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冻疮

冻疮是冬季常见的皮肤病,多因身体受到寒邪侵袭或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所致。寒邪侵袭过久,伤及阳气,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常表现为局部肿胀、麻木、瘙痒、青紫、水疱,甚至溃烂成疮。经常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在寒湿或冷暖骤变时,小动脉收缩,静脉淤血,使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所致。

中医认为此病是由于阳虚寒袭,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气血凝滞所致。治疗原则主要是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根据冻伤的严重程度,西医将其分为三度:

一级伤害在表皮,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瘙痒。

二度伤到达真皮,往往先出现红肿,然后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或血疱,引起局部麻木和剧烈疼痛。两者都可以用敷料敷在患处。如果有水疱,先把水疱里的液体抽出来,再涂药膏。

三度冻疮往往损害整个皮肤层,可达皮下、肌肉甚至整个肢体坏死。患病部位呈紫黑色,周围水肿,疼痛明显,肢体活动严重受限,严重者患部完全丧失感觉和功能。

冻疮的辨证治疗

1.寒凝血瘀证:症状为四肢冰冷,面色潮红,灼痛或瘙痒,麻木,或水疱、肿块,皮肤暗紫色,感觉迟钝或消失;舌淡苔白,脉细。温阳散寒,调和营卫。

处方:当归四逆汤加味,黄芪10g,当归10g,川芎5g,白芍各10g,鸡血藤15g,透骨草15g,吴茱萸6g,桂枝10g,姜皮6g。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寒实阳衰证:症状为畏寒、体冷、四肢不温、局部肿胀、畏寒或起水泡,遇热瘙痒疼痛,皮肤苍白或紫黑色;舌淡。脉细涩或迟。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法治疗。

处方:当归四逆汤、黄芪10g、当归10g、川芎5g、赤芍10g、鸡血藤15g、透骨草15g、吴茱萸6g、桂枝10g、生姜皮6g。

中成药:活血消炎丸3g口服,每日2次,用温黄酒或温开水冲服。

三、郁热证:症状为患处暗红肿胀,甚至烧灼溃烂,脓液淋漓;恶寒发热口干;舌红,苔黄,脉细。治疗就是清热解毒,理气活血。

处方:四妙勇安汤配黄芪、地黄、蒲公英等。若疼痛剧烈,可加入元胡、乳香和没药。

四、气血亏虚血瘀证:症状为乏力、气短、懒动、面色苍白、疮面不光滑、疮周暗红肿胀麻木;舌淡,苔白,脉淡或弱。气血、血瘀、脉论治。

处方:人参杨蓉汤(人参、白术、黄芪、炙甘草、茯苓、当归、熟地、陈皮、五味子、远志、白芍、桂枝、阿莎丽、大枣)或八珍汤(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当归、白芍、熟地、川芎

冻疮的一般治疗

1,早期红肿,可选用紫草、茄根煎剂,或艾琦、冬瓜皮、肉桂、川椒等量煎剂水洗或浸泡,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

2.桑枝90克,甘草30克,或甘草30克,甘遂30克,水煎,先熏后泡,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2、艾草、干姜、制川乌、川芎等量熏洗患处。

3、白萝卜或红辣椒适量煎服,熏洗患处。

4.涂70%蜂蜜,30%猪油膏或胡椒酊。

5.破者可涂10%硫磺鱼石脂软膏或生肌玉红软膏。

预防冻疮

1,适当的耐寒运动,如冷水洗、冬泳等;

2.寒冷环境下保持四肢温暖干燥,工作时间不宜过长;

3.鞋袜不能太紧;

4、冷冻后不宜立即烘烤,防止化脓成疮;

5、食用牛羊肉等温食品;

6.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