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春天怎样才能健康?
发布:2014-2-1111:04 |编辑:Bestet |来源:北夜新视界
俗话说“春捂秋,养生”。“春捂”怎么捂,捂到什么程度,始终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有“二月不离棉衣,三月梨花雪月”“吃端午粽子,再送棉衣”等谚语,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春捂”的含义。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只有正确的“春捂”才能达到保健的目的。
“春捂”符合养生之道。
民间说的“春冻秋冻”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符合中医养生之道。“春捂”的意思是,立春之后,不要匆忙脱下厚厚的冬装,换上轻薄的春装。寒冬过后,在冬天厚衣服的保护下,血管在收缩,整个血液循环比较缓慢,抵抗疾病的能力比较弱。所以初春记得不要急着脱衣服,要根据天气变化一件一件减少。另外,冬天盖的被子不要马上换成春天的薄被子,要符合“春天盖”的养生之道。
“春捂”要注意“下厚上薄”
“春捂”不全身。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头部和上半身属于阳,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较强,不需要作为“覆盖”的重点。下半身的位置为阴,抗寒能力差,成为遮盖的重点,尤其是人的脚。所以“春捂”要以脚腿保暖为主,厚裤厚袜不能过早减,脚要用热水烫,睡觉时下体盖要厚一点。“春装”应该是“下厚上薄”,因为冷空气多是自下而上侵入身体,尤其是爱美的女性。不要过早穿上轻薄的裙子,否则裸露的脚趾、脚踝和膝盖容易感到下肢酸痛、沉重、关节僵硬、行走疼痛等。,还会引起严重的关节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各种妇科疾病。
“春捂”应该是65438+冷空气到来前0到2天。
医学气象专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青光眼、心肌梗塞、中风等。,也会在冷空气经过边界时突然增加。所以“春捂”的最佳时间应该是气象台预测的冷空气到来之前的24到48小时,然后在雨后变成雨伞。
“武”与“不武”要看火候
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暖洋洋的春暖花开,但一瞬间,可能就涌动着寒流,“花开花落,被风吹倒”,让你重温寒冬。面对“娃娃脸”的春天,你得随着天气加减衣服。现在认为昼夜温差大于8℃,是盖的信号。研究表明,15℃可以作为大多数老年人或体弱需要“春捂”的人“捂”和“不捂”的临界温度。换句话说,当温度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可以不盖。
另外,被“遮盖”的衣服,总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减少。如果减得太快,可能会出现“单衣从来都是耐得住冻的,棉衣冻成病了。”因为你没盖好。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冷时,有必要添加衣物御寒。即使后来气温回升,身体虚弱的人也还需要7天左右才能适应。如果减得太快,可能会冻死。
慢性病患者是“春捂”的重点人群
春季是常见病的多发季节,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过敏性疾病。当气温突变或灰尘飞扬时,就会出现症状。再加上“春寒料峭”,往往容易降低机体抵抗力,从而诱发或加重原发病。这类人在春捂的同时,日常生活中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还可以用适量的中药,如黄芪、党参、大枣等泡茶饮用,起到补气、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可以喝一些生姜大枣糖茶,即取10g生姜和10g大枣,加水泡茶,每天少喝红糖;对于关节疼痛的人来说,生姜是必不可少的食物,可以生吃,也可以在超市买。此类患者不宜吃生冷食物或过多辛辣温热之品,以防多汗、腹泻、感冒。
“春捂”不能忘记开窗通风。
“春捂”不是指在家整天关门窗。每天开窗通风是非常必要的。大部分家庭喜欢早上打开门窗通风,然后某一天关上门窗,这样不好。至少在午睡后和晚上睡觉前给房间通通风。使用空调的家庭不可能24小时保持门窗紧闭,依靠空调的通风功能也不可能完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换气次数每天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另外,要选择合适的时间通风,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开窗通风,否则室外二氧化碳浓度高,对人体健康不利。
《春捂》不适合华南。
“春捂”一般只适用于中国北方城市,不适用于部分南方城市。比如广东江门。江门在气象学上属于无冬区,即长夏无冬,秋来春往。即使感觉寒冷,平均气温仍在10℃以上,明显比中原等地区暖和。其实江门的春天来得很早。因此,南方市民只需随着冷暖交替保暖即可,无需刻意遮盖。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