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病多由痰引起。
由于人体脾脏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或者水在体内循环排泄遇到障碍,水不能正常滋润人体,反而会在体内形成异常堆积,成为一种病理物质。这种异常的积水,中医会称之为“痰”。
混浊、粘稠、粘稠的部分称为“痰”,稀薄、清澈、透明的部分称为“饮”。
所以,中医意义上的“痰”,不仅仅是指产生于肺部,可以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可以被我们看到的痰。中医的“痰”还包括因水液代谢紊乱而产生的符合浊、粘、稠特征的病理产物。
比如肥胖,中医上叫“痰”。因为这种“痰”不能像肺里的痰一样被我们直观地认识,所以中医也称之为“无形之痰”,而产生于肺里,能通过咳嗽排出体外,看得见的痰称为“有形之痰”。两者同构性形成了中医痰的概念。
“有形痰”主要存在于肺,可能是自身水液代谢紊乱所致,也可能是外邪犯肺所致。这种痰产生后,可以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可以观察到,所以比较容易理解。
“有形之痰”我们应该不陌生,感冒咳嗽时也经常接触到,但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同样是肺部咳出的痰,在特征上有各种不同。
例如,有些痰是白色粘稠的,有些是白色稀薄的,有些是白色泡沫状的,有些是黄色粘稠的,有些是灰黑色的,有些是黄绿色的...为什么同样是痰,却有这么多变化?
仔细分析,以上痰液的特点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质地厚、薄、有泡沫;二、颜色有白色、灰黑色、黄色、黄绿色。
1
痰的不同质地和颜色是什么意思?
?我们来看一个日常现象,糖溶于水。得到无色透明的液体。如果把这些无色透明的糖水放在火上加热会怎么样?我们可以看到糖水会逐渐变浓,颜色会从透明逐渐变成淡黄色和暗黄色。
从这一现象推导到体内的痰,原来痰的粗细、颜色与体内的“热”密切相关。体内有热则痰黄稠,体内无热则痰稀白。黄稠程度越高,体内热度越高。
根据这个道理,中医把白而稀,或泡沫状,或蛋白胨状的痰称为“寒痰”,而黄而稠,甚至黄绿色的痰称为“热痰”。
?因为寒痰和热痰的本质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寒痰和热痰的治疗也是完全不同的。治疗寒痰,常用药物有干姜、细辛、姜半夏、陈皮、白芥子、莱菔子等。治热痰,要清热化痰。常用药物有浙贝母、川贝母、天竺黄、胆南星、瓜蒌、天花粉等。
但无论是寒痰还是热痰,中医在治疗上重在“化”字。“转型”是什么意思?以前没有自来水的时候,如果水质浑浊,我们往往会往水箱里加少量明矾。过一段时间,水就会变清,明矾起到分解沉淀泥水中浑浊物质的作用,称为“融”。
中医治疗各种痰病所用的祛痰药相当于“明矾”,能分解沉积痰液。从而消除由痰引起的疾病。
?其实西医对痰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感染性痰,如细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引起的痰;第二种是渗出性痰,往往是呼吸道粘膜细胞分泌粘液过多而形成的。
其中,使用抗生素对细菌感染引起的痰液有一定疗效,但对于霉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痰液和渗出性痰液,西医方法不多。中医是如何治疗和治疗这些“痰”的疾病的?
中医认为,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原本就存在于空气中,正常情况下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和影响。只有当体内积累了过多的水分和湿度,形成了过度潮湿的内环境,这些微生物才会大量繁殖和繁殖,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产生各种疾病。
因此,对于这种疾病。人体内环境的“湿度”才是这类疾病的真正根源。就像雨季,环境潮湿的时候,霉菌可以大量繁殖,所以东西很容易发霉。既然你能意识到潮湿的环境是自然现象中霉菌繁殖的主要原因,人体不也是如此吗?
