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交口县

交口县

交口县,位于山西省中部西部,吕梁市南端,东临孝义、灵石,南接隰县、汾西,西接石楼,北接中阳。总面积125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10000 (2004)。交口县成立于1971,因县位于交口镇而得名。交口县种植小麦、玉米、谷子、土豆、豆类,尤其是土豆、麻籽、核桃。交口县地下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铝矾土、尼龙石灰石、石膏、陶瓷粘土等,其中煤、铁、铝储量最大。境内林草覆盖率为56%。是中国沙棘八大产区之一,也是著名的汾州核桃、金乡小米的主产区。

中文名交口县

行政类别县

属于中国山西

所辖水头镇、康城镇、双池镇。

政府驻地水头镇

电话区号0358

邮政编码032400

所在地:山西省吕梁市

面积1258平方公里

人口:110000 (2004年)。

芳颜金玉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山神峪、千佛洞。

交口县火车站

车牌号金j

目录

1的历史演变

2个行政区划

3地理环境

位置

地形学

气候

4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

5人口

6经济

全面的

工业

农业

7项社会事业

文薇

教育

社会保障

8交通

9个景点

10专业

1的历史演变

交口县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是黄河流域古文化发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时,晋属,曾被封在,即交口县。[1]

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在一普地建立普子郡,隶属河东郡。

魏改平阳郡。[1]

金永嘉元年(307),刘渊迁都蒲子城,建立政权。国号为“汉”。永嘉三年(309),依朴子城建立大厂县,不久废弃。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建立岭东郡,隶属土荆郡。太平真君二十一年(460),岭东郡改为新城郡,仍属土荆郡。[1]

隋朝,废弃新城县。

唐武德三年(620),设温泉郡、高唐郡,属温州北部。贞观元年(627年),高唐县并入冀州。不久,温泉郡改为西州。甘源元年(公元758年),温泉县改为石州。[1]

五代宋金不变。

元末三年(公元1337年),温泉县被废,疆域分别改为孝义县、灵石县、冀州。从此以后,从明清到民国,其领土归属基本保持不变。[1]

抗日战争时期,灵溪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双池镇西庄村成立。抗日战争胜利后,原灵溪县抗日民主政府改组为灵溪县民主政府。[1]

建国后,交口县孝义县属汾阳区,灵石县属榆次区,息县属临汾区。[1]

197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交口县。因县城位于交口镇而得名。孝义县划定大麦郊、温泉、坛所三个人民公社,灵石县划定双池、回龙两个人民公社,息县划定交口、石口、川口、康城四个人民公社,隶属于新成立的交口县。县城选在交口人民公社水头村南,故县名叫交口县。[1]

2个行政区划

交口县辖4镇3乡1个社区管委会,95个行政村。

交口县行政区划

交口县行政区划

381个自然村。

4个镇:水头镇、康城镇、双池镇、桃红坡镇。

3个乡镇:石口乡、回龙乡、温泉乡。[2]

吕梁地区辖县。位于我省中部西南部,吕梁山中段东侧。面积1.258平方公里,人口65438+万,辖4镇5乡。县衙驻交口镇(今城关镇)。(本页根据中国行政区域大典,约1997) [3]

城关镇县政府驻地。城关公社成立于1958,镇成立于1984。位于该县西部。209国道过境。面积64.6平方公里,人口8000人,辖13个行政村,分别是水头、侯钰、光武庄、交口、塔上、后水头、魏家崖、安头、姚庄、上庄、铁金、赵村、范家庄。[3]

康城镇1958成立康城公社,1984成立镇。位于县城南部,距县城40公里。霍桃公路过境。面积192.4平方公里,人口14000人,辖康城、付、丁家沟、夏县、南家乡、上村、杨家沟、田家洼、谭耀祖、南庄、上家沟1个行政村。[3]

双池镇1958成立双池公社,1984成立镇。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52公里。霍桃公路过境。面积85.8平方公里,人口1.4万。辖双池、阳坡、枣林、南瓦、长石庄、蔡家沟、李静、石口、西洛、梁家沟、神唐庄、沟西、云干、西庄、关桑园、侯家渠、蟠龙庄、魏家沟。[3]

