需要打伞遮天,不能说一句话。都说衣服是“生”出来的,有神灵护驾,所以为了健康吉祥,不允许打扰神灵。山西民间规定,嫁出去的女儿绝对不允许在父母家生孩子。临产前,在农村,娘家人带着礼物和食物去看望临产的孕妇,常被称为“临产”。山西农村的“生孩子”不仅限于母亲一家,还包括她家的其他亲戚。礼物一般是鸡蛋,红枣,红糖之类的。

十月份怀孕,生一次。婴儿出生时,民间俗称“田Xi”,也叫“临产”、“落地”。在古代,大多数人都是在家分娩,“接生婆”在家接生。接生时需要摆脱其他人,同时要打开所有的门和柜子,意为“松门”,祈求顺利分娩。因为没有助产技术和设备,所以到了难产的时候,除了烧香磕头等死,别无他法。

中国古代进入宗法社会后,人们特别注重传宗接代。新生婴儿因为性别差异,来到这个世界时受到两种不同的目光欢迎。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谈到“女性的从属地位”时,引用了《诗经·潇雅四干》中的两句话:“是人而生,是床而睡,是衣而衣,是张而戏”;“是姑娘,睡觉的地方,衣服的地方,玩耍的瓦片”。因此,后人把生男生女称为“弄璋玩瓦片”。张,即,是一种宝玉,春秋时,英雄们出现在王子面前时,将它拿在手中,并使男婴,希望他长大后成为官员。瓦片是古代妇女纺织时使用的纺锤。意思是从小培养一个女婴勤于纺织。先秦时期还有一个习俗:新生儿出生时,如果是男孩,就要在门的左侧挂一个木弓,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如果是女孩,在门的右侧挂一块手帕,象征女人的阴柔之德。旧时福建泉州的男学生,马上去祠堂放鞭炮,有的甚至鸣鞭炮向祖宗报喜。在家里或院子里扔一个“土结”(一种建筑用的泥块),意在祈求孩子将来养好,勇敢成长。生女孩缺少这样温馨的氛围,送的礼物也不一样。亲戚朋友一般只送鸡蛋,不送面条,以免有连续生女孩的嫌疑。有些地方甚至在清朝就有溺女婴的陋习。山西民间称男孩的出生为“大喜”,又称“逗乐”;生女儿叫“小Xi”,也叫“逗乐”。有了男孩后,有的家庭要在大门口用大红布在门楣上写上“逗比的快乐”,以此向外界传递信息,大放异彩。山东青岛孕妇平安分娩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摘红”,即在大门上挂一块红布,宣布邻居孩子平安出生。莱西等地还得在家门上挂个桃枝。葱、枣、栗子用红线系在桃枝上,寓意孩子未来光明,早日成家(栗)业。“摘红”其实起到了报喜的作用。左邻右舍见“摘红”后,主动向孕妇道喜,俗称“见喜”、“送汤米”,礼物多为鸡蛋、红糖。

孩子出生后胎膜的处理也有习俗和规定。比如湖南长沙的习俗是,分娩后胎盘要埋在附近山上的陶罐里,意味着父母的血脉和家乡的土地永远不分离。送完胎衣不能回头,不然会倒奶。按照山西太原郊区的民俗,胎盘要埋在僻静的地方,不能乱扔,更不能被动物吃掉。分娩时剪断脐带后,在卫生条件落后的旧社会,人们的肚脐上经常会塞一些羊粪。同时,经常给女性一点尿,喝几剂中药配制的生化汤。

宝宝出生后,要派人到产妇家里“报产”,家里人要再次送鸡蛋、面条、鸡等礼物,以示庆祝,让产妇补补身体。给好消息的人根据当地的习俗是不同的。一般是母亲的丈夫和新生儿的父亲亲自报喜,随身携带的礼物各有特色。在安徽惠州,婴儿顺利落地后,男家要准备水酒和红鸡蛋送到外婆家报喜。米酒满了,壶嘴是公的,把手是母的。家里每户分四八个或者十二个鸭蛋,连蛋都不准,连蛋都要对折。易县的习俗是生女儿时保持沉默,生男孩。他们经常放鞭炮,烧香祭祖,把鸡蛋染成红色,并填写一张红色的表格,由男人送到岳的家人那里报喜,接受亲戚和邻居的祝贺。婴儿的父亲带着一只大公鸡,一壶酒,一筐鸡蛋去丈母娘家报喜,这是湖南的习俗。如果生的是男孩,就在壶嘴放一朵红花,如果生的是女孩,就在壶体上写一个“嗨”字。岳家立即为女婿和邻居准备了酒席。长沙的习俗是男孩配公鸡,女孩配母鸡。岳家不用问也知道他们有一男一女。广东客家地区,给男同学两瓶黄酒,给女同学一只公鸡,七个红鸡蛋,一只母鸡。祖母和叔叔看到礼物时知道婴儿是男是女,作为回报的礼物被称为“开生”。在山东蓬莱,男生带公鸡报喜,女生用母鸡报喜;邹县用一本书给男生报喜,用一朵花给女生报喜。山西高平的习俗是,孩子出生那天,女婿会去岳父家报喜。一般要坐公交车,左手拿个嗨锅。喜锅里有桃枝、艾叶;右手抱鸡,生男红公鸡,女彩色母鸡;在鸡腿上系一小块红布。在江苏无锡,老方法不仅给娘家报了产,第二天还给宝宝吃了三黄汤(大黄、黄连、黄芪合煎),以化瘀、祛肠热、清胎毒。