?那么,如何治疗因内环境潮湿导致的痰呢?在日常生活中,潮湿常常与阴雨天气联系在一起。如果天空晴朗,万里晴空,当然不会形成潮湿的环境。
有句话叫“当阳当空,阴霾散去”,就是这个道理。烈日主要是靠它的热量来驱湿,所以我们在治疗这种痰的时候,只需要使用具有温热性能的药物,使身体产生一种“烈日当空”的效果,潮湿的“阴霾”就会散去,这就消除了水湿聚集在体内的根源,杜绝了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环境,对感染引起的痰、渗出性痰见效快。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治疗此病的原则,即“患痰饮者,宜温药而治”。现在,这还是那么高瞻远瞩,不得不由衷佩服古人探索生命和疾病奥秘的方法和思路。
2
看不见的痰
以上讲述的是有形痰,那么什么是“无形痰”,如何判断“无形痰”的存在呢?中医判断体内有“无形痰”有四个依据。
①肥胖。中医所说的“肥胖者痰湿过多”是指肥胖者体内有许多“无形之痰”,因为脂肪具有痰浊、黏稠、黏稠的特点,是体内水湿积聚的脏物凝结而成。
②舌苔厚腻。舌苔厚腻是体内水分过多最直观的表现。
③肿块。一般肿块颜色不红,突出于皮肤表面,呈结节状,质软或坚韧。含有水、粘液或蛋白胨样物质的,中医称为“痰块”。
4脉滑。根据对手指下脉象的不同感受,中医将其分为20多种,滑脉就是其中之一。中医对滑脉的描述是“行云流水,如珠盘上动”,意思是我们触摸到的脉象,就像一颗珠子在光滑的盘子上滚动得那样流畅、迅速。滑脉的出现是痰在体内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也是中医诊断痰的主要依据之一。
根据中医对痰的理解,借助西医的微观检查,可以使“无形痰”的概念更加具体直观。比如高血脂、囊肿、淋巴结核、骨结核等。在西方疾病的特点是浊、粘、稠,所以也可以认为这些疾病是由痰引起的。这样,西医的考试就成了中医的延伸。
通过对中医痰的机理的了解,我们可以将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平衡联系起来,并找到疾病的根本治疗方法。比如高脂血症、囊肿、淋巴结结核等都符合中医痰的特点,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当然与脾的运化异常、体内水湿痰浊过多有关,所以可以通过健脾助运、化痰软坚来治疗。而且由于从根源上消除了痰的产生,治疗效果持久。
?这里我可以举两个例子。一个高脂血症患者服用舒降之和立普妥后效果不明显。感到头晕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白天嗜睡,夜间多梦,心悸,大便不规则,面色晦暗,舌苔淡,双手脉弱。
我的诊断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导致痰浊凝结在体内,滞留在血管中,影响气血运行,导致发病。
给予健脾化痰中药7剂:炒白术30g、党参15g、陈皮10g、半夏10g、甘草6g、茯苓15g、橘络6g、胆南星10g、山楂15g、生姜5片。
患者吃了七剂药后,感觉精神和食欲明显好转,头晕减轻了一大半,大便也基本有了形状,于是我让患者按照原来的处方再吃七剂。患者回来复诊时,症状基本不明显,血脂恢复到正常范围。
还有一个腘窝囊肿的患者因为害怕手术来我们办公室咨询。
中医认为囊肿的形成是痰液在身体某一部位积聚的结果,痰液的产生与脾的运化水湿功能有直接关系。因此,通过改善和增强脾的运化水湿能力,可以清除体内痰浊的积聚,从而消除囊肿。
基于这个思路,我给患者开了健脾化痰、利水消肿的方子:炒白术45g、泽泻15g、滑石15g、猪苓10g、茯苓15g、桂枝10g、半夏20g、天南星65438。
此方患者连续服用一个月左右,腘窝囊肿完全消除。这期间根据症状的变化,药物略有增减,但以上述药物为主。从这两个例子不难看出,中医的痰论是完全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脾运化水湿不足,导致体内水湿积聚,水湿中的浑浊物质会凝结在人体的某个部位,形成痰块,如前面提到的囊肿、淋巴结核、骨结核等;还会随着气血的运动,进入经络血管,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比如上面说的血脂。
这些污秽的物质具有粘性,所以往往会导致经络、血管的气血运行受阻,导致脏腑组织缺血缺氧的病理变化,引发各种疾病。比如头部有痰影响脑部供血,会导致头晕、健忘、嗜睡,甚至昏迷、偏瘫、语言困难等症状,比如西医的脑梗塞,中医很多都是痰引起的。
经络四肢痰多会导致四肢供血障碍,出现四肢麻木、手脚冰凉等症状;血管中有痰会导致心脏本身供血不足,出现心悸、心律不齐、胸痛等症状,比如西医的冠心病,很多情况下也与痰密切相关。
此外,痰还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如果痰浊之气阻碍了人体正常的精神思维活动,就会使人产生自言自语、郁郁寡欢、无端悲伤等抑郁性精神障碍。因为中医认为“心”是人心灵的主宰,所以这种因痰多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中医称为“痰迷”。
三
痰的游走
关于痰的游移性,元代大医朱丹溪说:“痰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在。”正是由于痰的“无处不在”的特点,使得很多怪病或治疗效果不佳的疾病都归咎于中医的“痰”。
所以中医有“怪病多因痰”之说。朱丹溪还提出了“多病伴痰”的理论,为疾病的诊治增添了新的思路。有些疾病虽然辨证正确,用药正确,但临床效果并不理想。这时候可以考虑加用化痰法,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我曾经治疗过一个眩晕患者,他已经晕了一年多了。如果他坐了很久或者坐了很久突然站起来,他的眼睛会变黑,甚至会昏花。
平时整天昏昏欲睡,精神萎靡,声音低沉,面色苍白不做作,食欲一般,大小便正常,舌红苔薄白,双手无力无力。近一个月来,头晕似乎越来越严重。西医诊断:脑供血不足。
当时我就想,这不是典型的气陷吗?气虚下陷,导致气血不能上升滋养头部,哪个不好治?于是我给病人开了五片补中益气汤,开完方子后我很自信的告诉病人,你吃了这五片药一定会好的。
但是五天后病人回来,给我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他告诉我头晕没有好转!同时,他也安慰我说,可能是我这个毛病很久了,好起来也没那么快。我又仔细询问了病人的病情,结论是气虚消退。既然辨证没有错误,为什么无效?
