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蜂腐病用什么药?

人们常把蜜蜂的死亡称为“烂病”或“烂仔”,其中,发生在成熟幼虫期和蛹期前的烂籽又称为“立蛆”和烂籽病。因为这种烂籽病容易诱发集体外逃和大蜂群,对中蜂养殖危害大,后果最严重。本文拟阐明作者对此类中蜂腐烂病的看法,并介绍相应的防治原则和方法。

容易造成蛆虫和臭鸡蛋,这是中蜂养殖中的一个突出难题。它直接关系到中蜂强群体的形成和维持;影响蜂蜜的产量和质量。从各种渠道的报道来看,中蜂的这种腐烂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直持续,有时呈暴发趋势。一般发生时,蜂群数量急剧下降,蜂产品不收获。最糟糕的情况是,连蜜蜂都吃空了,使得在一些地方繁衍了多年的中蜂在短时间内又回到了近乎灭绝的状态。很多以前俗称“蜂桶村”的地方都变成了蜂桶,蜜蜂都不在了。

为了征服这种腐烂病,广大蜂农绞尽脑汁,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努力。一些人和蜂药厂家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了解,推出了相应的方法或蜂药。但是应用效果确实差强人意。如今,腐烂的种子似乎已经成为很多地方养蜂人的一道坎,甚至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在养蜂人的脑海中噩梦般挥之不去,不时出现。

人们经常把蛆虫和腐烂儿童的疾病归咎于致病生物。受“治病救人,求医给药”的惯性思维影响,已公布的方案和方法大多以杀灭病原微生物为主。但以药物为主的防治本病的效果极不稳定,大多无效。这说明目的不同于目的,中蜂蛆和腐子的病的根源还有待挖掘!否则很难做到预防胜于治疗,更谈不上治愈和有效。操纵药物,盲目用药,会把原本“绿色”、生态、大众化的“蜂”蜜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药”蜜。

在既有中蜂自然生活群又有人工繁殖群的地方,前者大多表现良好,即使有拖后腿的和臭鸡蛋,往往也能自愈,无需治疗。后者真的很容易因为蛆和烂孩子而崩溃。这充分说明“野生”的中蜂仍然保持着抗病力强的优良特性,所繁育的中蜂在种类上与野生中蜂相同。所以“家养”的蜜蜂也应该具备这些优秀的特性。即使多群中蜂都是同一个人养的,有的有蛆虫和臭鸡蛋,有的没有蛆虫和臭鸡蛋。更有甚者,将一些蛆和烂脾转移到健康组,不仅没有造成烂卵,而且转移到巢脾的不死烂蜂病例也趋于好转和恢复。这些都说明,中蜂容易得这类病的真正原因,还是需要人们转变思维,另寻他途。同一地区的野生中蜂和家养中蜂通常用于基因库,野生中蜂在抗病方面的良好表现为我们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竖起了信心。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实践,这种目前中国蜜蜂最容易发生且难以处理的烂种病,不符合传染病的特点,应该属于非传染性的蛆病和烂种病,占绝大多数。种群潜力没有明显差异,中国蜜蜂容易产生应激反应似乎与蜜蜂本性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转变思路,从非致病生物因素中寻找新的出路,然后通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蜜蜂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密切关系。蜜蜂之间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很常见。比如蜜源用,水源用。甚至同一朵花,同一滴水,都可能被所有的“家”蜂采访。在吸液和与花的接触中,不仅蜜蜂得到采集,其他物质,包括病原生物,也被给予和污染。因此,无论从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来看,蜜蜂都可以称得上是长着翅膀的“媒人”,其媒介效率极高。所以对于大多数病原生物的隔离控制措施,如果应用到蜜蜂身上,往往是无效的或者基本无效的,真的是防不胜防。从这一点来看,以及野生中蜂强大的抗病能力,启示我们应该从蜂群生活机制中寻找防治中蜂腐烂病的方法。由于茎蛆和腐烂病主要是由处于成熟幼虫期和蛹期前的蜜蜂引起的,因此有必要从这些时期蜜蜂的生活和生理变化入手进行分析研究。

蜜蜂幼虫呈蛆状,白色;触角退化,口器退化,上颌骨薄弱,无单眼。这样的幼虫只有依靠成蜂的精心照料才能存活并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幼虫期必然很短。蜜蜂在幼虫期的主要活动和功能与取食密切相关,其他功能要么很弱,要么已不具备。

蜜蜂幼虫的消化器官特别发达。胃作为主要消化器官,约占幼虫体积的三分之一,其长度与幼虫体长几乎相同。蜜蜂幼虫消化能力强,生长迅速。随着虫龄的增加,食量也明显增加,其自身的代谢产热也相应增加。在幼虫阶段,蜜蜂对食物的需求最强烈,进入饱腹阶段,它们会尽力进食,就像人进食时会发热一样,年龄较大的幼虫产热量会进一步增加。

