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药方剂中基本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哪些种类的药物?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君臣辅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记载于《苏文志珍大论》“主病为君,辅君为臣,臣当为使”。历代医家对其含义有不同的解释。比如元代的李东垣说“主病为君,若同时见任何病,重要的是分别辅药治疗。”明代何白斋说:“一般来说,医学自有其治法。主治医师,叶军。辅治,我也。那些互相帮助违背君主医学的人,佐助。引经据典,治病于病处者,亦必使之。”可见“君、臣、使”的含义是经过不断补充才逐渐完善的。君药是方中主要的治疗药物,必不可少。它的味道比较少,按药效来说它的用量相对来说比其他药物要大。臣药佐君药增强疗效。佐药用于辅助君药治疗并发症状或继发症状,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和严重性,或对其进行反制。从而使药引方中药物直达病证,或协调方中药物的功能。如《伤寒论》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气喘无汗、舌苔薄白、脉紧等,属于风寒表证。方中麻黄辛温表、宣肺平喘,为主证君药;桂枝温表,达营卫,助麻黄发汗为臣药;杏仁抑肺降气,麻黄辅平喘药;甘草。调解麻黄和桂枝的剧烈出汗。因为“君主、大臣、助理大使”是封建政权的称呼,所以现在改称“主辅使”或“主辅使”。