这一刻,我想起了朱丹溪的那句“多病伴痰”,心里豁然开朗,心中的谜团也解开了。既然是气虚,必然导致水湿运化异常,痰浊内生,阻滞于脑,产生眩晕。
之前的治疗无效,因为只考虑了气虚,没有考虑经络血管的痰,所以我重新给患者开了一个益气化痰的方子:黄芪15g,党参15g,炒白术l2 2g,姜半夏10g,茯苓10g,陈皮6g,川芎65438+。还是拿5个岗位。
五天后,病人欣喜地说,这药真的有效。我只吃了五天,头不晕。后来让患者服用香砂刘军丸进行巩固,服用一个月左右,随访一年,没有出现头晕。
四
梅尼埃病这种怪病也是由痰湿引起的
在这里,我想提一下梅尼埃病综合征(又称美尼尔氏病)。
本病的临床特点是:阵发性头晕,易频繁发作。头晕时,患者会感到周围的物体在旋转,仿佛坐在汽车或船上,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头部隐隐作痛。活动会导致头晕和呕吐加重。
所以在发作时,患者往往躺着不动,闭着眼睛,不敢动。有些患者会感到耳朵有堵塞和压迫的感觉,或伴有眼球震颤。
西医认为这种病是由于内耳淋巴液和压力增加引起的。
根据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眩晕”(“眩晕”)就是恶心呕吐的意思。头晕是指头晕、恶心、呕吐同时发生的一种疾病。)综合征(张仲景认为是“心下一枝饮”所致,与美尼尔氏综合征十分相似)及现代医学对美尼尔氏综合征的认识,认为该病是饮水滞留内耳所致,用《金匮要略》泽泻汤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泽泻汤由泽泻和白术两味药组成。《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泽泻,具有“控寒湿,利水”的作用;白术,晋代医家陶弘景称其为“化痰利水,风水消肿”,能“暖胃消谷”。
这两味药合在一起,泽泻主要用于利水通便,白术辅以水健脾化痰。既能消除水饮之积,又能消除脾虚痰浊之根,故药味小,见效快。
我曾经治疗过一个43岁的女性患者,叫夏,她患有梅尼埃病三年多了。这次是疲劳诱发,感觉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吃不下饭,一入水就吐。闭着眼睛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感觉好了一点,动作像以前一样变本加厉。
她头晕目眩,声音低沉。她跑到门口,在治疗过程中吐了两次。呕吐物呈水样,她说她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她仍然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舌头苍白,皮毛白色油腻,脉搏微弱。
按照“饮塞内耳”的思路,我用了泽泻汤:泽泻30g,炒白术45g。用一碗半水,煎成半碗,温服。
并嘱咐患者不要一下子喝完,而是先喝一小口,大约5分钟后,如果没有不适,再喝一小口,就这样慢慢喝完这半碗药。
喝完之后,病人没有呕吐,渐渐睡着了。他直到第二天黎明才醒来。醒来后,他感到恶心和失落。经过两天的健脾祛湿药物调理,他的身体是安全的,至今没有复发。
痰湿体质自测。
1.头晕,头痛,头重。
中医认为,头为清虚之府,元神所居,须气血滋养,不可为浊邪所扰。如果痰湿上行,干扰排空,就会出现头晕、头痛、憋闷。
高血压常见头痛、头晕、头部隐隐作痛。
西医认为高血压是脑血管痉挛,或者血管硬化失去弹性,所以血液循环受阻,压力升高。
从中医角度看,痰湿之邪重浊,结合“痰为病,随气升降,无处不在”的特点。因此,痰湿进攻,抑制了清阳、水泛和血管内外的阻塞,还可导致血管痉挛,失去弹性,血压升高。
因此,高血压患者,痰湿上蒙头出现清阳症状,按清痰湿治疗,效果极为显著。
痰湿入侵引起的头晕、头痛、头重,或迁延不愈或时有发生,与气血两虚的症状有本质区别。补药不仅无效,而且会加重,这是因为过量的戒律。
如果顽痰、死血不凝聚,可凝结成瘤,盘踞于脑或身体其他部位,不消散痰、死血,则瘤不能消除。
2.恶心或呕吐,痰多涎多,或胃肠道有水样音,或口黏、口腻、口干、不想喝水。