当蜜蜂幼虫长到一定时期,工蜂会在巢上覆盖蜂蜡。被蜡覆盖的幼虫从生长角度来看已经达到了极度成熟,所以称之为成熟幼虫。之后,老熟幼虫在有蜡盖的巢中吐丝、结茧、化蛹。显然,无论是密封还是编织茧衣都会大大提高隔热性能。因此,成熟幼虫和盖脾的自发温度效应是明显的。虽然人们已经确定了蜂巢“暖区”的适宜温度,但还没有精确测量带盖脾巢室内微环境的温度变化。

吐丝结茧后,蜜蜂进入预蛹阶段,幼虫直立,像蛆一样。蜜蜂幼虫和成虫在外观和内部器官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变化主要发生在封口后的化蛹阶段,尤其是化蛹前期,变化最为剧烈。在相对较短的预蛹阶段,蜜蜂从蛆状幼虫变成蛹,翅膀、脚和其他外部器官自由。未能通过前蛹阶段的蜜蜂,由于其生长发育停止在这个阶段,使立蛆状态延长,进而由立蛆转为溃蛆,表现出立蛆和臭鸡蛋的症状。

化蛹初期,蜜蜂呼吸代谢显著下降,后期急剧上升。这样,在变态中期必然有一个代谢转变的关键过程,即所谓的“瓶颈”。虽然前蛹阶段很短,但它在蜜蜂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至关重要。在这一时期,蜜蜂对自卑的抵抗力较弱,对体内和体外的环境变化极其敏感,甚至稍有差池就会使其生病。比如王台,那里的蜜蜂还处于预蛹阶段,容易出现“死台”。显然,各种原因导致的预蛹蜂的变态、停滞、发病、死亡,都与它们不能顺利度过瓶颈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蜜蜂幼虫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生长发育不良,那么勉强完成幼虫期的蜜蜂也容易因为不能顺利通过组织分解和组织发生而在预蛹期死亡。那些勉强度过前蛹阶段的蜜蜂,羽化后大多身体虚弱或畸形,一般都会被蜜蜂抛弃。

与成年蜜蜂相比,蜜蜂需要更稳定、更适宜的生存条件。就温度而言,无论高温还是低温超过一定限度,卵都无法孵化,昆虫和蛹的生长发育停止。如果超限时间再长一点,卵就会永久失活,虫蛹就会死亡。相比之下,短时高温比短时低温对蜜蜂的伤害更大!

从蜜蜂本性来看,偏爱群集是中蜂典型的生物学特征,也是中蜂抵抗力强的主要原因之一。只要形成一个蜂群,就连弱蜂所覆盖的核心区域的温湿度条件也变得与强蜂相似,从而使其能够顺利返老还童。所以中蜂复壮的案例数不胜数。同时,蜂群具有有利于保温加热,不利于降温散热的特性。此外,蜜蜂因干燥易受惊吓,受惊吓后常伴有应激和发热。所以中国蜜蜂比意大利蜜蜂更容易受到热害。强团产热大;弱小的蜜蜂会更密集地聚集起来保暖,更积极地产生热量来抵御寒冷。这些都可能导致蜜蜂所在的微小环境过热!

由上可见,老熟幼虫和预蛹对热最敏感;各种原因导致蜜蜂这个年龄段所处的微环境过热,这应该是中蜂蛆和烂仔的直接原因之一。基于此,我们不仅可以解释过去的一些研究成果和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还可以创造出一些防治该病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活架”养殖的蜜蜂容易生蛆和臭鸡蛋的问题!

类似于感冒会引起发烧,但发烧不仅限于感冒,很多因素都会导致中蜂发烧。过热容易导致蜂群生活的紊乱,伤害对热最敏感的大龄幼虫和预蛹蜂。比如压力,喂食过量,感染等等。所以不管是什么原因?作为“热”的症状,凡是具有镇静、清热解毒功能的药物和具有散热功能的措施,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甚至治疗竖蛆、烂籽的作用。这是对过去一些研究成果和有效防控方法的合理解释。

在明确了发病机理后,预防应着重于给这个年龄段的蜜蜂降温;治疗需要根据病因和症状。防治的基本原则是:为老熟幼虫和预蛹避免过热环境;对于这个年龄段蜜蜂集中的脾脏,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让蜂群和蜂王“冷静下来”;如果是感染引起的,要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

不在不同地区饲养的活架群,既要采取以往书刊介绍的各种防热害措施,又要注意与不同季节保持适当的巢架间距;易出现大量亚种群时,应适当分散老熟幼虫和预蛹集中的大面积亚种群;比如把它们和蛋脾、空脾、蜜脾混在一起。一有迹象表明,一些密封的卵巢被咬开,一些卵巢里有蛆、臭鸡蛋等。,采用《中国蜜蜂育种原理与方法》第二版中介绍的“喷水”法和“放九关十关”法,可以使工蜂和蜂王及时“冷静下来”。巧妙利用水还可以满足蜜蜂在敏感期对温度和湿度的特殊要求。