婴儿出生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旧民俗有很多相似之处。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程序:

洗三朝

在中国古代,据说只有在孩子出生三天后,家人才能拥抱他或她。如果是男孩,就要举行仪式拍摄《天地四角》,预示着男孩会以天地之事为己任。孩子出生三个月后,他会选择一个吉日去理发。同时,父亲给孩子取名(宝宝名)。后世新生儿出生前后的礼俗,大多脱胎于先秦时期的礼仪。不过也有很多增删。比如在唐朝,从朝廷到民间,三天洗孩子的习俗在各行各业广泛流行。唐玄宗十四年(公元726年),皇太子(即)之妻郭氏之子李煜三日来洗澡,玄宗亲自赐金盆给他洗澡。新生儿看起来“弱不禁风”,保姆就换了一个强壮的孩子冒充皇帝的孙子。没想到玄宗一眼就看出不是龙孙子。于是带来了真孙子,玄宗喜出望外。“看着太阳说,‘祝福他的父亲’当皇帝回来时,他留下了所有的宴会用具。谷立石说:‘你可以和太子喝酒。一天看三个皇帝真好玩!“宠臣王茂中之妻李,生下婴儿三日,玄宗命高力士赐食酒、金帛,命其子为五品官。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洗孩子的故事。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正月初一,他在安禄山过生日,玄宗和杨贵妃赐了许多礼物。”接下来的三天,贵妃用刺绣拉长了庐山,让夫人眼花缭乱,五颜六色,欢呼雀跃。玄宗请人问他,报说:‘贵妃与鲁山洗子三日,洗后又伸鲁山,为的是笑。玄宗看了,很高兴。他非常高兴,因为他给了贵妃金银和钱来给她洗孩子。王建的《宫词》也描写院中生妾,妻乞钱洗子。所谓“洗钱”,应该和婚礼上用的“抛钱”差不多,也是一种特殊的开心钱。唐代白居易庆祝洪魔孙子洗儿的诗,说“玉芽珠玑小人,罗建兰汤浴已尽。”又名:“洞房门上挂着桑弧,凤雏沐浴在香水盆里。也像出生三天,满月就变成珍珠。”诗中提到的“蓝汤”和“香汤”,都说明给孩子洗澡不是用清水。孙思邈说“孩子出生三天,用桃根汤洗澡为宜”。桃根汤由桃根、李根、梅根制成,加水煎煮20次以除我,可“除恶兆,使子终身无疥疮”。可以为了解三伏天洗孩子的习俗提供参考。宋代流行在婴儿产后三天为其举行“抛脐带、烤脐带”的仪式,称之为“三洗”,意味着新生儿彻底脱离胎儿期,正式踏上人生旅途。还有民间习俗,洗三朝时请奶奶送喜蛋、十全果、挂面、甜糕,给婴儿“洗三遍”配香喷喷的汤,吟诵“长流水,长流水,巧好戏”“先洗头,做太子,再洗沟,做判官”。

中国各地都有洗三朝的习俗,一般做法都差不多。给宝宝洗澡,给邻居、亲戚朋友摆酒席,吃面,喝喜酒,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如山东青岛称为“三朝”,安徽惠州、江苏无锡等地称为“制三朝”,湖南长沙除“洗三朝”外,还有“拜三朝”(初三,长辈妇女制艾叶、枫球、鸡蛋等汤给婴儿洗澡,称为。洗完后给宝宝滚鸡蛋,祛风,保佑健康。给宝宝穿上新衣服,由奶奶或其他长辈抱着,给宝宝盖上筛子,接剪刀,算盘等。在筛子上,大家会围上来,或用手敲一根劈开的竹签——赶一根鸡棒,或持杵在正殿的神龛前祭拜祖先)和“游三圈”(拜完之后,绕着大殿和巷子游一圈,据说可以防止“脐风”

