荭草的药用价值
同义词:红蓼(本草)、荭草(本草)、辣蓼(山东中药)、上海常见中草药。
名称考证:红蓼(滇南草药)、红蓼(本草)、红蓼(本草)、水蓼(山东中药)、红蓼、荭草(上海常见中药)。
对象来源:蓼科双子叶植物,其为虎杖、酸模或柳叶蓼的果实。植物形态详细见于荭草、水蓼、水蓼草等。
药用部分:虎杖、酸模或柳叶蓼的果实。
性味归经:咸,微寒。①别录:“味咸,微寒,无毒。”②滇南草药:“性寒性平,味苦。”③药材采集:“辛,无毒。”(4)药理:“性平,味甘。”入肝、胃、脾。具有散结、清热、止痛的作用。用于腹胀、肝脾肿大、颈淋巴结核、消渴胃痛。用量4.5 ~ 9g,大剂量可达30g。
来源:蓼科植物虎杖、酸模或柳叶蓼的果实。植物形态详细见于荭草、水蓼、水蓼草等。
采集:将8月至10的果穗切开,晒干,敲掉果实,去除杂质。
药材:①红蓼为植物红蓼的干燥果实,扁圆形,直径2 ~ 3 mm,厚1 ~ 1.5 mm。
表面棕黑色,或红棕色,有光泽,两面微凹,其中略凸呈线形,顶端具多刺的柱状基部,基部有浅棕色的略凸的柄痕,有时残留膜质花被。皮肤又厚又硬。种子扁圆形,种皮浅褐色,膜质;胚乳粉质,似白色,胚小而弯曲,略呈环状。气息微弱,味道清淡。最好是饱满饱满的,红黑两色。
②辣蓼种子又称辣蓼种子。它是酸模蓼或盐角蓼的干果,呈椭圆形,直径约1 ~ 2 mm,厚度小于1 mm..
表面呈红褐色。微小弯曲的胚胎位于一侧,呈半环状,其余与水葫芦相同。菹草种子含淀粉41.55438+0%。菹草种子的淀粉含量约为40%。据南京药学院初步分析,果实中含有黄酮类物质。槲皮素和花旗松素。
药理作用:每天给小鼠灌服汤剂、酊剂或石油醚提取物,共10天,对艾氏腹水癌(腹水型和实性型)和肉瘤-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不稳定,有待进一步证实。红蓼果实100%水煎液对痢疾志贺菌和福氏志贺菌有平板打孔抑制作用。
外用:熬药膏或捣碎。
忌:无血瘀及脾胃虚寒者忌服。
来源:本品为黄精的干燥成熟果实。蓼科植物。
采收加工:秋果成熟时,切穗,晒干,放果,去杂质。
用法用量:口服:煎服,2 ~ 3元(大剂量1两);研磨、煎煮或浸泡在酒中。外用:熬药膏或捣碎。
应避免用药:无血瘀及脾胃虚寒者忌用。有大肚皮,大肚皮温而辛,能行气,开水道;水红花子味咸,能软坚泻下,治脘腹胀满、水肿;用大黄,活血化瘀;配以穿山甲,能活血通经,可治瘀血肿痛,积滞腹块。
加工方法:将纯净水红花籽炒熟,放入锅中,用文火加热,炒至爆开,取出放凉(集成)。咸,微寒。清热,软坚。用于腹部肿块、颈部淋巴结结核和糖尿病。用量为6 ~ 9g。清热、软坚之功。消瘀积滞,健脾利湿。治疗胁腹疾病、消化不良、胃痛、食欲不振、腹胀、目赤、肿痛、淋巴结核。
微寒植物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度1 ~ 3m,全株被软毛覆盖。茎直立,多分枝。叶互生,宽卵形或卵圆形,长10 ~ 20厘米,宽6 ~ 10 ~ 20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略心形,全缘,两面被毛;叶柄长;托叶鞘管状,棕色,膜质。圆锥花序顶生,稍下垂;花带红色或白色;花被5深裂;雄蕊7,偶尔8;风格2。瘦果扁圆形,藏于宿存的花被中。花期7-8月,结果期8-65438+10月。
