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口臭,只因脾阳少!1首暖脾胃方子帮你摆脱口臭。
和朋友面对面聊天,朋友下意识的皱眉,时不时的退缩;
带着口臭,你呼吸中的酸味让你恶心呕吐...
如果有这些情况,说明口臭已经很严重了。
更让人不安的是,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却没有完全摆脱口臭的困扰。久而久之,口臭就像狗皮膏药一样粘在身上,我甩不掉。
其实这种顽固口臭的出现,很可能是你的脾阳虚造成的。
以往很多观点认为口臭的发生多由胃火、积食、热痰、虚热引起。但实际上,胃火引起的口臭患者往往会出现口臭的症状,如面部裸露、口渴想喝冷饮、口腔或牙龈肿痛、流脓出血等。吞咽困难,多为酸腐气息,且患者常伴有腹胀疼痛、不思饮食、嗳气等症状。热痰口臭多因热痰犯肺或热痰久郁所致,故常伴有咳嗽、痰浊或脓血、胸痛、气短等。虚热型口臭多因阴虚内热所致,故常伴有心烦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等症状。
临床上也有很多患者的其他症状并不明显,或者反映自己只有口臭症状。这类患者口臭的发生,多与脾阳虚引起的“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有关。
对于脾阳虚引起的口臭,在《黄帝内经》中有详细的解释,记载“清下气则泻;浊气在上面,就会膨胀。”
众所周知,我们的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系统。地上的水会变成天上的云,天上的云又会通过雨水变成地上的水,保持动态平衡。
人体环境也是如此,气上下运动。中医认为,脾主清,胃主浊,脾升胃降,身体的脏腑才能维持正常运行。
而脾胃是主要的运输和接收,所以饮食需要在这里消化,而消化的过程需要阳气的支持,就像我们做饭的时候,如果没有火提供的热量或者插上电源的电饭锅,米饭就做不出来。
脾阳气充足,食物的消化过程才能顺利进行,气血等精微物质才能产生并运化到全身各处,滋养脏腑。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力量排泄消化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和“污染空气”。
如果脾阳气不足,一方面食物的消化会出现问题,气血等精微物质产生不足;另一方面,“垃圾”、“污浊空气”等渣滓不能向下输送,而是向上,到了嘴边就会形成顽固的口臭。这就是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黄帝内经》也指出,本该上行的清气,反而会引起腹泻,即使不成形;本应下行却上行的浊气,可引起嗳气、呃逆、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臭等症状。
其实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人缺乏运动,无法生成阳气。此外,他们喜欢冷油腻的饮食,夏天过度使用空调,导致脾胃阳气受到破坏,焦虑和疲劳对脾脏的伤害,导致脾阳虚非常常见。临床上很多顽固性口臭患者都以脾阳虚为主要病机,或多或少都存在脾阳虚的问题。对于这类患者,要注意温补脾阳,才能治疗疾病,从根源上解决口臭问题。
脾阳虚,失温运,可致阴寒内生。因此,对于脾阳虚引起的口臭,应以温中散寒、益气健脾为主。理中丸是临床治疗此类疾病的常用药物。
理中丸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又名人参汤、治中汤、理中汤、任申理中汤。包括人参、干姜、白术和甘草。其中干姜辛热,入脾经,能温中散寒,扶阳抑阴,为君药。党参(人参常被党参代替)是补中益气、滋养脾胃的臣药。白术味苦性温,健脾燥湿,为佐药;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以成药。全方温补,以温为主,使阴寒消散,阳气复苏,脾胃补虚,运动正。传统上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各种疾病。本方是中医治疗中焦虚寒证的经典方剂。在《伤寒论》中,又称为“暖中土首方”。
当然,如果脾阳虚严重,单纯用这个方子温阳散寒是不够的,所以后来的医生一般会加附子温补脾肾阳,用于脾虚补肾,火不温土,或用于脾胃虚寒严重者,扩大了理中丸的应用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文中描述的方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最好不要照搬,要在辨证的前提下对症治疗。因为在个体化用药中,是需要改变和调整的。中医讲究整体辨证,所以也要一人一用,比如脾阳虚引起的口臭患者。如果有明显的气虚,通常需要添加黄芪、茯苓、山药等健脾益气的药物。如果体内有明显湿气,加桂枝、薏苡仁,去气利湿;见湿热者加蒲公英、半边莲等清热利湿之品。只有兼顾整体,标本兼治,才能有效。
希望更多的朋友能从以上相关表达中受益,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以点击我的头像发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