桃红坡镇1958成立桃红坡公社,1984成立镇。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40公里。小武公路过境。面积229.7平方公里,人口8000人,辖大麦郊、高庙山、西交子、杨野、桑后峪、克托、北村、夏家庄、西宋庄、合作、赵圪垛、东陵、罗恒、峦子头、石圪塔、箕子沟、祥子、王戈。[3]

石口乡1958建制,1984改乡。位于县城西南部,距县城14km。小武公路过境。面积45.8平方公里,人口9000人,辖蛇口、龙宫、桥上、山神峪、侯伶、普益、丁家岩7个行政村。有数千个建于明代的佛窟。[3]

川口乡1958成立川口公社,1984改为乡。位于县城南部,距县城24公里。龙康公路过境。面积111平方公里,人口0.8万。辖川口、下濠城、何家庄、孔家庄、陈佳瑜、杨村堡、庄上、王家庄、岔口、郭家岭、下村、张家川等12个行政村。[3]

回龙乡1958成立回龙公社,1984改乡。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60公里。霍桃公路过境。面积112.1平方公里,人口1万,辖回龙、军庄、王润、唐颖、窑上、茶楼、山头、尚涛、田庄、田家山、柳外、张家岭、桃花、韩家沟、枣洼65438。

温泉乡1958成立温泉公社,1984改为乡。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44公里。姚希公路运输。面积96.4平方公里,人口9000人,辖温泉、南岭、闫家山、范家岩、曹家庄、胖子洼、洞头、白堆庄、兴泉、马家坪、郭家掌、十陵后、花寨、古上元、前坞城、孙格多、常家山、香溢、樊氏。李有座建于唐代的石佛寺。[3]

坦索乡1958成立坦索公社,1984改为乡。位于县城北部,距县城40公里。桃园公路过境。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6000人,辖元沟、角泽、齐家庄、永元庄、上一坪、红岩、华娇、东营塘、冯佳港、高家条等10个行政村。[3]

3地理环境

位置

交口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中段,吕梁市最南端。是太原盆地沟通晋西南的重要通道。位于北纬36° 43 '至37° 12 '之间,东经111 03 '至111 34 '之间,东临孝义、灵石,南接汾西。东西最长距离46公里,南北最长距离53公里。[4]

地形学

交口县位于吕梁及其东翼复背斜的核部,呈西高东低的趋势。西部为多石山区,基岩裸露,平均海拔约1.500m。其中,高庙山、棋盘山、人参阁、黄崖山等是突出的高峰。黄云洞,位于交口、石楼、中阳三县交界处,海拔2954米,是交口县的最高点。从这里开始逐渐向东面和南面倾斜。区内山高坡陡,沟谷幽深,基岩裸露,森林密布,是交口河沟的发源地。东南部黄土丘陵区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奥陶系灰岩常出露于沟谷。平均海拔1200m,与灵石县交界的官桑园村前双池河床海拔830m,为交口县最低点。[4]

气候

交口县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受太平洋气团控制,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春秋两季受两种气团交替影响,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一年之内,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少雨,夏季集中高温降雨,秋季相对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少雪。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征和较大的相对高差,形成了西北冷东南暖的地域差异。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27小时/年。年平均气温6.7℃,冷月(65438+10月)平均气温-7.7℃,极端最低气温-23℃。最热月(7月)平均65438±09℃,极端最高气温33℃。年平均降水量为618毫米。全年平均无霜期142天,最长181天,最短122天。[4]

4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交口林区

交口林区

主要有煤、硫、铁、铝、石灰石、白云石、耐火粘土等14种,含矿面积85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7.1%。其中,煤炭资源属于霍西煤田边缘部分,含矿面积326.2平方公里,稳定可采9#、10#、11#煤层,储量约5亿吨;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下村河、宝岩河、回龙河3个水系,8个密集含矿区和46个集中连片区,含矿面积166.5平方公里,可采储量1926万吨,不适宜大规模开采,属于典型的“山西式铁矿”,品位20%-58%。铝土矿产于太原组湖田段上部,含矿面积457.6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4.04亿吨,可采储量约654.38+1亿吨,品位60%-90%。白云石资源有15岩层,其中可作为金属镁原料的* * *有8层,每层厚1.7-40m,储量约数百亿吨,品位约50%,开发潜力巨大。[5]