用法用量:口服:煎服,2 ~ 3元(大剂量1两);研磨、煎煮、酒浸泡。①治腹部包块:水红花或种子一碗,水三碗,用文武火煮成糊状,按包块大小铺贴,仍以酒服糊状。
忌肉、腥、油腻。(保寿堂经验方)
②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水红花子五钱,大肚腩皮四钱,黑丑三钱。用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③治脾大腹胀:水红花籽一斤,水煮药膏一斤。每次一汤匙,每日两次,用黄酒或开水冲服。并用水红花子膏涂抹在患处,每日换药一次。(《新疆中草药手册》)
4治瘰疬,治破:水不多,炒一半,剩下的生用,两者为末,好酒配两元,每日三次,饭后每晚一粒。(《本草》)人物识别
果实扁圆形,直径2 ~ 3.5毫米,厚约65438±0毫米,未成熟者黄褐色,成熟者黑褐色,有光泽,两侧略凹,一侧中部有两条略浅的纵沟,顶部稍尖的花柱,基部圆形,果柄有黄白色痕迹,偶尔有黄白色膜质花被残留。硬,内有黄白色扁圆形种子,顶端突出,另一端有褐色圆形种脐。胚乳白色,粉质。轻微的呼吸和微辛辣的味道。最好是大粒、饱满、深褐色的颗粒。
显微鉴定
果粉呈灰褐色。主要特征为:①淀粉粒多,单圆形,偶见多角形,直径2 ~ 25微米,脐点状。多粒聚集成不规则的块状,从几十粒到几百粒。②外果皮有1排网状细胞,长136 ~ 187微米,直径约17μm,外壁和侧壁不规则增厚,内壁薄;俯视呈多边形,壁厚约7μm,褐色。③种皮表皮内的角质层碎片较长或不规则,边缘多向后卷,常有壁波状或不规则长方形的种皮细胞。④脂肪油滴很少。如果还有花被留下,就可以看到有六边形雕刻和草酸钙簇的花粉粒。
理化鉴定
取0.5g现磨粉末,加入5ml乙醇,浸泡0.5 ~ 1h,过滤。在滤液中加入少许锌粉,再加入几滴浓盐酸,略热,溶液呈橙红色。(检查类黄酮)
薄层色谱样品的制备:取65438±0g样品粗粉,加入65438±0%盐酸65438±05ml,微沸约65438±0h,过滤,滤液用乙醚萃取两次,合并乙醚溶液,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钠脱水,浓缩,进样。吸附剂:硅酸G(青岛)10g,锌粉1g,1%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35ml,铺放,干燥,活化1h。展开剂:正丁醇-乙酸-水(5:1:4)。展开距离:10cm。显色剂:在254nm紫外灯下观察荧光,然后喷6%盐酸。如果没有立即显色,加热,斑点会变成橙红色。具有活血消症、消积止痛、利湿消肿的作用。用于腹胀、肝脾肿大、颈淋巴结核、消渴胃痛。用量4.5 ~ 9g,大剂量可达30g。外用适量药膏或捣打,健脾祛湿。治疗胁腹疾病、消化不良、胃痛、食欲不振、腹胀、目赤、肿痛、淋巴结核。
(1)《别录》:主渴、热、目、气。
②滇南草药:破血,治小儿肿块积聚,消岁积,治女子石癔症。
3“品慧之精”:明目,消疮毒。
④中医总结:清热,治烦渴,颈淋巴结炎。
⑤药理:清肺化痰,降气通便,透疹。治痰咳、气喘咳嗽、大便不利及麻疹。
⑥上海常见中草药:活血、消食、止痛。
⑦新疆中草药手册:健脾利湿,清热明目。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颈淋巴结结核、脾肿大、消化不良、腹胺性胃痛、小儿消化不良、结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