痰湿之邪停留在胃肠道,使胃失平衡而下坠,腑脏不通,故常恶心或吐痰吐涎,或在胃肠道中呢喃。
痰饮不利于上侧,故口中常黏腻。痰浊本来是被津液溶解的,但反过来又抑制了津液的运行,所以有时会干涸。如果水喝多了,增加了喝酒的邪气,水就进去吐了。
以上症状在临床上往往被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所以吃药往往无效。比如用温通化痰的方法治疗疾病,或者疏肝运脾的方法,都是有效的。
3.喉咙里好像有阻塞物,通过量不利。
本病的发生一般始于肝气郁结、情志不和,继而肝气郁结、脾郁。肝脾不和,脾受抑,津液积成痰,随气困于咽喉。所以喉咙里好像有个梗阻,不利于通过量。
痰浊以肝气郁结为特征,再以脾气郁结为特征,故为咽喉阻塞之病,表现为郁而喜之现。
这种症状,多见于女性患者。若病久不愈,可因病致虚,可形成阴虚夹痰之证。如果专治化痰散结,阴气和津液会更加衰竭,咽干症状会更加严重。同时要结合足够的养阴液的产品,以滋补为主,滋补消痰气阻的症状,才能恢复而不发展。
4.易恐慌、失眠,或昏厥、抽搐,或精神错乱,但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无阴虚阳亢症状。
“痰袭心”、“痰惑心神”指的就是这类疾病。中医讲“心”,也指大脑的功能,如“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宅”、“灵机一动之说在脑”。
所以痰气侵心,为痰所困,常表现为大脑皮层功能障碍的病理改变。这类疾病,用化痰开窍法治疗,往往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5.大便粘稠有痰,或者便秘不通畅。
痰浊停留在胃肠道,随便下去,大便就会布满痰涎,健脾化痰有效。如果痰停留在肠内,抑制了腑气,大便就会受阻(但大便不燥)。病越滋润,大便就会越隐秘。如果服用行气化痰宣肺剂,大便会很快通畅。
6.●热身嗜睡,或自觉体温低,体温不明显升高。
痰为阴邪,粘稠易卧。痰浊阻抑杨琪,不能伸张,导致阴不与阳相配,阴抑阳郁而发热。痰阻阳热既不同于外邪六淫引起的邪火,也不同于血虚、阴虚、气虚的症状。它的特点是身体困倦,热度不升。临床上很多不明原因的低热,比如看不出阴虚气虚等体征的,都属于这一类。
如果再扔进滋阴益气的方子,会有助于化痰爱邪,导致热身低下,昏昏欲睡。如果能细致地诊察舌脉,判断疾病的真谛,以化痰祛湿为主,就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7.四肢局部发热,或发冷,或背部如手掌般冰冷,或麻木发痒,或四肢某些部位粗细、感觉不一,但神经内科、骨科、皮肤科等检查均未发现病变。
“痰随气动,无处不在”,“异(并)感导致病变”,痰瘀互阻,局部气血运行受阻,故有上述证候的变化。如果痰浊不散,患处可出现肿胀或结节。
8.溃疡、糜烂、滋养水渗入体液或渗出黏稠痰,久不闭合,也有局部皮肤增厚、皮屑无流水渗入体液。
痰湿壅滞,或热痰凝结,影响局部气血运行,有形痰浊外渗,故滋水渗津不止,甚至溃烂、痰流。此病久治不愈,正气虚弱。另外,患处开阔,经常受外风、寒邪、暑热的侵袭,所以和血液很难恢复正常,所以患处长期没有封闭。这是从痰浊凝结开始,进而导致气阴两虚,并伴有顽固性痰。
如果患处皮肤增厚片状,则为气阴亏损,营卫不和,痰瘀互结。
9.胸闷憋气,腰背发胀,叹气跳动。阴雨闷热,或者天气冷暖交替时,症状尤为明显。
痰液滞留胸中,胸中之阳受到抑制(包括肺气在下降方向上的损耗),所以人们常常感到胸闷,屏住呼吸。如果痰浊凝滞于背部,背部阳气不畅,背部就会发胀或受凉。叹息和锤打使气暂时得到伸张,所以患者常常大声叹息或锤打然后迅速。比如痰浊壅盛,会把胸中的阳气完全阻隔,还可能导致气血暂时停滞,从而导致疼痛,心前区被挤压疼痛,严重的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10.肿块和结节,或在皮下,或在腹部凝结,也可发生在其他组织器官,皮肤表面无变化,或轻微发冷,或肤色暗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