生物资源

交口县主要有两类乔木和灌木。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和六大造林绿化工程相继实施,发展核桃经济林154万亩。交口县森林覆盖率33.8%,森林绿化率56.6%,居山西省首位。动植物种类丰富,有139个树种,200种草本植物,200多种中草药资源。[5]

5人口

2000年交口县总人口为107461。乡镇人口:城关镇24210,康城镇15128,双池镇18008,桃红坡镇10435,石口乡5191,川口乡80。(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6]

6经济

全面的

2008年,交口县GDP达到3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26亿元,经济总量在“十五”末的基础上翻了一番,经济总量和增速一度位居吕梁中游。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给交口脆弱的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55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停产限产。[7]

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08年下降60%以上,增速在山西和吕梁排名倒数第一。针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交口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经济下滑,促进县域经济企稳回升。[7]

2010年,交口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亿元,同比增长50%;

神南峪牡丹洞风光

神南峪牡丹洞风光

财政总收入2.85亿元,同比增长43.8%。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增速位居吕梁前列。县域经济呈现出触底反弹、企稳回升、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7]

2011年,交口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25亿元,同比增长52.2%;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24.93亿元,同比增长7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5亿元,同比增长1.43%;财政总收入突破6543.8+0亿元,达到6543.8+0.62亿元,同比增长272.24%。[7]

2011年,第一产业合计12948万元,同比增长5.2%;第二产业合计265303万元,同比增长50.9%;第三产业合计53038万元,同比增长9.4%,三次产业比重为3.9:80.1:16.0。[7]

工业

2000年以来,全县共关闭小煤矿190余处,小铁厂30处,小焦化厂30处,仅保留煤矿8处,冶炼铸造企业10处,焦化企业7处。煤焦化工、煤焦冶炼铸造、煤电铝等产业链初步形成,以铝、镁为代表的新兴替代产业起步。截至2010年底,全县41“3438+0”项目已批复,环评批复33个,土地批复25个,开工36个,建成投产16个,累计完成投资58.9亿元。全县规模以上企业55家(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15家),现具备原煤565438+万吨、生铁65438+50万吨、铸件25万吨、焦炭330万吨、氧化铝20万吨、金属镁3000吨的年生产能力。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618万元,同比增长222.4%;工业增加值达到6543.8+0.38亿元,同比增长94.9%;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同比下降5%,圆满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评选出“5115”重点项目58个,总概算投资646亿元,上报至11省重点项目,总概算投资405亿元。[8]

农业

2003年,* * *投资580万元支持发展舍饲圈养、中药材、核桃等重点产业和发展旱井收集雨水等重点项目。随着农村税费改革任务的完成,交口县农民人均减负67.6元,减负率为87.1%。优质中药材基地全年完成1350公顷,已形成2000公顷的规模;2003年,优质核桃基地新种植1333公顷,累计面积已达8000公顷。优质沙棘基地,结合退耕还林,2003年完成467公顷;优势牛羊养殖以养殖示范园区和圈养示范村建设为重点,4个养殖示范园区初具规模。[9]

交口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2500万公斤以上。交口县核桃林面积发展到654.38+0.54万亩,年均产量350万公斤,产值6800万元。种植户人均收入达到了800元。发展了以乌骨鸡、散养猪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传统养殖业开始由散养向规模化舍饲转变。共发展健康农民大户78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20家,农民经纪人300多人。依托交口县企业转移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7000余人,组织劳务输出1.200余人,向第三产业转移8000余人。劳务经济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提高。扶持沙棘、核桃、杂粮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形成魏世杰沙棘、明泰核桃露、浩源饲料、米师傅杂粮、鑫鑫源番茄等知名品牌和9大类20余种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6万吨,年销售收入6543.8+0.6亿元。[9]

