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讲究辩证法?
中医辨证是指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区别于现代医学和其他传统科学的一大特征。它抓住疾病阶段的主要矛盾——“证”来制定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选药过程。“证”是中医辨证的基础,是中医的精髓。
证候是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位、病因、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阳性因素的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变的性质,因此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嗅、问、脉)所收集的数据、症状、体征,通过对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的分析、综合、鉴别,总结判断为某一性质的证候。治,又称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确定治疗的前提和基础,治疗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性。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论治是疾病诊疗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合理方法和方剂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就是辨病辨证。辨证重在先辨证,然后才能正确对待。比如感冒,常见症状如发烧、怕冷、头身疼痛等。,属于表证,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只有明确区分感冒的“证”是属于风寒还是风热,才能确定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所以日常感冒药VC银翘片,任何感冒都不能吃。可见,辨证论治不同于痰、血和血、发热发热、头痛脚痛的局部对症治疗,也不同于一方一药治一病、不分主次、不分阶段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可以辩证地对待病与证的关系,可以看出一种疾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有相同的证。因此,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临床治疗可以采用“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个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区域和患者的机体反应性不同,或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症状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同。我们以感冒为例。因为季节不同,待遇也不一样。盛夏时节感冒,由于有暑湿之感,在治疗中往往需要使用一些芳香类药物来祛除暑湿。比如夏天我们可以用藿香、飞机草等药物来治疗感冒,和其他季节治疗感冒是不一样的。而“异病同治”指的是不同的疾病。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相同的发病机制,它们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治疗。例如慢性腹泻、脱肛、子宫脱垂等。是不同的疾病,但如果都表现为中气郁结,则可以通过升中气来治疗。
可见,中医治疗的主要目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差异。相同的病机可以用基本相同的方法治疗;不同的发病机制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这就是“同证同治,异证同治也”。本质上,这是因为“证”的概念包含了病机。这种以不同方式解决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矛盾的原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中医的辨证过程既要遵循逻辑思维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中医的基本理论,也就是中医常说的。所谓八大类,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不同性质的证型。实际上,它们可以进一步分为四组矛盾的概念,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疾病再复杂,也可以根据这四个对立的概念进行整体分析。
阴阳是疾病基本性质的分类。无论哪种病,都可以分为阴阳两类。
凡属急、动、强、激动、功能亢进、代谢增强、向外(外向)向上的证候,均属阳证。从症状上看,如面色潮红、体热风寒、狂躁、口唇皲裂、口渴、声音大、易怒、口气重、便秘或有腥臭味、腹痛、小便短赤、舌红、舌苔黄干、脉强等。,可视为阳性疾病。
凡是慢性、虚弱、静止、抑郁、功能减退、新陈代谢低下、内向的证候都属于阴证。从症状上看,如面色苍白或无光,身体下蹲沉重,四肢冰冷乏力,声音低沉,安静少言,呼吸微弱,眼睛不愿睁开,饮食减少,口淡无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大便腥臭,小便长,腹痛。舌淡细嫩,舌苔湿润,脉弱,都可以看作是阴性疾病。
对外,是区分病变部位、病变深度、病变严重程度的程序。
结合具体疾病,外感邪气侵入人体,从皮肤、经络、口鼻开始,呈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肢痛、鼻塞或咳嗽等症状。感冒、流行性感冒和各种急性传染病的前兆。王肯堂一般属于表见证据的范围。如果外邪直接作用于人的脏腑、血管、骨髓等。,引起高热、头晕、烦躁、口渴、便秘、小便短赤,或内脏病变,都属于内证范畴。
《寒热》是一个从两种不同属性来区分疾病症状的程序。
寒证是由寒邪引起的,或由阳弱阴盛引起的身体机能和代谢活动下降,抵抗力减弱的证候。如体温过低、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嗜睡、腹痛、口渴、大便稀、小便长等,都属于寒证。
热证是由邪热或阳亢引起的实热的一系列证候。如发热易怒、面红、恶寒恶热、口干咽燥、渴冷饮等。,都属于热证。
虚拟现实是区分人类抵抗力强弱和疾病病原体兴衰的程序。
虚证是指正气不足,抗邪能力下降,生理功能下降。一般症状是:面色苍白,精神不振,体虚乏力,心慌气短,自汗盗汗。身体虚弱、久病不愈的人,多为虚证。
实证是指邪气亢盛,正气与邪气反应激烈,或人体内部功能失调而致气血凝滞、饮水、化痰、积食。常见症状有:急性发热、高热、口渴、易怒、谵妄、腹痛拒按、便秘、小便短赤等。大多数有躯体初始疾病的患者都有真正的综合征。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认识到中医八纲辨证理论实际上是我们对疾病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进行综合、概括、分析、总结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正确应用八纲理论,医师在分析疾病时会思路清晰,能很快透过现象了解本质,从而进一步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这种判别方法具有类似于现代“最优化方法”的优点。
《苏文阴杨颖象大论》指出:“善诊病者,察色脉象,先不言阴阳。”说明阴阳是八证的总纲。只要确定疾病属于阴证或阳证,疾病的治疗范围就可以迅速缩小一半。这样下去,可以从表、里、寒热、虚实的角度一层一层地排除一半,最后要考虑的范围可以缩小到原来的十六分之一。如果再考虑症状的其他特征,就能快速准确的找出疾病的本质。
辨证方法很多,是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创造出来的。除了上述八类辨证外,主要有:病因辨证、气血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养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病因辨证重在从证候分析中找出病因;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各种内伤杂病,是对其他辨证方法的综合运用,直接为治疗原则的制定创造条件;气血津液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六经辨证和卫气养血辨证分别适用于伤寒和温病。此外,三焦辨证也是温病的辨证方法之一。各种辨证各有千秋,部分内容相互重叠。在运用它们时,我们必须仔细体验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便很好地掌握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