名字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命名的习俗已经演变了几千年。但事实上,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关于命名时间都没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人之所以要名,据东汉著名学者许慎说:“一个名,一个名,出自口。到了晚上,不见面,就假装。”名字是代表的象征,也是称谓的象征。名字和人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因为是人的代号,所以人和名字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孩子名字的质量很重要。人们普遍认为名字与人的命运有很大关系。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人们的名字可以分为两类:绰号和官名。在山东青岛,给孩子取名也是“三伏天”的一部分。出生时的名字(小名)大多是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事先给起的。这一天,向亲朋好友宣布,教师或有文化的人入学时要起正式名字。在安徽徽州,孩子起名一般在“三朝”,也有任意时间,一般宜早不宜迟。湖南浏阳三朝也有送数字的习俗。邻居们和亲戚们把指定的男婴的性格、学校和名字用楷体写在红纸上,在鞭炮声中“巩伟某某夫妇与文郎志清幸福”或“巩伟某某老板与孙文志清幸福”等祝贺的金额贴在大厅主梁两端的墙上。由于房子、人等等条件的不同,有的人同时发几个号。清朝以前,女婴是不给名字的。民国以后也有给女婴取号的,但只取了一个名字,一般是“闺房”。在江苏无锡,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缺哪一个,给孩子起八字名字。一般以缺行的部首命名。若缺金,则以金或以金为部首的字命名。缺木以木为部首的“林”、“根”二字命名。按照广东客家人的旧习俗,起名时,有人要请客,有人要写在红纸上,贴在祠堂里,向祖先报告又多了一个男的。女人就不用报了。命名仪式通常在庆祝满月或第一个生日的当天同时举行。请宗主或有名望的人来命名,这叫赐名,以示对命名者的尊重。在饶平地区,婴儿出生七天后,父母、族长或其他长辈给新生儿取名,并在祠堂的红纸上写上姓名的首字母。福建泉州的古老习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母命名,多以父亲的意见为准,也请爷爷或村里的长辈、宗族中有威望的人来命名。

坐了一个月

母亲生下孩子后,就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被人们称为“坐月子”的生活。

北方传统的民间坐月子的做法是:三天不准下床,一个月不准出家门,不准上街,只允许吃住在室内。坐月子期间,主要是照顾好产妇和宝宝的健康,怕闹出月子病。这样就有很多禁忌,比如吃的要适量,尤其是不能吃的太多,会伤脾胃,使之成为终身症状。在北方,孕妇大多吃小米粥、鸡蛋、挂面和面条,米饭等食物很少吃。禁止产妇多说话,怕舌病;禁止产妇上班,怕过劳;产妇禁止用冷水洗手,怕损伤关节。同时,禁止陌生人进入母婴室。陌生人进了房间,怕“踩死”,弄成婴儿病。在产房,一般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让进。只允许母亲、婆婆、丈夫等照顾母亲的人进入,甚至母亲的父亲、公公在母亲足月前也不能见面。民间有很多产妇的习俗,目的是为了婴儿和母亲的健康安全。

在中国南方,民间也有“坐月子”的习俗。比如,按照安徽含山地区的旧习俗,产妇产后一般要休息一个月,期间家里准备老母鸡、猪肉等营养食品,让产妇恢复。在江苏无锡,规定三朝至满月孕妇月子,亲友送鸡、鱼、肉、蛋、核桃、芝麻、雪花糕等。给孕妇。给孩子送衣服鞋帽叫“送庚”,送庚的时间不能超过满月。福建泉州的习俗是,婴儿出生后一个月是产妇调养期,俗称“在月子里”。要卧床休息,多吃有营养的食物恢复体力,保证宝宝奶水充足。那是产房,外人一般不得入内。四川自贡的旧习俗是,女人生完孩子后,要锁好门,防止别人把奶抢走,孕妇满月前不要出门。

中国古代有一种奇特的习俗“酬产翁”,这也是一种坐月子的形式。据《太平广记》“南方有妻,生子必起。她的丈夫躺在床垫上,像护士一样吃饭。如果她得不到照顾,她的孕妇就会生病。他老婆没啥苦,做饭也轻松轻松。”,“更俗的是,他的妻子或儿子,三天后,便在小溪中洗澡。当我归来时,我与我的丈夫结婚,怀里抱着我的婴儿,坐在长沙发上,这叫做翁的诞生。”很神奇的是,坐月子的是产妇的丈夫。

原文太长

在这里。

/李石/石花/京华/200303/200303010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