2006年以来,通过财政投入、企业帮扶、整合项目资金等方式,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6543.8+0亿元,7个省级试点村、465.438+0个市级重点推进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相继启动,基本达到“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标准,建成高标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8个、新建49个。“十一五”期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达到3380元,分别是2005年的1.6倍和2000年的7.9倍。[9]

7项社会事业

文薇

千佛洞全景

千佛洞全景

2011交口县有县级卫生机构8个,乡镇卫生院9个,注册医生365438人,开放床位355张。建立了127个乡村卫生院,聘用了132名乡村医生。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95%,交口县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 2010。7所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价”销售,县、乡、村三级计生网络逐步完善。[10]

2011建成7个乡镇文化站、12个农村文化综合体、县图书馆、体育场馆,建成100多个农村文化体育场馆。以华韵创意公司为首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打造了根雕、面塑、八音会、秧歌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10]

教育

截止2011年末,交口县共有学校151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65438所,初级中学7所,小学1265438所,幼儿园265438所。交口县有1554名教师,25544名学生(含儿童)。小学五年巩固率、初中三年保留率和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8%和89%。2010年,县委、政府集中开展“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采取超常规措施,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全年义务教育拨款* * * 1440万元,教育设备投入500万元,基本通过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验收和市级示范高中验收。投资4480万元,完成82所中小学4.53万平方米校舍安全改造工程。投入500万元改善县一中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教学质量稳步上升。[10]

社会保障

交口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企业有75家,参保人数2185人。各项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90%,交口县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将4064名农村居民和2880名城市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基本实现了动态监管下的全覆盖和分类覆盖。交口县制定出台了《交口县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2010救助400人,赔付1059万元。[10]

8交通

交口县交通发达,从交口到离石、石楼、霍州、灵石、临汾。

甄姬街区

甄姬街区

五条干线公路覆盖交口县,此外,还有许多乡级公路连接交口县的所有乡镇。受交通条件影响,双池、桃红坡成为县城重要集镇。双池镇,古称旱码头,是灵石、孝义、隰县、汾西四县的物资交流中心,也是晋南、晋中、晋西、陕北重要的贸易集散地。桃红坡镇是交口县的交通大动脉,自2010起发展成为交口县重要的交通和商贸中心。[11]

9个景点

西庄历史文化村

西庄

西庄,毛主席的住所郑东路。

西庄,毛主席的住所郑东路。

历史文化名村位于交口县双池镇西庄村,是山西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林后堂等明清吴氏古民居建筑16栋,总面积20000余平方米。它设计独特、布局严谨、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是山西西部古民居建筑的代表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目前的情况保存得很好。同时,村里还有红军东征的历史遗迹——毛泽东路故居和幸福泉。[12]

深南峪

深南峪位于交口县城北4公里处,总面积50平方公里。深南峪自然风光优美,原生态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达99%。在森林里经常可以发现稀有动物,如豹、褐雉、野猪和羚羊。深南谷也有文物古迹,如赤库林寺、娘娘庙、上天梯、李唐村等。,它们藏在山里或悬崖上。[12]

千佛洞

千佛洞位于交口县石口乡山神峪村,距县城20公里,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落布局,主要建筑有山门、过厅、大殿、九楼、佛塔。大雄宝殿是元代挖掘的石窟。深5.5米,宽3.1米,高3米。周围佛龛内雕有1003尊佛像,故名千佛洞。其余的建筑都是明清时期的遗迹。享有“中国风景名胜区”美誉的千佛洞石窟,因其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于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

大麦角的云蒙山度假村、温泉无根碑、红军讨伐纪念馆等都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0专业

骏枣是山西交口县的地方古品种之一。果实大,圆柱形或倒卵形。平均单果重22.9克,最大果重36.1克,大小不均。果肩小,略凸起,凹陷深而宽。水果的顶部是平的,果柄更粗更长。果实表面光滑,果皮薄,深红色。果肉厚,白色或绿白色,稍脆,汁中等,味微苦,含可溶性固形物33%,可食率96.3%,品质优良。适用于酒枣、蜜枣的干燥加工。

沙棘饮料是交口最有名的产品,闻名全国,享誉海内外。是交口的支柱产业之一。

此外,还有凉粉、交口核桃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