已在GN箱中饲养的活框群应及时转移到无产卵王活动的地区。继电器盒宜采用蜜脾与子脾的排列,子脾不应相邻。巢箱内只放置两帧时,子脾的转移周期为四天一次。每次养一架时,养好的架脾不仅可以喷水一次降温,还可以放在不与巢箱保育区相对的位置。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蜂箱养后的蛆虫和臭鸡蛋的防治方法有很多,而且效果不错!由于每个子脾上的蜂龄比较整齐,只需喷洒一帧邻近盖子的大幼虫脾和刚盖好的老幼虫脾即可有效控制病害,对蜂群刺激小。当气候突变,温度降到只有3℃时,我们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已经养在箱子里的蜜蜂身上,效果也相当不错。

如果能正确应用上述喷水关王的方法,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严重群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非药物疗法

1.剔除所有脾脏,剔除原蜂王,引入成熟蜂王平台。

2.剪去幼虫,保留蜂王,更换幼虫消灭所有亚种群,把蜂巢缩小到蜜蜂能很好保护脾脏的状态,保留原来的蜂王,重新产卵。当重新饲养的蜜蜂一般进入幼虫期时,就会被转移到其他正常群体中,这样群体就会从卵重新饲养。同时从正常种群中调出老熟蛹的脾脏来补充这些蜜蜂。因为已经过了预蛹期的蜜蜂,在病群中可以完成蛹期,正常产蜂。而在曾经患过这种病的蜂群中培育的较老的幼虫,可以被健康的蜂群持续哺育,直到蜜蜂正常羽化;

注意:治疗期间应暂停任何形式的喂食,以减少成蜂的兴奋。

(2)人工流产疗法

对蜂产品无污染,对成蜂基本无害,但能诱发一般拖拽行为,诱导蜜蜂在短时间内清理现有蜜蜂,实现断蜂后重新开始饲养的物品或方法的应用。

(3)药物治疗

配方一:以延胡索20克为汤剂取汁,每剂汤剂混合3-4次,共分5次。每次加扑尔敏1片(4mg),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不保脾的站立蛆、臭鸡蛋、蜜蜂。

若用于集体飞行、混乱、大蜂群时,每剂汤剂需混合3-4次,分3次使用。每天一次,每次加扑尔敏1片(4mg),晚上喷。蜜蜂停飞后,转投更有针对性的方二、方三。

方二:元胡20克;半枝莲10g。取汁为煎液,将各剂量煎液混合3-4次,连用5次,每次加扑尔敏1片(4mg)。每天喷治疗一次,五次为一疗程。适合寒冷天气站立的蛆虫、臭鸡蛋、蜜蜂。同时,注意患病群体防止无聊和适当的保温措施。

方3:元胡20克;青蒿20克。取汁为煎液,将各剂量煎液混合3-4次,连用5次,每次加扑尔敏1片(4mg)。每天喷治疗一次,五次为一疗程。适用于非寒冷季节不保脾的站立蛆、臭鸡蛋、蜜蜂。同时给予蜂群更大的散热和防闷措施。

配方四:延胡索20克,千里光20克,水煎取汁,每剂水煎液混合3-4次,分5次。每次加1扑尔敏(4mg),每日喷一次,五次为一疗程。适用于这类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蜜蜂疾病。

配方5:取延胡索20g为汤剂,将各剂量的汤剂混合3-4次,分5次服用。每次加利巴韦林1片加1扑尔敏(4mg)治疗这类由RNA病毒引起的蜜蜂疾病,例如囊状幼虫病。每次加病毒灵1片,扑尔敏1片(4mg),治疗这种由DNA病毒引起的蜜蜂疾病。每天喷治疗一次,五次为一疗程。

(4)说明和注意事项

1.使用说明从使用情况来看,喷雾对病害的整体效果明显优于饲喂。因为如果给中蜂喂糖不当,很容易加重病情。详见《中蜂饲养原理与方法》第二版。喷雾处理可使药物通过呼吸途径进入成蜂体内,见效快。液体蒸发需要消耗大量热能,对热敏感期的成虫和蜜蜂有很好的“降温”作用。可谓标本兼治。

2.注意以上方子的用量,都是以一群蜜蜂为基准的。药液凉了再喷治疗。喷洒处理时,宜在傍晚进行,以蜂体或巢脾的雾气和湿度为度。一般温度不低于5℃时,即可喷涂。

3.病组消脾与上药相结合一般来说,重症组上药与消脾相结合的治疗效果更好;然而,重症组患儿服用健脾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很难让烂脾上没生过病的蜜蜂保持健康和正常,特别是对于发病急、症状重的蜜蜂。主要原因是:害虫、死虫多,工蜂清理困难;蜂群情绪很不稳定,护理秩序混乱;保育区温度持续异常;不正常的蜜蜂被排斥,成为蜂群中的另一个应激源;其实现有的脾脏已经基本报废了。因此,要治疗这样的群体,必须果断消除已有的脾脏,重新建立正常的护理秩序。如果能同时适当发挥蜜蜂的健脾能力,效果会更好。

4.判断措施和给药效果的标准:成人行为当天或次日恢复正常;蜜蜂的症状在第二天或两天后明显减轻。地面的爬行和死蜂明显减少,采集活动恢复正常。

蜜蜂分泌蜡活跃,使脾脏整齐。全面捕杀无人机也是这种蜂病好转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