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用药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其临床表现、药物耐受性和反应性与成人不尽相同。而且孩子病情比较急,变化快,用药需要更加准确及时。所以一定要熟悉药物的选择、剂量计算、药物不良反应、儿童禁用药物。
1,熟悉儿童生理特点
一般认为儿童的年龄范围是从出生到14岁,包括新生儿、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学龄期和青春期。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成长的有机体。许多器官(如心、肝、肾)和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免疫机制尚未完善,解毒功能较差,因此对药物也有特殊反应。
儿童药物代谢的特点;
(1)儿童的肝脏酶水平只有成人的30%-50%,缺乏产生葡萄糖醛酸酶的酶。氧化产物不能形成葡萄糖醛酸衍生物,所以解毒能力差,半衰期延长。
(2)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血脑屏障不成熟,通透性高,尤其是缺氧时,脑脊液中药物浓度相对较高;
(3)儿童肾功能不完善,有效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低于成人,药物排泄缓慢,生物半衰期延长。一些成人罕见的不良反应也可能发生在儿童身上,甚至是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用药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
2、掌握儿童用药剂量的计算。
儿童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不同,所以用药剂量要比成人准确。儿童药物剂量的计算方法包括体重、体表面积和年龄。目前多采用前两种方法。
(1)按重量计:
根据药品说明书,每公斤儿童体重的推荐剂量乘以儿童体重的公斤数。如未提供,可根据公式估算(儿童剂量=成人剂量x儿童体重/70kg)。
(2)根据体表面积:
这种方法是最合理最科学的,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不管年龄大小,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剂量都是一样的。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计算复杂。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这个配方适合30公斤以下的儿童。权重>;30kg儿童,体表面积增加0.1 m2;体重每增加5公斤;权重>;50kg儿童体重每增加10kg,体表面积就会增加0.1 m2。如果药品说明书中没有提供儿童推荐剂量,只知道成人剂量,可以根据公式估算(儿童剂量=成人剂量x儿童体表面积/1.73)。
3.明确诊断,合理用药。
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谨慎合理选择,根据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不要太多,能用的和不能用的药物尽量用。几种药物合用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或药效取消。皮肤科几种常用药物的选择如下:
(1)抗组胺药:
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由于其血脑屏障和抗胆碱能作用,常引起嗜睡、镇静、嗜睡、疲劳或注意力不集中、口干、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有报道称,长期使用可影响婴幼儿的认知发育和儿童的记忆力及精神运动。由于缺乏对儿童的大规模临床对照研究,目前已很少用于临床。马来酸氯苯那敏(0.3-0.4mg/(kg?d))、赛庚啶(0.3mg/(kg?d))和异丙嗪(1-3mg/(kg?d)).这些药物对新生儿和早产儿禁用,2岁以下儿童慎用。近年来,大量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证明,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在治疗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和缓解临床症状方面疗效确切,其在儿童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认可。有些儿童制剂已经成为OTC产品,可以优先选择。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和非索非那定可用于儿童。剂量要根据体重和年龄调整。
(2)抗感染药物:
儿童易患传染病,多为急性感染,病情变化快。应根据疾病类型、严重程度和年龄选择药物。如果临床诊断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等。),可以用抗病毒药物或者一些中草药代替抗菌药物。滥用抗菌药物可因各种不良反应对儿童造成不良后果,故应慎重考虑适应症和不良反应。一开始可以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用药,待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出来后再选择。尽量选择窄谱抗生素,应用一种抗菌剂为宜。给药间隔时间不宜过长(儿童相对代谢快)。应该根据体重和体表面积来计算剂量,而不是简单地计算成人剂量的几分之一。给药的主要方法是口服。儿童禁用抗菌药物:四环素类(8岁以下)、磺胺类(新生儿)、硝基呋喃类(新生儿)、杆菌肽(新生儿)、乙胺丁醇(新生儿)、氟喹诺酮类(出生至18岁)。
(3)糖皮质激素:
多用于炎症性皮肤病和过敏性疾病,可口服或局部(如湿疹)治疗,疗程短,一般为短期。如确需长期使用,应使用短效(如氢化可的松)或中效制剂(如泼尼松、甲泼尼龙),避免使用长效制剂(如地塞米松)。儿童参考剂量:氢化可的松2-10mg/kg·d,泼尼松1-2mg/kg·d,甲基强的松龙0.5-2mg/kg·d,儿童长期使用可能出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抑制、生长发育、骨质疏松、高血压、胃溃疡/出血、股骨头坏死、易感染、神经精神症状等多种不良反应。因此,应谨慎使用它们以避免滥用。外用皮质类固醇通常是治疗儿童过敏性皮肤病的主要药物。由于儿童皮肤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敏感性较成人高,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儿童皮肤病的性质、皮损类型、部位选择不同浓度、不同强度类型的外用激素,尽量少用、短用,减少不良反应。儿童不应使用强效激素制剂超过2周,尤其是对婴儿的尿布皮炎。
(4)外用皮肤病学: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皮肤黏膜面积比成人大,角质层较薄,黏膜细腻。因此,药物通过皮肤吸收比成人更快、更广,尤其是皮肤发炎或受损时,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中毒。因此,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在使用局部外用药物时,除了遵循外用的一般原则外,儿童还应注意:
①外用药面积不宜过大。比如硼酸在小面积的湿敷中一般是没有毒性的。如果湿敷面积过大,可被伤口吸收引起急性中毒,甚至引起循环衰竭、休克或死亡。
②外用药物浓度应低于成人。儿童的皮肤比成人更薄更嫩,体表面积也比较大,所以药物吸收比成人多。如果外用药物浓度接近成人,容易引起红斑、烧灼感、疼痛等局部刺激。如外用维a酸,浓度不宜过高,一般小于0.03%。治疗疥疮时,儿童用5%硫磺软膏,成人用10%硫磺软膏。
③尽量选择温和无刺激性的外用药物。不宜使用高刺激性药物,如水杨酸、碘酒等,以免皮肤起水泡、脱皮或腐蚀。如有必要使用,应从低浓度开始,如有刺激症状应立即停药。
④注意外用药物的安全使用,防止孩子用手揉眼睛或吃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